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颖
(安徽建筑大学 外语系,安徽 合肥 230601)
语言迁移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含义为“跨语言影响”,可分为语际迁移 (Interlingual Transfer)和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在二语教学研究中,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语际迁移,即母语迁移。Odlin(Odlin,1989)对母语迁移做出了如下定义: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对外语产生的种种影响即为母语迁移。这种影响主要分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1]。
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母语迁移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最初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刺激-反应”论,到心灵主义(Mentalism)迁移最小论,发展至心理语言学的连通主义(Connectionism)。从教学实践而言,母语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教学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们从语音、词汇、写作等层面分析阐释了母语迁移的类别及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但母语迁移研究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重在描写与解释,而缺乏大量客观的语料支持,并且学术界尚未提出系统、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发扬母语迁移的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干扰。同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术界更倾向于阐释母语迁移现象背后的认知理据,但却缺乏有力、有效的认知理论作为依托。
构式语法源自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是对认知语义学的新发展[2]。构式语法更适用于分析变异的语言现象。构式是指语素、词汇、小句均是独立的意义结构。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依赖于词汇、词之间的聚合关系、或是依据语境中已有的句式进行预设和推理,而更依赖于构式本身独立的意义[3]。
从理论指导角度考虑,构式语法和语块理论对于母语迁移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认知构式语法脱胎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是语言的基本表征单位是构式。构式是指有独立意义结构的语素、词汇或小句。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依赖于词汇之间、词与词之间的聚合关系、或是依据语境中已有的句式进行预设和推理,而更依赖于构式本身独立的意义。而语块是构式语法中一个重要的范畴。语块(Chunk)是由多词组成的,可以独立用于构成句子或者话语,可以实现一定语法、语篇或语用功能的最小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又称为词块、套语、词束、程式语等[4]。语块理论是当今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已发现母语使用者广泛依赖语块进行交际[5]。另一方面,在二语习得中,对语块的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语块能力是二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笔者收集精读课堂上常见的口头报告和课堂讨论等材料为口头语料,建立自建语料。经过分析,笔者发现某大学生的英语专业学生均来自于安徽各部,其英语发音受到了母语迁移的影响,比如某些同学的方言中/n//l//ang//an/这两对音不分,其英语也受到母语语音负迁移的影响,无法正确分辨出这两组音。除了这两组安徽地区常见的语音负迁移以外,以下两组为安徽部分地区方言的负迁移:/v//w//s//th/。这两组音由于部分同学受到方言的负迁移影响,其发音也受到了影响。
结合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背单词仍以翻译为主,通过汉语的语义迁移帮助理解英语词汇,这样导致的问题是无法理解英语词汇的使用语境,英语输出呈现中式英语特点。笔者收取精读课上的作文、翻译练习自建小型语料库,发现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输出时呈现同义词无法区分、语义韵搭配错误、及词汇语意负迁移等特点。
结合笔者收集的口头报告、作文翻译等所建的语料库,笔者发现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组织英语句子时仍按照汉语语言词序规律,逐字翻译成成英文。
笔者收集的英语专业精读课上常见的上课对话录音和口头报告等语料建立语料库,笔者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仍存在语用负迁移的现象。以英语选择疑问句的问答为例,学生仍以母语语用习惯,不按事实回答造成误解。同样在应对赞美的话语中仍以汉语语用习惯思维,无法对对方的赞美话语表示积极的回应。
人们以既有的语言表征结构为基础,不断合成已有的词汇结构,建构新的表征和意义。正是基于此学生习惯用汉语已有的词汇来解读新学的英语的词汇,达成对英语新词的理解。
语言中的任何变体和变异现象都是特定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正是基于此,学生在语用交际中,仍然会以中国社会文化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无法对别人的赞美表示感谢。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层面均受到了汉语的母语思维影响,正确认识这一现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Oldin.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沈颖.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网络新词语义变异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3(1).
[4]马广惠.词块的定义、分类与识别[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4):45-49.
[5]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