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
(隆化县林业局,河北 隆化 068150)
松毛虫是我国松林的第一大害虫,全国3000万公顷松林中年均发生松毛虫260多万公顷,受害林木片片枯黄,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和森林生态效益的正常发挥,年均损失木材37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4亿多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186亿元。河北省承德市也是松毛虫的高发区,每年发生面积35万亩左右,最高年份达60万亩。由于松毛虫具有分布广、危害重的特点,主要油松毛虫、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等3种,以幼虫危害油松、落叶松针叶,危害严重时针叶被吃光。
油松毛虫:翅展45-63mm。体色有灰褐色,触角鞭节淡黄色或褐色,节枝褐色。前翅花纹较清楚,中线内侧和齿状外线外侧具1条浅色纹,颇似双重,中室端白点小可识别;亚外缘斑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为9个组成,7、8、9三斑斜列,内侧衬有淡棕色斑。后翅中间隐现深色弧形斑。雄亚外缘斑列内侧呈浅色斑纹。
栗褐色或晴红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弯曲,或卷曲,呈近圆形,雌蛹长23-32mm,雄蛹长20-26mm。茧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椭圆形,长1.7mm,宽1.2mm。初产时色泽较浅,精孔端淡绿色,另一端为粉红色,孵化前呈紫红色。
初孵幼虫头部棕黄色,体背黄绿色,老熟幼虫体长54-72mm,灰黑色,体侧有长毛。额区中央有一块状深褐斑,各体节纵带上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黄色,每节上生有黑褐斑纹,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
承德市1年发生1代,多以4龄幼虫在树根周围的枯枝落叶层,能活动的石块下、草根盘结和上面有覆盖物的林地凹坑中越冬。多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5.7℃时,开始上树危害,6月中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天,7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并开始产卵,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达到3.6℃左右时,下树越冬。
成虫多于傍晚16-20时羽化,在当晚或次日晚交尾后即产卵。卵成堆产于树冠上部当年生的松针上。每卵块数十粒到500多粒不等。成虫有趋光性和周围林分迁飞产卵的习性。幼虫孵化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1—2龄幼虫群居并能吐丝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围的松针,将针叶边缘咬成缺刻状,造成枯萎卷缩,呈帚状针丛,一头幼虫一生约取食400—500根松针。松毛虫在林州市每年有2个危害高峰期,即5月初至7月末;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松毛虫老熟幼虫在针丛、树干及杂草灌丛、树冠下部结茧。
一是营造混交林,在常灾区的疏残林,补植阔叶树种,树种可选用柞树、沙棘、山杏等。林间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适宜的林分郁闭度。二是封山育林。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三是抚育、补植和改造。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松林抚育管理,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林应保护林下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一是应用白僵菌防治。在温度24°C以上的连雨天或露水较大时进行防治,施菌量每亩6-15万亿孢子。二是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3-4龄幼虫,适宜温度为20-32°C,施菌量每亩40-80万国际单位,但多雨季节应该慎用。三是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用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人工饲养增殖病毒、离体细胞增殖病毒或林间高虫口区接毒等方法增殖病毒,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病毒并制成油乳剂、病毒液或粉剂。使用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毫升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每亩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四是招引益鸟。五是释放赤眼蜂。
可人工摘除卵块或使用黑光灯诱集成虫。或于冬季人工刨树盘破坏越冬场所。
1.2 %苦·烟乳油与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喷烟防治幼虫,常量喷雾每亩30毫升、飞机超低量喷雾每亩30-35毫升。
使用灭幼脲(每亩30g)或者杀蛉脲(每亩5g)等进行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或者采用地面背负机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地面用药量比飞机喷洒增加50-100%,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少量的脲素(约每亩50克)。
原则上不提倡使用化学农药喷雾、喷粉或喷烟防治松毛虫。若必需采用,应当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并且在松毛虫发生初期进行,迅速压低虫口。可在幼虫春季上树和秋季下树前采用树干涂毒环的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