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创新

2013-08-15 00:48:56管镠旎
办公室业务 2013年10期
关键词:世纪传统文化

文/管镠旎

自改革开放以来,潜藏在社会中的巨大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迸发出来,因而刷新了中国的面貌,社会进入了急剧的转型期,一穷二白的中国迈上了温饱的小康道路。经济基础已经有了质的变化,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唯有使文化适于发展着的经济才可能使中国社会持续而稳定地进步,这是每个办公室人员必须了解的一个现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既使在今天,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要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所强调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与 《周易》思想相似。英国历史学家A.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而其判断的根据主要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这种智慧的伟大的文化传统,由于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屈辱史而遭到了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竭力学习西方,一要赛先生,一要德先生即科学与民主,在中国一向受尊重的儒学成了新文化的进攻对象,当时有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种反中国传统的思潮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以破四旧为名而开始的,在这漫长的10年中,规范中国人思想的孔子始终处于被打击的对象,孔子被称为秕糠,并且有专门的项目叫 “批林批孔”运动。我们祖先的智慧被说得一无是处,伟大教育家孔夫子被辱骂为孔老二,他的谦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批判他的借口。并且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言论贬低孔子,事实上,在黑格尔的眼中,欧洲才是世界的中心,东方民族都是劣败的,根本没有 (东方)哲学。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

直到八十年代,随着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传统文化才重新受到知识界的关注,人们这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本土文化,也不只是汉字文化圈文化,而是世界文化。

当然,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并不是说它已达到了至善的境地。这种文化教人 “知足者常乐”,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劝人不求进取的思想。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说不定就是以此作支柱的,按世俗的观念,不管其处境多么不利,多么可怜,阿Q总能借助那个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得到满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数”是很重要的一个字眼,“心中有数”几乎有时相当于 “胸有成竹”,是指对某种事物很了解的意思,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估量,几个世纪都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句话来表达,却很少作数量分析,直到世界进入可持续发展运动时,中国人才发现中国的自然资源与众多人口的矛盾,才发现这种矛盾是造成中国贫穷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至今仍在起作用,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国人所熟悉的 “窝里斗”,这是以一种负面效应释放能量的方式。中国国民素质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其表现尤为突出。

三、中国传统文化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遭到否定,一直延续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待到改革开放,特别是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泛滥,人们才试图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抵御各种负面影响,所以在八十年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热,肯定传统文化成了一种新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为中小学生编辑并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特别是有关中国传统道德的书,希望受教育者不要偏离传统太远,增强民族自信心。

然而,对待有古老传统的中国文化来说,简单的肯定正象简单的否定一样是无效的,重要的在于创新: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化遗产以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个榜样,他率先肯定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社会同样适用,这种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力杠杆。按中国的传统文化,政府官员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而市场经济的确立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传统,这就是人们叫了几年的找市长不如找市场。

市场经济使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自身在世界上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目前国内改变尚小),尤其是跨国公司经济,其占支配地位的已不再是商品劳务的 “现实经济”,而是以货币作信贷的符号经济。据专家分析,在跨国经济中,90%以上的金融交易并非在履行经济学家心目中的经济职能,而仅仅在履行金融职能。这一现实对文化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至少要求本土文化具有开放的世界性。

除了体制文化、即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外,还有生态文化,它对于器物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生态文化的积极因素,即天人合一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哲学层面的思考,距离今天的生态文化尚远,要真正使其容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还须作进一步的努力。在 “五四”时期,青年运动者们提出两条即科学与民主,这是刚刚脱离封建统治的社会最匮乏的,是当时中国转向现代化的前提。今天人们从历史的角度以西方工业化的经验为基础,认为现代化就是在商品化程度很高的条件下所进行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这里,似乎用得着希腊先哲的那句话,即人不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流。在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时候,有所谓民主、科学、商品化已足够了,而今天条件则完全不同了,生态问题是公认的全球性问题,今天谈现代化如果忽略了生态化已根本不可能了,今天的生产方式需要生态化。关于工业的新陈代谢,国际社会极为关注,专家们指出应以经济手段加以控制这个过程:如果我们想给子孙留下一个健康的环境,那么,对环境中可以耗竭的资源定价过低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就必须加以制止。

生态文化要求人们以新的视角观察问题,例如传统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必须作特别的限定,一般地说它要让位于生态经济学,必须假定资源的有限性,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指南。

[1]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 [A].中国科学报,1990年6月1日。详见徐道一.周易科学观 [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阿·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李春泰.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关于欧洲现代化的动力问题 [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2).

[4]解思忠.国民素质忧思录 [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5][美]彼德·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6]李春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关系 [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

[7]罗伯特·U·艾尔斯.工业新陈代谢与全球变化 [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0(3).引用的译文略有改动。

猜你喜欢
世纪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世纪赞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