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耘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重大传染病之一[1]。为了解鹿寨县结核病流行特征及危害程度,掌握结核病发病规律及特点,评价近年开展结核病防治的效果,并为制定下一步结核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本研究对2010年鹿寨县结核病流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鹿寨县境内到县疾控中心的结核病疑似症状者,并经病原学和影像学筛查,根据《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标准[2]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县人口资料从县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获得。
1.2 方法 用《初诊病人登记本》登记所有结核疑似症状者,用《结核病人登记本》登记确诊的结核病病人。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国结核病控制中心提供)统一录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1 发病情况 鹿寨县总人口48万,2010年共有1396例结核病疑似症状者登记,358例确诊为结核病患者,占疑似者的25.6%,发病率74.6/10万(358/48万),其中新发肺结核患者为主,构成比占81.8%,肺结核涂阳构成比最高,占65.4%,见表1。
表1 2010年鹿寨县结核病患者分类情况[n(%)]
2.2 发病地区分布 江口乡发病率最高(132.3/10万),其次为导江乡(124.6/10万),见表2。
表2 2010年鹿寨县各乡镇结核病发病情况(例×10-5)
2.3 发病在性别、年龄、学历上的分布情况 358例结核病患者中男性242例(构成比67.6%),发病率96.6/10万,女性116例(构成比32.4%),发病率50.4/10万;发病年龄5~76岁之间,<20岁46例(构成比12.8%),20~54岁214例(构成比59.8%),>54岁98例(构成比27.4%),发病率分别为56.8/10万、68.5/10万、112.4/10万;初中及以下267例(构成比74.6 %),高中及中专80例(构成比22.3%),大专及以上11例(构成比30.7%),发病率分别为105.6/10万、47.0/10万、2.0/10万。
2.4 发病与职业分布情况 358例结核病人中,农民264例(构成比73.7%),学生52例(构成比14.5%),干部或职员30例(构成比8.4%),工人7例(构成比2.0%),幼儿5例(构成比1.4%),表明农民发病构成比比其他职业高。
近年来,鹿寨县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健康状况也获得了极大改善。虽然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因部分地区尤其偏远的农村、山区,因经济相当落后,信息不畅,结核病防治宣传较难触及,致使结核病发病率仍然较高。自2005年启动“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以来至2010年底,全县共治疗1943例结核病患者,治愈1562例,治愈率达80.4%。但是对2010年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县结核病发病率为74.6/10万,新发病例占81.8%,结核病疫情依然严峻。原因可能是某些新的因素出现,如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增多,HIV病毒感染的流行,给结核病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加上因缺乏深刻认识结核病控制的复杂性以及警惕结核病流行回升的经验,导致在主观上放松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和削弱对其投入[3]。本资料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以20~54岁的青壮年为主,他们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发病率较高可能是因其流动性较大,增加结核病感染的机会,提示重点做好这些人群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 对保护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结核病传染源中,那些未发现、末治疗、治疗或管理不合理的患者往往是危害最严重的,因此,对该类人群的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和管理是降低结核病传染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有研究报道[4-5]指出结核病的流行现状通常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性,结核病的高发病率与当地较低的经济水平相适应。本资料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人群以低收入偏低的农民为主(73.7%),与上述报道一致。从文化程度上看,结核病患者中,以在初中及以下人群占比最高,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偏低人群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从而导致结核病发病率偏高。鹿寨县外出务工人员约8.2万,占全县人口的17.1%,此类人群大多是收入偏低的农民,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欠佳,同时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其发病率较高。
结核病归口管理是保证新发病人高发现及高治愈率的有力措施[6]。2010年鹿寨县初诊可疑肺结核病患者来源中有563例为转诊,占全部可疑肺结核病患者的40.3%,接近于蔡红琼等[7]报道的可疑肺结核的转诊率41.8%,提示近年来该县实施归口管理提高了结核病的发现率。
根据我县肺结核病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提高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笔者建议:(1)加强政府行为,加大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资金、人力的投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技水平,依法对结核病进行归口管理、治疗,减少复发及耐药菌株出现的几率,同时加强对HIV感染高危人群的干预,促使其深刻认识结核病的危害,从而有效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2)以农村为重点,加大宣传力度。农村人群大多缺乏对结核病症状、国家双免治疗政策的了解,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板报、宣传单及结核病防治讲座等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目标人群的结核病知晓率,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发病率。(3)加大结核病归口管理与治疗,加强与医疗单位的合作,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加大对网络直报病人的追踪力度,杜绝个别医疗机构、个体诊所为了经济利益而截留肺结核病人现象的发生,提高结核病转诊率。(4)加强医患沟通,取得肺结核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规范服药、定期复查,提高治愈率,避免或减少患者产生耐药性的几率。
[1]孔鹏,杨金侠.我国结核病防治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2):33-34.
[2]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肺结核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70-74.
[3]张华,欧庆华,崔楚平.2001~2005年云浮市结核病控制项目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350-1352.
[4]张翔.社会经济因素和结核病控制策略对结核病疫情的影向[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889-890.
[5]徐佳薇,汪洋,龙倩,等.结核病疑似患者发现延迟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3):469-470.
[6]张丽华,张涛.东河区结核病归口管理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15-4516.
[7]蔡红琼,涂光敏,唐益.强化归口管理对提高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74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