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 王建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17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3~6个月以上)。急性炎性反应如未得到控制,会迁延不愈而转变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严重者可引起粘连性中耳炎,甚至胆固醇肉芽或胆脂瘤等,会致听力损失。近年来,SOM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所以对SOM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目前SOM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室置管引流等。目前,一般采用口服盐酸氨溴索治疗SOM。本研究旨在评估口服和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SOM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入选条件:患者年龄为16岁以上,主诉听力下降和耳内闷塞感;鼓膜内陷或积液;纯音听阈测定为传导性耳聋;声阻抗鼓室图为B型或C型;病程1个月之内;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症高血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心率失常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其他祛痰剂且不能停止应用者;已行手术或鼓膜穿孔者。
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SOM患者(168耳)入选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84耳),其中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16~68岁;病程1~30d;治疗前语频区(5000Hz、1000Hz、2000Hz),气骨导听域差平均值为21.7~39.1dB HL;声导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54耳,C型30耳,患耳蹬骨肌反射均消失。对照组72例(84耳),其中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18~72岁,病程1~30d。治疗前语频区(5000Hz、1000Hz、2000Hz)气骨导听域差平均值为21.3~38.5dB HL;声导抗检查鼓室图为B型48耳,C型36耳;患耳蹬骨肌反射均消失;患者均有耳闷、听力下降的症状,部分患者有耳鸣、转动头耳内有水动感;耳镜检查显示鼓膜浑浊、光锥消失或内陷,部分患者中耳可见积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耳侧别、病程、患耳听域气骨导差平均值以及鼓室图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口服适量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基础上,每次口服盐酸氨溴索30mg,3次/d,对鼓室积液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消毒患者外耳道后,滴入1%丁卡因1~2滴至外耳道,进行鼓膜表面麻醉。嘱患者头侧位,患耳朝上保持10min,取2mL注射器(推出针管内气体),用5号细长针头,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如果鼓室有积液则先穿刺抽液,注药时穿刺点略高于第1穿刺点,)缓慢向鼓室内注射氨溴索注射液1mL,此时可见部分氨溴索注射液连同鼓室残存的分泌液从第一孔溢出,注药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擦净外耳道。1周内禁止向耳内滴药,避免耳内进水。
嘱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复诊,以复查纯音听力和声阻抗。1周为1个疗程,未治愈者则进入第2疗程继续治疗,1周后复查,仍未治愈者则进入第3疗程治疗,连续治疗3疗程为止。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耳闷胀、听力降低、耳鸣等)消失。耳镜检查:鼓膜清楚,纯音气骨导差消失,声阻抗A型,蹬骨肌声反射可引出;好转:自觉症状减轻,鼓膜未完全正常或基本正常,气骨导差提高10dB HL以上,未达到正常,鼓室图由B型转C型或C型转A型;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减轻,鼓膜表现和治疗前相同,纯音听力无明显改变,声阻抗检查无明显改变,蹬骨肌反射未引出。
1.4 统计学处理 用CHISS统计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3周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OM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SOM主要与感染、免疫反应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其中咽鼓管的通气和清除功能障碍是该病的主要病因。治疗SOM应该以控制感染、清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功能为主要原则,尽早治疗可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治疗SOM的药物一般采用抗生素、鼻部减充血剂、糖皮质激素等,疗效均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疗效满意且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1]。
盐酸氨溴索可促进咽鼓管和中耳黏膜类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可改变咽鼓管的开张压力,改善通气;它还可调整黏液纤毛转运系统中黏液毯溶液层和凝胶层的比例,加速黏液纤毛的运输力能,促进中耳分泌物的排出;氨溴索和抗生素同时应用,可以提高抗生素在相关组织中的浓度,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氨溴索还有抑制免疫反应、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对黏膜的损害、减轻炎性反应、缩短疗程[2]。本研究中,对照组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口服氨溴索,药物到达相关组织需要较长时间;而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鼓室直接注入盐酸氨溴索,药物作用直接、迅速。鼓室内注入氨溴索可消除鼓室负压,推注时在鼓室内产生的向咽鼓管咽口的压力有助于咽鼓管开放,且符合咽鼓管黏膜纤毛的正常摆动趋向,有利于其功能恢复。咽鼓管内2/3为软骨部,其咽口在鼻咽侧壁,当鼓室内为负压时,咽口处于闭合状态。鼓室注入氨溴索时患者鼻咽部有苦味感,这说明咽口开放,有利于氨溴索更快地分布于中耳腔并到达咽鼓管,故可加快药物作用、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联合鼓室注入盐酸氨溴索治疗SOM,能够改善中耳黏膜的病理变化,此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
[1] 李希平,戴海江,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现状和思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4(8):467-469.
[2] Florea A,Zwart J E,Lee C W,et al.Effect of topical dexamethasone versus rimexolone on middle ear inflammation in experimental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Aeta Otolaryngol,2006,126(9):9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