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英[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000]
作 者:周凤英,硕士,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
曹禺先生于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雷雨》,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传世之作。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与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对它的研究和争议也一直不断。其中主要人物蘩漪是争议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
一、蘩漪形象的矛盾性 在《雷雨》的整个人物体系中,蘩漪处于中心地位,她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相接,同时自身又具有多重角色,可以说,蘩漪是一个极端矛盾的女人,是矛盾性格的集合体。
蘩漪“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①。的确,蘩漪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面对周萍的背叛,蘩漪发出怒吼:“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②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幸福,蘩漪把对爱情的执著转变成了疯狂的报复。为了阻止周萍和四凤的私奔,她一边偷偷锁了大门,让仆人喊出周朴园,一边又拉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爱慕四凤的周冲阻挠。为了周萍,她歇斯底里地喊出:“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你——你爱我!”③纵观蘩漪的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她毫不犹豫地去伤害四凤那个又善良又脆弱的女孩子,也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母亲的位置,更是抛出自己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周冲作武器去伤害情敌,最后导致《雷雨》中三个年轻的生命被无端地葬送。蘩漪这一切的极端行为都源于她的雷雨式的性格,源于灵魂深处的个人主义意识。所以,曹禺说蘩漪“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人”④。
但是,蘩漪这样一个阴鸷、极端,甚至有些精神变态的女性,却又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怜悯与同情。从《雷雨》的创作时代,可以推出蘩漪的生活时代背景大致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这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西学东渐,东西方思潮激烈碰撞,各种思想撞击着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蘩漪亦是如此。她曾受过中国的旧式教育,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影响;她追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但身上又有着封建传统束缚的烙印。她的婚姻是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婚姻,嫁给周朴园,跟了夫姓,蜗居在家,没有爱情,没有尊重,没有沟通,没有关怀,没有自由。顶着周家女主人的名号,只有窒息的环境、单调的生活和绝对的服从;渐渐地,她没了美丽、活力、生气,变得乖戾、偏执、绝望。正如曹禺所说,蘩漪是一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在遭遇这样不幸的女人里,蘩漪自然是值得赞美的”⑤。
二、蘩漪形象的崇高性 美学中关于“崇高”的界定,主要在于以人力反抗自然,以人性战胜兽性,以纯粹性战胜物质性。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被马克思称作“哲学日历中的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普罗米修斯的崇高性来自于他是人类光明的传播者,是敢于反抗宙斯独裁的抗争者。陈思和先生认为“蘩漪不仅在中国现代文学,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几千年来,从《诗经》开始到当代,蘩漪这个人物可以成为比较永恒的一个文学经典”⑥。蘩漪之所以能成为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也在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崇高性。对蘩漪而言,人生中什么是排在最重要位置的呢?是物质?还是爱情?对蘩漪而言,终其一生又都在追求什么呢?是婚姻?还是爱情?毋庸置疑,答案是爱情!蘩漪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和爱情纯粹主义者。爱情就是蘩漪生命的支柱。她不像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那样,把压抑的人性与生活的苦闷诉诸于无限物欲的追求。对蘩漪而言,她的爱情是不涉及金钱与地位的纯粹的完全的爱情。她终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灵魂深处隐藏着“原始的野性”,她拥有冲破黑暗、死寂的囚笼生活,去追求自由生活和幸福爱情的希翼。只要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她就可以活出一丝生气,就可以在那黑棺材一样的周公馆躺得舒服一些。所以,当爱情来临时,她把对爱情的追求,作为自己一生的全部寄托与奋斗内容。但是蘩漪错误地把爱情简单定义为对一个男人不加甄别的依靠与信赖。当她所谓的真爱即将逝去时,她千方百计地挽留,宁愿舍弃一切,都要死死攥住爱情的尾巴不放,绝望地挣扎着。蘩漪宁愿在情感的地狱中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再过死灰一样的枯寂生活。我们从蘩漪的决绝行为中,看到了人为了真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感性力量。
三、蘩漪形象的抗争性 蘩漪被钱理群称作《雷雨》中“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⑦。“闪电”一词是蘩漪骨子里的叛逆性生动写照。的确,作者曹禺自己也是最欣赏蘩漪这个人物的。她是《雷雨》剧中最具雷雨性格、也是最勇敢的抗争者。
蘩漪在女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嫁给了周朴园,但是周朴园打碎了她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想象,婚后面对丈夫“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即使回家也只是“除了会客,念念经,打打坐,在家里一句话也不说”⑧。这也就罢了,让蘩漪窒息的是周朴园的专横与强权。周家的一切必须由周朴园发号施令,周朴园是周家至高无上权威,他做出的决定任何人不得挑衅与怀疑,甚至连周家家具的摆设、门窗的开闭,蘩漪都无法做主。剧中“喝药”这一情节是周朴园的专制的鲜活例证之一。二人之间年龄悬殊巨大,性格又迥然不同,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南辕北辙,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蘩漪虽然无法摆脱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专制,但她始终有一颗不甘屈服的心,灵魂深处一直隐藏着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年轻自由的周萍的出现,点燃了她新的希望,引爆了她对生活的再次追求。周萍给予了蘩漪所需要的一切安慰、怜惜、关怀与温暖。可以说,蘩漪从周萍的身上得到了精神重生。为了维持这份爱情,蘩漪奋不顾身,舍弃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当周萍胆怯徘徊时,蘩漪勇敢地选择抛弃家庭、对抗丈夫;当周萍选择背叛时,蘩漪果敢地选择伤害四凤、利用儿子来抗争。可以说,为了渴望已久的爱与被爱,蘩漪倾倒出所有生命中的勇气去争取。这更加激起了人们对其悲剧命运的无限敬佩与同情。
蘩漪的反抗意识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觉醒。只可以说,蘩漪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了,她有了追求爱情的愿望,也有了女人应该拥有爱情的认识。但她没有认识到,在爱与被爱之前自己应该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拥有同周朴园、周萍一样自由行动的个人。因此,蘩漪的“雷雨式”性格,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意义,但仍只是单纯为了得到爱与被爱时的无意抗争,抗争的广度也只是局限在小小的周家。所以,当满载蘩漪希望的周萍背叛她时,她无法承受这致命一击。最终随着周萍的一声枪响,蘩漪也跟着崩溃了。
四、蘩漪形象的悲剧性 关于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⑨从美学意义上讲,只有把那些最美丽的事物毁坏掉,才能引起读者的最大痛苦感。那些毫无美感可言、毫无抗争意识的人的毁灭,是属于喜剧的范畴,永远无法踏入悲剧的殿堂。真正意义的悲剧美,就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面对无法承受的灾难与痛苦,甚至遭受死亡的威胁之时,展现出那种不向困难与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展现出超越作为社会个体的生命张力与人性力量。蘩漪的悲剧性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这种悲剧美学性。作为美丽事物的代表,蘩漪曾经有过美丽的容貌,诗一样的气质,活跃的思想,自由的灵魂。但是,坟墓一样的家庭生活与令人窒息的周朴园,无极限地压抑着她的人性,最终连作为一个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愿望——爱与被爱都无法给予时,蘩漪美好的形象活活地被一步步蚕食掉、摧残掉、毁灭掉。这样,给读者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从而最大限度上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愤怒,引发共鸣,彰显了最大的艺术感染力。
蘩漪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曹禺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兼具抗争性、崇高性和悲剧性的复杂矛盾的人物。可以说,“爱也蘩漪,恨也蘩漪,不见蘩漪想蘩漪”。
①⑤ 曹禺.曹禺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6,180.
②③④⑦ 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0,90,153—154,180-183.
⑥ 陈思和.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M].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⑧ 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⑨ 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