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静然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24)
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第二章第九条明确指出“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至此体育课作为升学考试的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使体育成为选拔合格毕业生人才的条件之一。体育中考考试实施后,不仅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还大大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并保证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大多数实行体育中考的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让体育课停上,更不会出现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现象,而在课余活动时间,学生也会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初三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实施体育中考的实际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体育考试的成绩,本着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中考是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标本兼治,能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并能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体育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应试教育”悄然而来,体育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使体育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产物。而当前形式下,体育如果不成为升学考试就不会被人重视,一旦成为升学考试便会悄然无息的进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应试教育为何而来,怎样才能摘掉体育教学应试教育的“帽子”。
由于体育成绩是同文化成绩一并计入中考总成绩中,因此,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教师、学生都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很多学校针对中考体育课的实施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初三年级的体育课要把中考测试的项目全部贯穿于课堂之中,与中考无关的体育项目一概不上,对文化成绩优异的学生体育教师要着重指导;而初一、初二的体育课也要适当加入中考测试的项目,把初中体育教学抛在一边,以保证学生在体育中考时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从此,体育就课成为,为中考而上,为中考而练,片面追求分数,完全脱离正常的教学大纲,体育教师也不用备课、不用写教案,他们之间只以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实施中考体育的初衷,存在很多的教学误区:(1)“考什么,练什么”,学生在体育课上重复练习中考体育的那三项,虽然大多数能获得满分,但是除了考试之外的项目,他们一概不会,如:初中毕业后,学生看到跳马腿就发软,上得了单双杠胳膊却没有力气支撑,对球类运动了解的少之又少等。由于中考体育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体育课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作用下降,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2)把体育课当成“训练课”,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考试技能并取得好的成绩,每节课让学生重复进行高强度枯燥的训练,只注重体能训练而忽视动作指导,使学生承受了超越极限的运动强度和负荷,不利于学生身体发育,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了重大伤害,如:很多学生临近体育考试期间,由于身体疲劳,在运动中崴脚、腿部拉伤、小腿胫骨患上了骨膜炎的现象频频发生,体育成绩明显下降。这完全违背了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兴趣,注意个体差异”等理念,重视身体练习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失去原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易对学生造成伤害,与体育中考的目的背道而驰。
现阶段体育中考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这种应试教育的误区,体育考试要加大改革的力度,要改变这些错误的认识,摆正初中体育教学的位置,为此提出一些对策。
体育中考的决策层应针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全面设置体育中考项目。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单纯的中考三项是不能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全面的、均衡的发展要求。因此,体育中考的测试项目应包括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如:田径、足球、篮球、基本体操等,充分满足学生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五项身体素质的均衡。在考试内容设置上可采用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选测项目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采取随机抽取原则,学生抽到什么就考什么,虽然这加大了考务者的工作量,但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每个项目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这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强化体育中考的重点在“育人”不在于“考试”,考试只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领导层要明确“满分并不等于健康”,体育考试的重点在“育人”,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满足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领导层还要做好监督工作,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管理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明确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对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及时纠正,引导教师上好体育课。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应试教育的“训练”模式转换成“活动健康”模式,体育考试重在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教师与校领导之间,体育教师之间不应以成绩论英雄,体育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也不能反映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有多高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生理、心理特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初一、初二年级是基础,在初一、初二年级的常规课教学中,是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机。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之后的体育教学做铺垫。教师应采用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逐渐引导学生喜欢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并喜欢上体育课,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学习。
课程安排在体育教学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的教学坏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课程的导入部分要新颖,带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节体育课能成功的进行下去。而在课中应巧妙的贯彻一些小游戏、小活动,来收拢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继续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以防20min后学生就开始出现走私现象。
对初三这一学年,由于体育中考的需要,对学生的技能、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达到中考的要求,同时又不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在组织课程活动时,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段来淡化考试氛围,让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有趣,如分组比赛法、互相帮助法、模拟考试法等等。
单纯的体育中考测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好坏,如: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很努力的练习,在课下也经常抽时间锻炼,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问题在体育中考时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协调,在课上并不用很努力的练习就能拿到满分。因此,体育中考的成绩应与学生平时体育学习的表现(包括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参与、体育锻炼的科学性等)直接挂钩。
对初中生来说,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来学习掌握运动技能难度有点大,还需要课下的不断努力,但面对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学生很难有时间在课下自己去真真正正的锻炼一会儿。因此,学校应响应国家教育部推行的“阳光一小时”活动,利用课外体育活动,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确保体育锻炼的时间,为体育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今体育的“应试教育”日趋严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育中考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己锻炼的“引导棒”应从决策层、领导层方面着手改进,与教育改革相结合,与基础教学和平时锻炼相结合,才能逐渐摘下体育应试教育的“帽子”。
[1]朱建红.常州市体育中考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12).
[2]张震伟.体育中考下的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8,7(9).
[3]金纪东.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运动,2012(36).
[4]赵兴武.对体育中考的几点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
[5]张磊.初三年级学生体育中考改革后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