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静海寺、天妃宫重建设计过程的思考

2013-08-15 00:47:00张颖泉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大众文艺 2013年3期
关键词:天妃静海南京

张颖泉 徐 雷 (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南京静海寺、天妃宫重建设计过程的思考

张颖泉 徐 雷 (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南京静海寺、天妃宫是始建于明代的著名皇家寺院,在郑和下西洋、《南京条约》签署等著名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幸毁于近代战火。20世纪80是年代开始,相关机构对其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建设计。这三次重建设计在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在国内其他历史建筑的重建项目中也非常常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古代原有风貌的考证,对建国后历次重建设计的调查,对重建后建筑艺术手法的分析,重新思考其设计理念,为其他历史建筑的重建设计提供参考。重建;设计;文物保护

一、静海寺与天妃宫的历史概况

(一)历史沿革

天妃宫与静海寺分别建于1407年(明永乐五年)和1411年(明永乐九年),是明成祖朱棣为感谢天妃娘娘等诸神护佑郑和航海平安并褒奖郑和之功绩而敕建。两座寺院位于南京下关狮子山西南麓,长江东岸,二者毗邻而居。天妃宫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妈祖庙,郑和六次下西洋出航前,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而静海寺则被称为“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曾经殿宇林立,气势恢宏。清末,静海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议约地,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因而可以说是集民族强盛与屈辱记忆于一体。然而近代之后,战火频繁,静海寺、天妃宫几经损毁几经重建,最终荡然无存,仅余天妃宫碑一块文物。

(二)设计特色

历史上的静海寺、天妃宫占地面积分别达到20000平方米,用材考究,制作精美。静海寺“以沉香为柱,降香为梁”,又“以碧玉石为础”“大若车轮,润如苍玉”。

静海寺、天妃宫建筑的设计充分利用了依山傍水的环境,山峦起伏的地形,营造出错落有致、雄伟壮观的景象。有人这样描写静海寺,“若夫长廊广殿,鳞次翚飞;香积经台,马鸣狮吼……潮音阁者罡风昼响,恍度落伽之山;海气晨朝,宛闻灵岩之韵。凭栏则宫阙标鲜,推牅则山川献色,亦足圣矣”。明代葛寅亮写道:“潮音阁杰出殿表,见千帆上下涛浪。”天妃宫更是“表里都城如玉切,高低道院似云屯。参差向北随形势,雉堵狮峰两迢递”“是乎本宫之外,又有三清殿、玉皇阁,各随其力之所及,极其庄严,金碧交映,焕然天设”又有王友亮的同名诗作《天后宫》中如是写道:“远舶邀奇右,丰碑荷特褒。红镫传绝屿,碧瓦俯奔涛。亭列娑罗古,门临卓楔高。纱帷搴翠凤,画壁犁金鏊。”

静海寺、天妃宫内种植了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各种南亚植物,“如西府海棠、五谷树、檐旬花、婆罗树、沉香、胡椒等”,大大丰富了寺院的景观,因而虽寺外江水奔腾,寺内却有着“叶下碧栏萧寺晚,马嘶红苑北门秋”的宁静秋色,恰如清黄幼元《静海寺》所云:“明河千尺水,江树此悠悠”“两百年来深紫柏”“海月江花真草草”。

二、静海寺与天妃宫的历次重建设计调查

(一)1988年静海寺重建

为了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1988年当地政府对静海寺进行了第一次重建,重建面积仅有626平方米,地点位于三宿岩原偏殿的旧址,采用明代庙宇风格。由于面积局促,新规划并没有参考静海寺的原有布局,而是设计了过殿和正殿,正殿前设抱殿。重建后的静海寺成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1997年静海寺扩建

为了迎接香港回归,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于1997年前夕对静海寺开展了第二次重建工作。此次重建采用的是仿明代园林风格,面积由626平方米扩展到1010平方米。寺庙由西、中和东三个部分组成,在1988年一个展厅的基础上扩建至五个展厅以展示香港回归过程。并重建了原《南京条约》谈判地东配殿,但建筑规模大大缩减。殿前放置了为纪念香港回归而造的“警世钟”,并在西部的空院上安放从天妃宫遗址上搬迁来的天妃宫碑。因面积等因素限制,无法复原古静海寺建筑形象,所以这是一次创造性质的重建。

在这次规划中,为了增添香港回归的节日气氛,600岁高龄的国宝天妃宫碑被从原来的7316工厂的宿舍区内在技术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搬迁至两三公里之外的静海寺景区内。

南京天妃宫碑通高5.48米、额高0.98米、宽1.72米、厚0.58米、重27吨,是中国关于妈祖的碑刻中最大最重一块,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块由皇帝亲自撰写碑文的妈祖碑刻,更是天妃宫内留下的唯一文物,非常珍贵。

经过这次搬迁后,天妃宫碑原本连接碑额、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断,虽然经过环氧树脂修复,但结构由此变得非常脆弱。更糟糕的是,搬迁后的天妃宫碑由朝南变为朝北,同时失去了异址前周围两座建筑物的保护,碑身直面西北风的侵蚀,风化加速,字迹越来越模糊。1997年尚能清晰阅读碑文,2012年已经难觅字迹。碑体表面呈粉末状,用手一摸纷纷脱落。2012年7月,相关部门用玻璃罩将天妃宫碑罩住,风化速度才有所缓解。

(三)2005年静海寺-天妃宫重建

为了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借助静海寺、天妃宫文化景区辐射周围商业,以打造“热河路中心商务商贸区”,重现静海寺、天妃宫的“明代盛世景观”。静海寺、天妃宫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重建。这次重建涵盖了古静海寺、古天妃宫的几乎全部遗址。

但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古静海寺遗址的大部分区域(除20世纪80、90年代两次重建的部分外),却被用于建设大观天地茂这一商业项目。新重建的静海寺景区则被东移到了古天妃宫遗址上,而新重建的天妃宫再向东移至护城河东岸。所以,静海寺建筑面积(含20世纪80、90年代所建)因而减至4700平方米,天妃宫建筑面积则缩减至2668平方米。

伴随着静海寺遗址上商业建筑的施工,许多静海寺遗址地表下的墙基、木桩、瓷片等文物被挖掘出来并不可避免地遭到损坏。而新建的静海寺由于地处天妃宫遗址,景区内挖掘出原天妃宫碑的地基,并列为景点。新建的天妃宫景区因为无法拉来远在静海寺景区内的天妃宫碑,所以仿造了一块一模一样的天妃宫碑,并设置碑亭。这样一来,静海寺—天妃宫景区内就出现了三处与天妃宫碑有关的景点。

此外,静海寺遗址上大观天地茂的施工对一墙之隔的静海寺景区内的天妃宫碑造成无法控制的伤害。由于大观天地茂地下建筑多达2层,导致静海寺地下水土流失,天妃宫碑地基因此受损,出现4度8分的倾斜,加剧了碑体的开裂。而工地现场剧烈的震动和粉尘等化学污染对天妃宫碑造成了进一步损伤,可谓是雪上加霜。

三、重建设计中艺术手法的分析

历史建筑的重建在现实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可以不遵照历史的原貌而进行适当的改变。改变后的建筑由于历史真实性有所欠缺,就需要增强建筑的艺术观赏性加以弥补。

中国古代寺院艺术上追随“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将内外空间模糊化,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让外部的自然与内部的建筑和谐通融。“深山藏古寺”是东方宗教建筑独有的现象。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所以中国的寺院常常古木参天,绿水环绕。历史上的静海寺、天妃宫建于狮子山脚下长江南岸,成功地将山脉地形植被、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与寺院建筑融为一体,堪称这方面的杰作。

静海寺三次重建分别采用了明代庙宇风格、明代园林风格和明式馆藏式建筑风格,2005年重建的天妃宫采用的则是明代官式建筑。历次的重建都很好地突出了明代寺院基本的建筑形制、空间、造型特征,在有限的空间内基本实现了既定的功能目标。但由于面积的大幅缩小,使得建筑的艺术造型难以施展,建筑原有的气势受到影响。由于设计中自然景观的缺失,使得古典寺院的造园艺术的应用略有欠缺。若是能够充分发挥狮子山、护城河天然地形条件的优势,拆除自然与建筑的人为隔离,增强建筑的灵动感、艺术感,充分利用古代寺院建筑中的造园手法,则或许可以进一步提升静海寺、天妃宫的艺术价值。

建筑所用的材质和施工的质量会影响艺术的效果,所以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建筑重建数年后,墙壁出现裂痕,地砖、瓦片、油漆均出现脱落,质量状况堪忧。

四、重建设计理念的思考

重建的意义不单单在于纪念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使某一处历史景观名副其实,更在于传承文化。建筑遗址上的文物具有历史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文物的保护应当是重建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文物的任何挖掘甚至是搬迁,都应当十分审慎,事先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威尼斯宪章》第五条提到:“做历史性城市和地区的保护规划,应该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工作,事先须由考古、历史、建筑、技术和经济等各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必要的调查。”《佛罗伦萨宪章》第十五条强调:“在未经彻底研究,以确保此项工作能科学地实施,并对该园林以及类似园林进行相关的发掘和资料收集等所有一切事宜之前,不得对某一历史园林进行修复,特别是不得进行重建。在任何实际工作开展之前,任何项目必须根据上述研究进行准备,并须将其提交给专家组予以联合审查和批准。”“把遗产全部的真实性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职责”。

“传承”,在词典上的含义为“更替继承”,因此传承不一定是完全的复制,它蕴含着推进的意味,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的传承方式往往是毁灭、重建以及再次毁灭再次重建。但是如果重建后的建筑体积缩小、质量下降、艺术水准降低、材料低劣,那么这便意味着建筑走向了衰败。所以重建中用材、艺术、质量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重建可以有两种方式,创造性质的重建建筑可以在吸收古代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传承,体现新时代的审美观,中国古代很多建筑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而复原性质的重建建筑则可以通过原样重建的方式传承古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延续城市的记忆,同样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感。因此,无论哪一种重建方式,都不能成为建筑粗制滥造的理由,都应使建筑达到应有的水准,都应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1] 郑鹤声、郑一钧.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9.

[2] 甘熙. 白下琐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3] 钟惠芳. 郑和与博物馆[J]. 四川文物,2006,(1):91-93

[4] 大路. 让郑和遗憾的纪念工程[J]. 中国地产市场,2005,(Z1):48-55

[5] 薛林文. 铲平静海寺遗址 开建商业街[N]. 现代快报,2006-8-30(A4)

[6] 胡玉梅.“邻居”打桩震歪天妃宫碑[N]. 现代快报,2010-5-7(B7)

张颖泉,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徐雷,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理事,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室内装饰协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天妃静海南京
南京比邻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0
“南京不会忘记”
环球时报(2022-08-16)2022-08-16 15:13:53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名家名作(2021年1期)2021-11-13 00:52:33
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
史学集刊(2020年2期)2020-03-23 13:34:36
佛教抑或伊斯兰教?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南京·九间堂
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让私生子成亲子榜样,真相揭开血案就来了
文学港(2014年1期)2014-03-06 11: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