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特色的培养*

2013-08-15 00:46:42汤亚平
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学风格专业课特色

汤亚平

(湖南科技学院体育系, 湖南 永州 425100)

1 前言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1]。尽管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并结合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仍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学生对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还是缺乏兴趣,表现为上课消极应对,应付了事的现象很严重。术科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然后教师纠错,学生反复练习”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更缺乏创新性。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的主观功利性、教学设计与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外,我们认为重点还是在于教师本身,教师缺乏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才是学生厌学的主因。

教学特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与众不同之处;是教师的一种长期修养,一种扎实功底的水到渠成的自然,特色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对这一环节的富有个性的优化处理[2]。

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教者长期不断地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积累反思与开拓创新,将各种理论知识与个人的智慧等多种合力融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被别人记住;一个教师有特色,才会让学生佩服。学生佩服你这个任课老师,他们才会全身性投出到你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从而配合老师进行有效教学,使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得到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培养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才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客观主因,尤其是相对枯燥的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最容易吸引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因此,提高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特色的培养尤为重要。

2 影响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特色培养的客观原因

2.1 高校办学制度的导向性

普通高校分成一本、二本、三本与专科学校四个办学层次,目前高校招生计划化而就业市场化的体制弊端使得我们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大学校园学生学习情况呈现出很大的反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考研甚至是出国留学而学习,一部分学生是为毕业后考公务员而学习,大量学生表现为厌学,不知为何而学习。大学的教育导向出现了问题,这样的现象让我们反思高校培养制度、目标与方案的合理性,其中教师的教学问题是整个教学导向中的主因。尤其是在以教学为主的二本高校体育专业中,学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这与教师教学导向不无关系。目前在各个二本高校,不管是引进人才的规格要求,还是在职教师的待遇无不重点强调教师的职称与学位,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也与此息息相关,评价一线教师教学的优劣完全不是看你在教学中受学生的欢迎程度与教学反响,而是看你课题有多少,课题档次高不高;看你是否获得校级省级的教学奖;看你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如此导向造成教师过分以职称、学位和科研为奋斗重心,常常无心关注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日常教学往往应付了事,何谈教学特色?又如何能吸引学生去课堂用心学习?

2.2 教学管理制度的僵化

高校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往往仅能反映是所有专业教学的共性,缺乏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教学特点与规律,我们教务管理部门总是整齐划一做定性规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各专业特色的散失,大学的体育专业,是非常有个性特色的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非常鲜明,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因素都与其它专业不同,而我们教学管理部门经常忽略体育专业教学特点。从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考试试卷的格式等等都要求跟其他专业一样的模式,势必造成体育专业特点的散失,使得教师有意无意按照学校教务部门的死规定去操作。比如说,体育教育专业很多技术课的理论部分考试,也要求闭卷考试,而闭卷考试学校教务部门又做了定性规定,要求试题题型不得少于四个,一般局限在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与论述题等题型,而这些题型教师出题非常容易,从教材中信手拈来就可,可这些题型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大,局限性不言而喻这样的考试方式最终会使学生厌倦基本理论的学习。

2.3 高校课时津贴分配制度的公平性缺失与人才标准的错误导向

很多学校教师的课时津贴待遇是按照职务、职称与学历来确定的,教学工作业绩与课堂教学质量反而退其次变成只记工作量的软指标,于是乎大量的一线教师为求“进步”攻外语、考学历、申报课题、写论文、拓展关系,有了学位,提了职称,随之而来的就会是行政职务、工资待遇、住房标准、社会知名度和活动平台的提升,功成名就。在这种趋势下要求教师“出色”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会变成不客观的表面要求。反过来讲,高学历、高职称、写几篇论文,甚至有了人缘关系,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过“一般”教师?实践证明,并非如此。尤其是本科教学为主的高校,各专业都是以教学为主,尤其需要一线教师具备优秀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对高校人才的界定导向,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校越来越注重向研究型大学看齐,教授、博士成了人才,副教授、讲师、硕士什么都不是,拿着教授、博士几分之一的待遇,却干着于教授博士几倍的工作,谁还会尽心尽力去钻研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呢?因此,分配制度的不公与人才界定的唯一性导向,导致一线教学教师缺乏教学创新的动力,使得相当多的一线教师不再潜心于追求教学效果,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是转向攻读学位,晋升职称职务。体育专业是以“技艺性”来展示自己的专业特色,技艺是整个专业的灵魂所在,如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一毕业就放弃自己的技艺转而专攻学位职称,技艺的退化使得学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硕士毕业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既没专业技能特长,又缺乏理论教学的经验,在学生面前完全散失了“权威”,在唯学位学历之上的政策导向下,几乎放弃了教学特色的培养,久而久之教学风格无法形成,最终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严重影响到本科教学的质量,培养不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3 影响高校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特色培养的主观原因

3.1 “运动技术永远第一”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动作技术传习本来是体育课的主要特色,但是几十年来体育专业的技术传习都是师傅带徒弟一脉相承模仿式学习,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专业运动员来培养,重视技术动作而轻视体育基本理论素养的熏陶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体育专业技术教学中,几乎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是按照“教师动作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教师指导纠错——学生反复练习”的模式进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理念或思维定势:运动技术高才是真本事,具有较高运动技术的教师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这种观念无形中也影响了体育理论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学理念,他们认为只要运动技术好就有了立足资本,理论课学习不必花费太多气力,因此最省事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也是理论课教师缺乏主动研究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艺术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原因之一[3]。由此可以看出,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学风格的形成,传统教学理念的支配下,高校体育专业不管是技术课教师还是理论课教师,很少有人注重研究与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3.2 旧式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方式应 “求新”、“求活”、“求变”, 然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重,枯燥干瘪,厌倦乏味,已是不争之事实,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个理论课学习过程,内心深处隐隐作痛,老师成为了整堂课的发号施令者,独唱独演,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眼冒金星,而学生却昏昏欲睡。技术课教学依然如此,教师忽略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安排同样的难度,负荷与运动量,学生又成了学习的机器,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可见,旧式传统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主导性成了“主宰”,学生的主体性成了“被动性”, 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收视率”。[4]因此,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的普遍存在也是影响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特色形成的原因之一。

4 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特色的培养。

4.1 体育专业课教师尤其要重视与加强职后教育与自我学习

终身教育的理念应该贯彻到整个人的一生中,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2 体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行为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因此,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如此才能吸引学生,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统一的教学标准,便于操作,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教师在统一的教学规范下,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比如体育专业技术课的考试,既有技术达标等级又有技术评定等级,还有专业理论的考试,其考试形式不能像其它理工学科的理论考试那样固定题型,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学校不能用一个标准来限制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建立鼓励体育专业课教师教学创新的“平台”,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

5 结束语

5.1 能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独具教学特色的体育专业课教师是大部分教师的愿望。提倡体育专业课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主题。

5.2 体育专业课教学特色受人才制度导向、专业地位,分配制度,学校相关政策导向,传统教学理念支配等因素影响,教师钻研教学艺术的内在动力不足,教师学位职称都提高了,可是教学特色却越来越不明显了,这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5.3 建立正确的政策引导机制,搭建一线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才华的舞台,鼓励体育专业课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与学生互动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形成教学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王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P111

[2]张燕杰.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的缺失(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3]杨磊等.体育理论课教师缺乏独特教学风格的原因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6)

[4]汪明伟.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堂困倦现象的原因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0(9)

猜你喜欢
教学风格专业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中医的特色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完美的特色党建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3:49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
中国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