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后初中地理教材变化浅析

2013-08-02 01:02:46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姜君轶段玉山
地理教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探究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 姜君轶 段玉山

根据2011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各个出版社的初中地理教材在原版教材基础上,改变了一部分内容,以适应实际需求与新课程标准的需求。修订前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梳理调整部分章、节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地球与地图部分、世界地理部分、中国地理部分以及乡土地理部分都做了一些改动,有增加、调整、删减等多种形式。因此,各版本教材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章、节设计,并做了部分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1. 根据课标增加内容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从形式来看,保持了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框架结构和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只在个别文字和前后顺序、具体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在地球与地图部分的地球和地球仪,中国地理部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以及乡土地理部分等多处在修订时都增加了说明。根据课程标准的变化,初中的地理教材也相应调整。例如,由于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一条标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教材的第二章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教材中增加了“自然灾害”一节。商务星球版教材也由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增加的“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内容,对原教材做了较大改动,其原教材几乎没有涉及课标新要求的这些内容,只是详细阐述了“气温”“降水”“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等方面,为此,新版本教材中,取消“气温和降水”单独成节,将之融合到“气候特征”中。

2. 根据课标调整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调整几乎渗透到了地图部分、世界地理部分、中国地理部分以及乡土地理部分的各个方面,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部分的变化更是明显,各出版社也对其教材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由于课标修订时将原来的“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修改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删去了原有的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分布和铁路网的相关内容。又如,课标将原本的“概况”改为“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教版教材在讲述“长江”和“黄河”时就分别从利与弊两方面,突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全面更新资料和素材,体现时代发展

这些修订前的教材多编写于2001年,至今已有十余年的距离。而这十余年,正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和世界涉及地理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数据内容都需要更新,此次教材修订为全面更新资料和素材提供了机会,更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1. 更新数据图像,紧跟时代步伐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对其也非常重视,其中明确写到,“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各版本教材都对之前的图像系统加以完善,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理知识、反映地理环境。此外,教材的数据多止步于2002年甚至更早,由于出版教材的滞后性而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于是在此次修订时,都做了大尺度更新,让学生掌握一手资料,紧跟时代步伐。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版实验教材的数据基本上是2002年甚至是更早时间的,在此次修订时,该教材参考了《世界地图集》(2011年版)《国际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辞海》《大百科全书》等书刊,并参考了中国政府网站、各地方政府网站、各大部委官方网站等网络资源,对所有有关大洲、区域、国家和地区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指标等数据都进行了更新。另外,此版本实验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海陆分布”更新了一幅“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图片,简洁明了,从东西半球两个角度展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信息,没有多余的铺陈,不会造成学生由于信息过多,对重点信息注意力分散,出现不能掌握的情况;而且此教材为了形象地展示大洲分界线处的景观,添加了两幅照片“苏伊士运河北端的塞得港”和“巴拿马运河”,这两幅照片也反映了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图1 七大洲和四大洋

图2 巴拿马运河

图3 苏伊士运河北端的塞德港

2. 更新社会热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而然地,地理的热点内容也在相应改变。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各教材在取材部分都花了很大心思。例如,在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湘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二、三节,分别设计了“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消费品”“用地沟油和潲水油制取生物柴油”“宁夏硒砂瓜”“农村土地整理”“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办法”等活动。这些符合时代特征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切入,不仅证实了课本上的“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拉近学生与地理学习的距离,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正确环境观和世界观。

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在区域选择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动。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成就远远超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现给学生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就,新教材中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代替之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此外目前水污染防治问题随着一些有关环境的热点新闻的播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人教版教材中以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我国重要水源地保护为出发点,代替之前以旅游和主导产业角度为出发点,用三江源地区的案例代替了西双版纳的案例,重新编写了教材。

三、引导学生活动实践,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地理是一门“兼文兼理”的课程,这种属性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运用文科课程擅长的讲读、讲述、比较、记忆、赏析等方法,也要善于运用理科课程惯用的讲解、实验、计算、操作、实习等方法,更要能够娴熟地运用地理学科独特的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包括电子地图)和地球仪的方法以及判读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的方法,这些凸显出了对学生活动实践的要求[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该“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为了符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各版本教材都重新设计了教材的版块与设置,力求科学引导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其全方位发展。

1. 拓展活动版块,寓教于乐

为了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发展,各出版社对教科书实现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视。虽然在以往的教材中也有不少活动的设计,但是,其活动多为讨论型、观察型和实践型,少有实验型活动,由于地理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有时需要用实验来说明科学道理[3]。竺可桢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曾指出:“非实验不为功,地理教学不能专持教科书与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使儿童亲尝目睹,故野外旅行与气象观测所之设立,实为中小学地理所不可少者也”[4]。因此,在新版教材中,就在拓展其他型活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实验型的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大象出版社(原河南教育出版社)的仁爱版教科书中,就构建了“活动”教科书体系。在该版本教科书中,有许多学生操作性活动设计,包括指导学生学具制作、简易地图和图表的绘制和应用、地理观测、实验活动、模拟学习、模拟决策设计活动、社会调查等,拓展了各个类别的活动。在仁爱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第二节“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业发展”部分,教材设计的活动板块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及导游词,为了避免有些学生对旅游的了解过于主观片面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效果,教材中还特意设计了旅游活动小贴士,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生活与学习地理的联系,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并生成新的知识,在活动中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又如,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图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设计了如下实验型的活动:

用一个橙子(或其他圆形水果)和一个普通台灯就可以演示地球的公转。

(1)准备材料:一个橙子、一根竹签(或尖头筷子、削尖的铅笔等)、摘掉灯罩的台灯、记号笔。

(2)用橙子代表“地球”、把竹签穿过橙子的中心,代表“地轴”,并如图所示在橙子上画出赤道和你家乡大致所在的纬度位置。

图4 演示地球公转

(3)拉上窗帘,使室内变暗后,拉开台灯,代表“太阳”。在台灯的一侧举起橙子,让它的轴倾斜出一个小角度,代表倾斜的地球。

这些实验型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实践,自己模拟类似地球的公转的实验过程,而且可以寓教于乐,给学生留下有趣且相对直观的感受以及比较深刻的印象。

2. 精化设计案例探究,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探究能力是另一个地理教材编写中关注的热点。在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方面,多是通过一个合适的主题案例引入,辅以必要的引导和充分的资料,再提出一些相关的深入问题,即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向,以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旧版教材中,探究活动设计得过于模糊、可操作性差,无法体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展示结果”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有时甚至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相匹配[5]。而在新版教材编写中,就精化了这部分案例探究的设计,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部分中,为达到课标要求的“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设计了交通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家人生活的影响的案例,案例的具体内容是“张予墨的家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并提供“昆山到上海、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表”,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下列三个阶梯的问题:

与传统的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这种生活方式依据的条件是什么呢?

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

与此同时,鲁教版教材也设计了“学习与探究”栏目,其案例探究的主题有“我国的海洋国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中国的耕地红线”和“中国的高速铁路”等,达到培养和加强学生的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学目的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些“案例探究”材料丰富,活动步骤详细,开放性强,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化,综合考虑了学生基础与实际情况,并在合理地范围内让他们的能力一步步地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2011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初中地理教材的大规模改变和进步带来了契机和指导,紧跟时代变化,让学生接受更新的资料和素材,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让学生注重活动实践,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图5 学习与探究 我国的海洋国土

[1] 张素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2.(5): 7-11.

[2] 陈澄, 段玉山. 地理: 明晰课程性质, 提高教学实践品质[J]. 人民教育, 2012. (6): 49-51.

[3] 贾福平. 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 (4):130-133.

[4] 陈尔寿. 地理教育与地理国情[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 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和英国《GeographyMatters》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材探究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教材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