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精品课程转型初探①

2013-08-15 00:54杨青宝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体育类校级精品课程

杨青宝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从2003年至今,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已走过了9个年头,其成果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建设、发布、应用、共享和评价等环节。2011年,《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实施意见》的提出标志着进入共享这一环节。文件中指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以名师名课为基础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以精品课程为基础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这两种课程都已进入实施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精品课程的建设的现状,并结合相关文件,分析体育类精品课程转型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为体育类精品课程转型成功提供理论参考。

1 体育类精品课程的现状

1.1 国家级精品课程现状

据相关学者调查发现在2003~2010年所立项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体育学类(本科)立项课程共有46门,在总立项课程数中占有比例为1.25%。在学科分类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类有5门,体育教育训练学类有23门,运动人体科学类有9门,民族传统体育类有3门,大学体育公共类有9门,体育专业类有41门。体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直辖市分布较多,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共计立项22门,占总立项数的44%;东部地区共计立项37门,中部地区立项7门,西部地区立项6门。院校分布方面,46门课程分布在10所体育院校、9所师范院校、12所211重点大学和26所普通高校。课程负责人中,有74%的人分布在41~50岁的年龄段,全部具有教授职称,34人具有硕士学位,有24人担任硕士生导师,有18人担任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有29人。[1]

1.2 省校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现状

我国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有低级向高级逐级申报建设的。因此,我国的三级架构的精品课程从数量上看属于金字塔形。既校级精品课程最多,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其次是省级,最少的是国家级,处于金子塔的顶部。据阿应噶和孙育龙等人调查截止到2009年9月体育类省校级的精品课程就已经达到194门。[1]可见,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数量之大。而且通过调查由于课程建设力度的加大,每个学校都以各种政策鼓励精品课程的建设。可见,省级校级的精品课程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

2 优势

2.1 国家政策明确,建设力度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简称《通知》)文件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可见,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是国家发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而且文件中明文规定了5000门的数量目标。同时《通知》中还明确:“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采取遴选准入方式选拔课程。”[1]可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方向明确,建设力度非常大。

2.2 课程种类丰富

通过调查发现,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共涉及31门课程,其中技术课包含排球、篮球、足球和田径等14门,理论课程包含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呵和运动训练学等17门。省级精品课程的数量方面,阿应嘎等学者调查:截止到2009年9月,省市级精品课程194门,而校级精品课程的数量大的惊人,而且包含的课程更是多种多样。可见,目前已经建立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三级结构中涵盖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2.3 体育类课程的基本资源丰富

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简称《办法》)的要求,课程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包括: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1]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国家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基本资源。

3 不足

3.1 团队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的缺乏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团队要求是: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在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马海涛、李文兰两位学者调查发现: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教授比例分别达到了100%,具有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上升趋势明显,但职称上教授、讲师偏少,副教授居多,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2]专业网络技术人员是精品课程能够进行网络教学的重要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在体育类的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中,几乎很少有专业网络信息人才,大多数网站的建设是别人代做的或是学校单独的统一的平台。网络技术人员的实现精品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

3.2 后续管理不持续,网络教学环境差

精品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平台,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网络维护、网络更新等常规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课程网站运行,良好的学校网络硬件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齐全的辅教、辅学功能,共享的有效性,这是2009年评审指标对网络教学环境的要求。在目前,现有的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中大部分课程有良好的网站运行,这是阿应嘎等学者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发现的。无法进入的课程网站占少数(8.6%),学校在更新或者网站已经关闭是无法进入的原因。也有的课程网站需要通过多级的链接才能找到。另外,有126所学校已经拥有国家级或者省市级精品课程,其中必须通过“网络教学”、“教务处”等网页间接找到的高校精品课程有44所,占比例为34.1%。[3]

3.3 拓展资源不够丰富

《办法》明文指出:课程的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1]通过调查发现体育类精品课程的拓展资源不够丰富。一些课程只有在线自测系统及学习交流的在线答疑等资源。

3.4 共享度不高

国家精品课程要按照国家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体育类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存在共享度不高的问题。例如马海涛、李文兰等学者调查发现体育类国家级精品库存在:课程不能顺畅地进行链接;有的课程网站打不开;录像资料只是简单的PPT显示,不够生动,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运行,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共享利用等问题。[1]杜琳、杨阳和王丽娜等学者的《审视我国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未完全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4]

4 策略

4.1 认真分析国家文件,明确转型政策

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精品课程的负责人要认真分析相关的文件,领会国家的精神,明确了解精品课程的转型方向及具体的操作办法,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4.2 优化职称结构,补充网络专业人员,建设复合型团队

良好的职称结构是精品课程良性,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优化职称结构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人员的加入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共享化程度。所以,优化职称结构,建设复合型团队是当务之急。

4.3 解放思想,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目前,精品课程的网站上的共享力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想把自己的教学成果共享。这种想法与国家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也导致一些优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课程负责人要转变思路,解放思想。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的重要前提之一。

4.4 强化优势,形成自身特色

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才有竞争力。因此,我国体育类精品课程要从创建特色课程上下功夫,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创建特色鲜明的课程。

4.5 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实力,充分发挥合力优势

《办法》中明确:“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1]对于体育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对于总体实力不是很强的省级体育类精品课程可采用校校联合和校企联合等合作方式,提升课程总体实力,促进课程的转型成功。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R].2012,5.

[2]马海涛,李文兰.我国体育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9.

[3]阿应嘎,孙育龙.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11:17-20.

[4]杜琳,杨阳.审视我国体育院校术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11,4:89.

猜你喜欢
体育类校级精品课程
今年遴选千门左右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
河南省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研究①
让教师爱上校级公开课
Different Students, Different Corrective Feedback
高校体育类舞蹈专业学生的体能特点及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