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晓 曾 维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广西柳州 545003)
合唱是团队成员共同配合演绎声乐作品的过程,具有特殊的声乐表达效果。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学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声乐课程中的合唱教学既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构建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合唱的兴趣,使学生在合唱学习中有所收获。
合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合唱是一种独特的歌唱方式,其间涉及不同声部的配合,歌唱时应把握的音准、节奏,合唱创造的整体声乐效果等等,都饱含专业知识的注入。优美、和谐、统一的合唱能够调节、平衡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学生在学习专业合唱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中学生合唱的经典曲目《半个月亮爬上来》、《茉莉花》等,曲调悠扬动听,歌词含蓄,通过合唱诠释作品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与独唱不同的艺术美感。
另一方面,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艺术素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声乐团队的配合中,任何一个成员都必须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与其他成员相互配合,创造最佳演唱效果。例如大型合唱曲目《黄河大合唱》就需要涉及多种角色分配,其中包含了独唱、对唱、齐唱、重唱,同时还兼具朗诵,多个声部、多个乐章,团队成员配合的过程也是艺术精华凝结的过程,这种默契的配合需要充分的艺术素养作为支持。从长远来看,学生未来或是进入专业的声乐领域作为职业方向,或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参加合唱艺术活动,其良好的艺术积淀都将为今后的合唱打下基础。因此,合唱对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建立在声乐技艺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合唱教学所特有的功能,彰显出合唱对学生艺术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尽管合唱教学对培养中学生艺术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但合唱教学的有效开展也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合唱与独唱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需要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合唱想要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离不开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中学生自身具备的声乐功底有限,专业合唱技艺正在积累的过程,其间既需要成员相互磨合,也需要准确把握歌唱时机和歌唱技巧,以实现动听的声乐表达。这就涉及对同一部声乐作品的反复练习,但反复的练习容易导致学生兴趣的下降,对合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认为自己能否唱好并不重要。还有的学生因为处于青春期,希望表现自我,不愿在合唱教学中积极配合。如何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合唱学习、从中收获喜悦是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其次,声乐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合唱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需要广泛传递艺术文化。但合唱教学的模式往往比较单一,如何使学生感受合唱艺术文化的熏陶是教学中的又一难点。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合唱教学模式,从多角度诠释合唱艺术,使学生深受感染,迸发激情,在合唱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第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对合唱的欣赏能力。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合唱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现合唱的艺术美感。所以合唱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开始,用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合唱意境,体会合唱带来的感染力。例如《东方之珠》《乘着歌声的翅膀》不仅曲调优美,而且分别体现出东西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作品描绘的意境,向学生阐释创作的背景、流露的情感、合唱的特点,给予学生自我体会的空间,使学生不断提升艺术欣赏素养。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用心倾听的欣赏者,才能更好地成为对合唱曲目的表演者。
第二,改变单一的合唱练习方式,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合唱并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把握歌唱技巧,如何实现声部配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歌唱的同时也成为观众,融入合唱意境,感受团队配合创造的艺术效果。而且考虑到中学生希望展现自我、增强自信的特点,教师更要创新合唱教学模式,打破单一化的反复练习,将合唱与动作表达融为一体,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合唱表达过程。例如合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曲目时,表达圣诞欢乐的气氛是歌唱的主旨,而“铃儿”恰恰又是传递这种欢乐气氛的点睛之笔。与单纯的分声部合唱相比,给予学生亲自击打乐器的机会,则真正将点睛之笔传递到学生的内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声部,由学生手持串铃,根据合唱节拍进行伴奏,并与其他声部配合,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边歌唱、边表演、边欣赏,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相互协作,全身心投入合唱的过程。因此,合唱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艺术素养。
第三,诠释文化,在合唱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声乐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国古代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礼乐的教化才能使人成为有修养和品德高尚的人。在声乐教学中深刻诠释其中蕴含的艺术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东西方文化孕育的合唱曲目既潜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黄河大合唱》就是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象征着民族精神。民族的内容加上西洋的演绎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的声乐文化。教师可以搜集与合唱作品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艺术感召下吸收声乐文化精髓,从而更好地参与合唱配合。
[1]孙耀祖.浅谈合唱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15).
[2]何流.对中学合唱教学的一些思考[J].音乐生活,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