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心理特征及康复

2013-08-15 00:46
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康复院校心理

石 陆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9)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大招生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项目逐渐多样化和专项化,在“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学校体育活动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机制建设的不完善,在技术技巧准备不足和防患意识不到位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事情屡屡发生[1]。学生在躯体功能出现残疾时,学生常常由于伤残的突然发生而毫无心理上的准备,更不可能立即的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损伤在做生理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上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反应特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身体疼痛、情感失落、缺乏信心、甚至对运动的恐惧和对损伤后恢复问题的焦虑等等,这些反应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发生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认知过程在决定人的行为情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决定着人的情绪、动机和行为[2]。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躯体运动损伤发生之后对躯体障碍的错误认知将阻碍康复的进程。

1.1 心态失衡

由于对运动损伤情况的认识不充分,可能会在生理疼痛的影响下夸大运动损伤的程度,造成心理的恐惧。在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其基本的心理反应不稳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否认身体有伤,因为对损伤情况认知不充分,可能在开始受到损伤后为继续参加运动而否认身体受到损伤;二是愤怒,在明确自己运动损伤后,会因为生理疼痛出现责问的情绪,查找造成自己运动损伤的原因;三是痛苦,面对运动损伤,在饱受生理痛苦的时候,也会产生孤独感,不能再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运动而被冷落;四是沮丧,确定自己实在无法继续参加运动后,会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举止;五是精神重整,这是在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的鼓励后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再抱怨造成自己运动损伤的原因,纠结自己运动损伤的后果,而是规划怎样重返赛场,继续进行运动训练。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态不稳定的表现,尽管从其变更的过程可以看到积极发展的一面,但是也不排除倒退到开始时的心态,因此需要教师在心态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1.2 认知延迟

损伤暂时发生之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失去了许多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行为能力,而且还要立刻面临损伤治疗的不良刺激,如疼痛以及各种躯体的不适反应、感觉的缺失和功能的丧失,在短期内学生往往很难去适应;另外,学生在损伤发生之后康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学生很可能锻炼所造成的损伤以及随后与其有关的康复治疗以及康复锻炼都看成是不良的刺激,从而回避他们认为是惩罚的各种活动以及康复锻炼,并且不愿意参加康复治疗,这种现象被我们叫做认同的延迟心理。认同延迟是学生在机体遭受创伤之后常常采取的一种逃避的方式,他们可能拒绝进行治疗或是总是在康复训练课上以及治疗过程中迟到,也可能产生一系列 的愤怒和反抗的行为而自动的拒绝治疗。

1.3 失能评价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造成的机体的损伤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或是永久性的丧失机体的某些功能,如机体的行走能力、不能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是丧失某些功能等,有些学生在损伤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甚至还需要他人的照顾。因此,学生在运动后产生对躯体的损伤的急性期后,会无一例外的产生失能评价,从而导致抑郁、失望的表现,甚至产生拒食以及攻击行为。对于运动所造成的躯体损伤所产生的机体功能的丧失程度,大多数的学生及其家长并不是完全额了解,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医疗知识,因此他们的失能评价往往不正确,存在过分的看轻、夸大或曲解失能程度的现象,由此严重影响学生对损伤的适应以及对康复计划的执行。

1.4 其他不合理的信念

学生还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对运动过程中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产生不合理的信念[3]。如一些学生因锻炼而造成机体损伤从没有想过进行机体功能的康复训练来促进机体的康复。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继而会影响康复的过程,同时也严重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以及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各方面均未完全的发育成熟,对某些现象与问题的认知与思考还缺乏一定思考,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也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造成一些列的心理上的问题,如虚荣心、自尊和自卑的心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及时找到对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于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损伤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主要从预防和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两方面进行。

2 预防运动损伤的心理干预措施

2.1 提升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水平

要将运动损伤防治在萌芽状态,就必须提升对运动损伤自身的认知水平,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对运动项目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全面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和运动过程中技术和技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运动的项目的整体认知[4]。在平时训练中,要针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加强对运动项目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和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引起损伤的各种因素,并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严格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必须按照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要提升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水平,切实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

2.2 强化学生运动中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不是专项体育运动员的冲刺水平,在运动过程中不要过分地要求学生超越国内水平,甚至超越国际水平,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的运动水平应侧重于强身健体,而对于运动的训练要注意特别强化学生运动中的基恩能够技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将每个学生的运动项目中需要注意的范围和注意方向明确告知每个学生,并帮助其树立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培养其灵活应变的能力。

3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干预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特点,及时制定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规划科学的康复方案

科学可行的康复方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有效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希望,而且可以良性地引导受损伤的学生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增强学生运动损伤康复的信心,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整到最佳状态[5]。在康复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和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运动损伤的康复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二次损伤的严重后果。

3.2 帮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在运动受损伤学生的康复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将其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水平。要认识到消极悲观的情绪和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恢复程度,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理会帮助学生将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减轻运动损伤造成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运动损伤造成的生理痛苦。

3.3 发挥社会支撑力量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撑力量。因为在学生受到运动损伤后,其生理和心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个时候,同学、老师、朋友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于受伤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挥社会支撑力量,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通过谈话、暗示、表象训练、信息支持、娱乐等方式方法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水平。

4 结束语

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特点过程中,要特别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自我概念和情感反应、动机和自我调节方式等因素,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和康复心理方面的不同,重视运动损伤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高职院校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认真分析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以预防为主,积极探究对于学生运动损伤的最佳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损伤,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1]邱团.高校大学生运动训练疲劳应对分析——以广西第十二届民运会广西民族大学参赛学生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03.

[2]刘宇航.在校大学生健美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伤后康复[J].科技资讯,2011(23).

[3]孙艳秋,张冬梅.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J].内江科技,2011,06.

[4]蒋科,黄潇潇.浅析体育教学中常见伤害事故及临时处理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08.

[5]郑小英,王艳.学生军训期间常见疾病调查分析与防治对策[J].吉林医学,2011,20.

猜你喜欢
康复院校心理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