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有意味的形式”以及此形式中的“意味”

2013-08-15 00:42谢增伟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3年24期
关键词:采莲意味荷塘月色

⊙谢增伟[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 徐州 221116]

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名作,也是一篇有深度意味的散文经典。它的“非常优美”,似乎早已成共识,而它的“深度意味”却是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猜测与争议的根源。其实,对这种“深度意味”的探索不是不可以接近其本原,关键在于务必不要脱离原文,还在于应当借助于有科学性的艺术理论去对原文做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和导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阐明了一个关于艺术审美的著名观点,即“艺术的本质属性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总的观点之下,还有一些合乎艺术作品实质和规律的假说等。拿这个在世界各国被誉为“最令人满意的现代艺术理论”来对《荷塘月色》的“深度意味”实施审美观照,有给人“找到了合用的解剖刀”的感觉。下面试以此“解剖刀”对于《荷塘月色》的“深度意味”做一个新的“解剖”。

一、《荷塘月色》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论》中这样论述:“一件艺术品要想存在,就必须具备某种属性,而具备了这种属性的作品起码可以说不是毫无价值的。这种属性是什么呢?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的共同属性是什么呢?圣·索非亚教堂(Sta.Sophia)、沙特尔的窗户、墨西哥的雕塑、一个波斯的古碗、中国的地毯、乔托在帕多瓦(Padua)的壁画、普桑(Poussin)的杰作、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和塞尚的作品共同的属性又是什么呢?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有意味的形式’。”①

宋朝大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作《晓出净慈寺》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写的是“西湖”里面一个巨大的“荷塘”,虽然用“接天”这样一个宏大的词语,但是名符其实,未做任何夸张。诗中令人击节赞叹的妙语“无穷碧”“别样红”也毫不脱离实际,事实上的西湖“荷塘”在蓝天红日的衬托与映照之下确实有此大气魄、大美丽。

宋朝另一位大诗人,也是大散文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写与友人在赤壁附近驾小舟遨游于明月彻照之下、浩荡大江之上的景与情、思与慨。他虽然对于眼前之气氛、之美景极尽渲染的能事,但是因为其描绘的是中国第一大河特定时段的风光,故而描写的实物基础牢靠,文笔与景物是完全对等对应的。

而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则与前面的两个例子有很大不同——其中的“荷塘”是当时清华园里的一方面积甚小,也谈不上美丽的荷花池,何况当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不能朗照”,因此,人站在那里观看,视线尚且模糊,何谈看清各种鲜明的色彩。但是《荷塘月色》最著名的两段写景“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却把不起眼的小荷塘写得堪与《晓出净慈寺》里西湖巨大的“荷塘”之“无穷碧”“别样红”比美,也堪与《前赤壁赋》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之极尽渲染的程度比肩。这样的鲜明之“写”与黯淡之“实”不相符合,甚至说差距很大。朱自清为何如此刻意为之?统观全文,应该说并不是单纯地出于“增加艺术美的需要”(如果真是这样,《荷塘月色》将“溃不成文”,更谈不上成为名文),而是“另有用意”。这用意倒也不难看出,应该就是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作为寓含作者心中某种喜爱和向往的媒介,而这种做法上升到克莱夫·贝尔的理论来说,就是将最著名的两段写景“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创造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从《荷塘月色》全文来看,这两段杰出的写景是该文中“有意味的形式”的主体。

按照以上所引克莱夫·贝尔原话的意思:审美情感为“有意味的形式”所唤起,则《荷塘月色》带给我们的深沉纡曲的美感,这两段最著名的写景的唤起应该是起了主要的实际作用,占了相当多的因素。

二、《荷塘月色》“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

在确定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是《荷塘月色》中主要的“有意味的形式”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搞清《荷塘月色》“有意味的形式”所寓含的“意味”究竟具体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荷塘月色》的“有意味的形式”才被赋予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

几十年来(至少十几年来),众多论者都对“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为主的景物描写中的“情”做了细微反复的讨论,似乎已经有了基本定调的结论,就是“淡淡的哀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但是,无论“哀愁”还是“喜悦”,都只能说是两种可以被人体察到的“情”,而不能说是朱自清以这种写景形式所寓含的“意味”。“情”与“意味”是两个概念,应属于两种事物。“意味”相比“情”要丰富、深刻、具体和更耐琢磨。这里的“意味”是一种带有美学性质的特定思想或意义,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或者说才能激发他人的审美情感。②

那么,《荷塘月色》的“意味”怎样找到?具体是什么?

细览《荷塘月色》全文,尤其不能不注意这样一段: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首徐回,兼传羽杯; 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对于这一段文字,众多论者也似乎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反映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思,这一段确实表达得比较显豁。但是有两点并没有被众多论者所注意,一是这一段文字与前面“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精致用心的描写有无关联?如果有,两者是怎样关联的?二是“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深层的思想是什么?即所向往的具体是哪一种“自由美好生活”?

首先应该明确,作为成功的文章,作为一篇整体,“想起采莲的事情”一段与“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之间必有关联,而且是在深层次上建立的,即这两者深层的思想是一致的。克莱夫·贝尔的《艺术论》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想起采莲的事情”一段与“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大段文字正是《荷塘月色》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它们有着共通的“意味”,它们共同主宰着《荷塘月色》,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只不过“想起采莲的事情”表意相对明显些,处于辅助地位;“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表意相对隐晦些,处于主体地位而已。

接下来应该明确,“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一段,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正是它以表意相对明显“牵动”“透露”了“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大段文字所隐喻的特定思想情感。因此,需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对比与对照,并且挖掘出可以与它们融通的某种特质,这样才能够看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深层思想以及“自由美好生活”的具体内容:

1.“想起采莲的事情”写一种美丽的“人事”,这种美丽的“人事”中的男女无拘束、无压迫的生活是朱自清羡慕与追求心理的直接反映(是引用古人文章的方式也无妨);

“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大段文字写一种美丽的“风景”,这种美丽的“风景”中的“心造之美”超过“实际之美”是朱自清羡慕与追求心理的曲折反映(是借用夸张和想象的方式也无妨)。

2.这种美丽“人事”上的和美丽“风景”上的羡慕与追求结合起来的特质(一种情境),在一篇东晋人所写的著名散文中曾经出现过。这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作者的追求与愿景,也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我们可以来看看《桃花源记》的美丽“风景”和美丽“人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将以上所引与《荷塘月色》“想起采莲的事情”这一段以及“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大段文字比照一下,可以不难产生一个印象——何其相似乃尔!

综合以上对于《荷塘月色》的“意味”的分析寻找,兼顾《荷塘月色》的全文思想情感的脉络,可以不难推定《荷塘月色》“有意味的形式”所寓含的“意味”具体应该是——渴求一种和平宁静如同“桃花源”一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身立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只不过在《荷塘月色》中,美丽“风景”是“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美丽“人事”则是江南采莲的“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中的妖童媛女。

这样的寻找和推定不是主观随意,而是依据三点基本事实:1.如上面所分析的,《荷塘月色》与《桃花源记》在“有意味的形式”方面十分相似;2.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所处的环境及遭遇与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时所处的环境及遭遇虽隔上千年,但是因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而形成了几乎一致的写作时代背景;3.从朱自清的一生来看,他的刚强秉性(宁愿饿死,也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又与陶渊明的刚强秉性(宁愿辞官归田,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相似程度很高。

《荷塘月色》“桃花源”式的“意味”不及《桃花源记》那样显豁、直白,而是隐晦一些、曲折一些。但是它们的审美“意味”实属于一个“式样”,如果将这两篇散文佳作联系起来进行欣赏品味,在它们的互相比照中,将可能收获更多更深的审美体验。

①②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薛华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05.

猜你喜欢
采莲意味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印章的意味
荷塘月色
有意味的形式——房君山水画评述
美的意味
荷塘月色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荷塘月色
对门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