李华云 马 霞
我科于2013年3月收治1例慢性支气管炎伴口底蜂窝组织炎的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已顺利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患者,男性,82岁,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余年,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再发加重4天”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86次/分钟,呼吸22次/分钟,血压100/60mmHg(1mmHg=0.133kPa),右下肺呼吸音低,左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咽充血明显,舌下可见肿块样新生物,患者口底、颌下区、颈下区肿胀疼痛明显,压痛明显,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口腔肿块待查”收住院。胸片、肺部CT示:双侧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感染、慢性肺间质纤维化。血常规:WBC:3.58×109/L,N:33.3%,L:51.4%,RBC:2.9 ×1012/L,HGB:83g/L,PLT:97×109/L。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减轻呼吸道炎症反应等治疗,并完善痰培养检查,明确病原菌。入院第3天,请口腔科会诊:口底蜂窝组织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加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必要时行切排术,告病重。住院20天后痊愈出院。出院10天回访时,患者恢复良好。
2.1 病室环境护理
2.1.1 患者因咽部肿胀疼痛、进食困难、发热等入院,且全身不适、乏力、头痛、烦躁、失眠等,因此,须为其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置在安静舒适的病室,注意保暖,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温18℃~21℃、空气湿度50%~60% ,以充分发挥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
2.1.2 病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周用食醋或紫外线消毒病室。严格各项无菌操作,避免仪器的医源性感染,严格氧气湿化瓶的消毒制度,输氧管专人专用,每日更换。有呼吸道感染的人群及医务人员避免接触,防止患者受凉感冒加重病情。做卫生和换床单时应减少扬尘,避免尘埃和煤烟对呼吸道的刺激。告知并解释吸烟的危害,做好对患者不吸烟、不被动吸烟的宣教。
2.1.3 床单位干净整洁,卧位舒适。指导并帮助患者取舒适有利呼吸的体位:取半卧位,床头抬高,头部垫一小枕头。
2.1.4 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五轻:操作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尽量避免嘈杂声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对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或避免在患者睡眠时间内进行检诊、处置,并加强基础护理和对探视人员的管理,以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
2.2 加强病情观察 口底蜂窝组织炎主要危险是全身中毒反应及呼吸道梗阻,因此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和局部肿胀情况,以及炎症是否向邻近组织发展。如口底肿胀、舌体抬高或后坠时应将舌牵拉口外固定以防窒息,有呼吸困难或窒息症状时及早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应注意观察血象、电解质、血糖等各项生化指标,有无并发症。
2.2.1 体温的观察:由于感染的原因,患者出现发热,应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补充营养,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按医嘱使用退热药,但应预防体温骤降时引起的虚脱。患者退热后如出汗过多,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液,换上干净的内衣,以免感冒。
2.2.2 局部及全身症状的观察:本例患者有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急性期感染部位表现为红肿热痛,导致口底、右颌下肿胀,引起进食困难和疼痛,并伴有发热、白细胞升高,严重者可出现口唇青紫、发绀、呼吸困难等窒息的表现。口底急性蜂窝组织炎可压迫喉头和气管而有窒息的危险,危及生命。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局部肿胀及呼吸、脉搏情况,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测,备好气管切开包。
2.2.3 药物观察:因患者应用大量药物,要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写好护理记录单。遵医嘱给予抗感染(左氧氟沙星针、头孢西丁针)、止咳化痰(氨溴索针)治疗。①抗感染药物:注意观察药物过敏反应,喹诺酮类药物注意光敏反应。因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应观察有无菌群失调或继发真菌感染。②抗真菌药:患者大剂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痰培养检出真菌中量,出现口腔黏膜白苔样物,大便次数多,继发真菌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调,给予碳酸氢钠口腔护理改善口腔内环境,双歧四联活菌口服对症治疗,加用伏立康唑针抗真菌治疗。患者在静脉注射伏立康唑时觉全身灼热不适,同时颜面部及全身皮肤发红,考虑为伏立康唑针的过敏反应,经给予地塞米松针、葡萄糖酸钙针、维生素C针处理后,不适症状渐消失,皮肤颜色渐恢复正常。③祛痰药: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可降低痰液的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而胃肠道副作用较轻。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2.3.1 吸氧:告知患者吸氧的目的,予以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
2.3.2 排痰护理:本例患者高龄体弱、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感染导致痰多而黏稠,无力有效咳痰,从而加重感染,致使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咳痰情况,注意痰液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协助患者每2~3小时翻身1次,背部叩击,同时配合肺部微波理疗,有利于痰液咳出。出现咳痰不畅、呼吸困难症状加重时,要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叩背时手呈现背隆掌空的杯状,指前部和大小鱼际肌与患者皮肤接触,腕关节均匀用力,不宜过猛,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同时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有无呛咳、痰阻及缺氧情况。有研究[3]认为,胸背叩击可改善黏膜纤毛间的相互作用及气液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纤毛活动,增进黏液传输率,促进排痰。遵医嘱每天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达到洁净气道,局部消炎、祛痰、解痉的作用,从而避免呼吸道黏膜的干燥和刺激,减轻呼吸道炎症反应。随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及深呼吸,仔细观察咳嗽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和节律,并取痰标本送化验室检测。阵咳时嘱患者用自己的双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采取拍、翻、咳、吸等综合护理措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患者的肺功能得以改善,减少并发症。
2.4 口腔护理 此例患者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及口底蜂窝组织炎导致的临床表现互为因果,发热、感染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张口受限,舌运动不便,使口腔内黏稠的唾液及分泌物不易吐出,从而使口腔的机械性自洁作用受阻。慢支及口底蜂窝组织炎与口腔卫生关系密切,口腔卫生不良易使炎症加重,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嘱其每日晨起及进食后用漱口液含漱,清除残食,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咳嗽后用清水或漱口液漱口,以减少呼吸道感染,使患者舒适,增加食欲,增强抵抗力,同时观察患者口底肿胀情况及口腔内黏膜有无白色假膜形成,给予复方黄芩含漱液漱口,并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每日口腔护理2~3次,肿痛安口服对症治疗。
2.5 饮食护理 由于口底蜂窝组织炎同时又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因摄入减少而代谢需求增加致营养失调。告知患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向患者讲解饮食对增强体质、恢复健康起主导作用,因此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少盐、温和的流质饮食,以减少咀嚼运动,如骨头汤、猪肝汤、鱼汤、牛奶等。然后逐渐改进半流质饮食,如肉沫面、肉末粥,蔬菜可剁成碎沫放入粥或烂软的面条、面片汤内,随着病情的好转后逐渐再过渡到普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胀,避免食用油炸、辛辣刺激性、干硬、生冷易产气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适量食用含有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注意补充鸡蛋、奶、豆制品。因维生素C、维生素A对支气管黏膜有修复和溶菌作用,维生素的补充可给予新鲜水果汁、蔬菜,同时应注意对锌元素的补充,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患者因发热,热量消耗大,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和维持机体水分,一般每日饮水1500ml以上,足够水分可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和病变黏膜的修复,便于痰液稀释和排出。
2.6 采集和留置标本 抽血做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在寒战、发热时抽取,以提高阳性率,切勿在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时抽血,否则血培养可能阴性。
2.7 心理护理 患者是位离休干部,虽没有经济方面的负担,但由于局部感染严重,影响了日常的生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急性发作期,出现发热、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患者更易出现烦躁、焦虑等心理及情绪方面的改变,甚至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急性发作时应给予适当的处理,护士应保持镇静,主动接近,耐心倾听患者倾诉,一方面告知患者,焦虑、恐惧对疾病康复的不良作用及危害性,另一方面,从精神上、心理上给予安慰和鼓励。患者因全身虚弱和高龄肢体功能障碍致不能自理,告知家属应多关心体贴患者,协助患者逐步自理,避免家属过度保护,使患者产生依赖心理。
2.8 健康指导 嘱院外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受凉,注意口腔卫生,坚持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诊,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监测血压、血糖,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病情变化随时就诊。
口底蜂窝组织炎曾被认为是颌面部最严重而治疗最困难的感染之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主要危险是影响呼吸道通畅及全身中毒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窒息、败血症甚至引起纵隔感染而危及生命。慢性支气管炎与口底蜂窝组织炎互为影响,均可导致咳嗽、咳痰、发热、通气障碍等共同症状,使感染加重。在治疗和护理上两者既有共通处,又有侧重点。口底蜂窝组织炎患者重点治疗原则是尽快控制感染,口腔护理尤为重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着重控制感染,止咳化痰。住院期间,患者通过应用抗生素强力联合抗感染,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维持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减轻中毒症状等治疗,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使患者在生活、心理、疾病的救护上得到切实有效的护理,痊愈出院。
1 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3-164.
3 王蓓.刘雪琴.气道排痰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4,7(2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