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宇 吴飞 许晓峰
(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 河北唐山 063009)
中国体育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应该以西方体育传播的历史经验与前沿实践为参照,发挥发展中国家学术研究的后发优势,做出赶超式的理论发展,进而创建本土化、特色化的体育传播理论体系[1]。然而,作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体育学界在系统译介西方体育传播历史文献和前沿成果方面明显不足,当前国外体育传播专业著述的译介不足10本。期刊文献发表的国外体育传播最新成果书评仅两篇,即艾斯·兰尼和詹宁斯·布莱恩特教授主编的《体育与媒体手册》(Handbook of Sports and Media,2008年)[2],这本书汇聚了欧美体育传播领域的学者和优秀记者编辑的研究成果,以及易剑东教授主译的《体育媒体的关系学》一书[3],这些书评为学界了解国外体育传播研究最新进展做出了努力,但显然引荐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在《体育与媒体手册》之外,还有一本书具有重要影响,即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体育传播学系的保罗·M·佩德森博士,与其两名同事(Kimberly S Miloch、Pamela C Laucella),以及学院研究团队共同编著的《体育传播战略》(Strategic Sport Communication,2007年)[4]。
《体育传播战略》是第一本为北美体育传播专业的大学生编写的教科书,具有学科建设的开创性、标志性意义。该书大多数章节的内容非常丰富详细,信息量大,使得本科生能够从广度和深度这两个角度来理解体育传播实践,这是其它教科书不能比拟的。作者在书中收集了大量关于体育传播的信息,展现了作者的知识积累和业界的地位影响。《体育传播战略》分三大部分,一共14章节内容。第一部分为1~3章,主要讲述体育管理与体育传播的价值与意义,体育传播研究涉及到的各种概念,体育传播的历史脉络等内容。第二部分为4~12章,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作者首先分析了体育传播的特征和当前状况,提出了全书的主题思想,即体育传播战略的理论模型(Strategic Sport Communication Model,SSCM),之后各章节内容围绕SSCM模型设想,详细介绍了体育传播战略的各个媒介组成部分的知识,诸如体育传统出版业和平面媒体的发展、体育组织管理策略、网络体育传播与新媒体的发展、体育广告的传播战略、电子媒体与视觉体育传播、体育传播中的公共关系、网页中的体育传播等内容,从各个传播媒介的特征来分析与理解体育传播实践,最后对体育传播媒介形成一个整体的传播特征提取,验证作者提出的SSCM模型。第三部分为13~14章,主要针对体育传播中的社会问题及未来走势展开讨论,体育媒介传播中的种族、道德、民族主义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体育传播战略》的编撰者佩德森博士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著述颇丰,已经在具有同行评议效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上撰文逾50篇,广泛参与国际体育学术组织。佩德森博士对体育传播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其组织创刊并具体负责体育传播领域的权威刊物《国际体育传播》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Communication,IJSC),并得到了美国人体动力学这一体育专业领域权威出版社的支持。《国际体育传播》杂志和《体育传播战略》一书都是由人体动力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佩德森博士早年的研究兴趣一直在体育管理与营销、公共关系以及霸权主义等方面,随后开始关注体育传播实践,并较好的与之前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跨学科研究路径以及自己的学术风格。
对于《体育传播战略》这本书,国内学者有过引荐,但看法却贬褒不一。河北联合大学的黄璐认为,该书提出的体育传播战略模型理论、分类及其应用,对于体育传播实践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理解有所裨益[5]。成都体育学院的魏伟则指出,虽然该书为体育传播学的后续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但是与经典传播学相比并无任何新意[6]。《体育传播战略》属于教科书类型著作,只能说编撰水平有限,况且佩德森博士在体育媒介传播整合问题上提出了创新观点,如果说毫无新意,那么学界郝勤教授、肖焕禹教授、易剑东教授等编撰的教科书或案例集似乎同样失去创新示范意义。该书得到了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Darlene A. Kluka博士的积极评价,并且书评内容在《国际体育传播》杂志创刊首期(2007年第1期)发表[7]。认为该书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值得作为单篇发表的书评文章介绍给大家。
体育传播研究领域应该侧重于引荐国外最新著述,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体育传播是紧贴实践的专业研究领域,实践创新变化快,理论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体现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研究应该与国外研究接轨,才能紧随体育传播实践的变化步伐。从目前中国的传播实践状况而言,新媒体技术及所引起的业界反应,都是先从欧美发达国家爆发出来,这一系列问题在滞后两三年时间之后,又集中反应在国内传播实践中。第二,引进国外最新的专业理论成果,可以有效避免基于“本土经验”的闭门造车式研究,这样的研究大多是经验式的,教科书式的,乃至跨学科理论的平行移植堆砌出来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有限,而恰恰体育传播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研究领域,这就需要与国际研究前沿形成一个借鉴吸收和理论互动的过程。
总而言之,该书对于那些想要丰富体育传播课程教学内容的老师而言,无论从书本的组织结构、内容还是章节总结上都非常有帮助。本科生同样也会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内容框架以及对体育传播领域各层次的内容阐释中受益。
[1] 黄璐,陈新平,李颖.西方体育媒体研究专著述评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0,17(1):107-112.
[2] 刘颖.《体育与媒体手册》评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6):13-14.
[3] 易剑东.《体育媒体的关系学》简介[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73-74.
[4] Paul M Pedersen,Kimberly S Miloch,Pamela C Laucella.Strategic Sport Communication [M].Champaign: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07.
[5] 黄璐.国际体育传播理论期刊的办刊特点与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393-396.
[6] 魏伟.当代体育传播研究中的几个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5-11.
[7] Darlene A.Kluka.Review on“Strategic Sport Commun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Communication,2007,1(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