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菊
(河北省高碑店市医院,河北 保定 074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我院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住院的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心电图均有ST段及T波改变;排除重度心、肺、肝、肾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45岁~75岁,平均(65.8±3.8)岁;病程 2~13 年。对照组中,男 25例,女21例;年龄 46岁 ~74岁,平均(64.2±3.4)岁;病程 1~1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予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每日2次,共7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4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避免加重病情。加强健康教育,指导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
用药护理:向患者介绍低分子肝素治疗心绞痛的必要性、注射部位、操作方法等,以取得其配合。注射前应作病情及注射部位评估,选择腹壁脐周完好的皮肤作皮下注射,以脐上下5 cm、左右10 cm范围内(除外脐周1 cm),左右上下交替,穿刺点之间距离大于2 cm。注射前预装有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器内0.1~0.2 mL空气,不必排除;或选用1 mL注射器抽取药液后,再多抽入0.1 mL空气,用干棉签拭去针头药液。采用垂直皱褶留置气泡技术注射,即在注射时先将空气弹至活塞端,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腹壁皮肤皮褶的最高点将针头垂直刺入,注射时应深入脂肪层,固定好针头并在注射全过程保持皮肤皱褶状态,保证药液均匀注入皮下脂肪组织。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10 min。
心电图疗效:显效为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为治疗后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为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临床疗效:显效为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为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标准,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皮下出血:轻度为出血面积直径0.5~1.0 cm;中度为出血面积直径1.1~2.0 cm;重度为出血面积直径大于2.0 cm。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临床与心电图疗效比较[例(%),n=46]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皮下出血情况比较[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易损斑块的破裂以及冠脉痉挛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血栓形成。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和红花。丹参为主药,功能通血脉散瘀结;红花为辅药,功能化瘀血通经络。两药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效,可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具有明显且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对血小板影响小,可促进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释放而发挥纤溶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增强抗栓作用[2]。其皮下注射较普通肝素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保持了肝素较强的抗栓作用且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其副作用主要是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中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壁,形成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导致患者疼痛不适,影响药物的吸收,严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我院对低分子肝素钠的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垂直皱褶留置气泡技术注射,既可避免药液浪费,又可避免注射后拔针时针头部分少量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减少皮下出血次,增加患者舒适感,提高用药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适宜临床推广。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