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法在“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教学中的应用*

2013-07-05 01:15江苏省常熟中学215500邵俊峰
地理教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流域探究教师

江苏省常熟中学(215500) 邵俊峰

范例教学是由德国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借助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地理范例的获得

使用示范性材料是范例与一般案例的最大区别。范例材料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而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范例可以来源于教材的典型材料,但更多的需要教师的自主开发。地理范例的开发需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选择一个能够承载课堂教学内容的材料载体,并不断打磨形成以任务、问题为导向的拓展性、生成性强的案例模板。模块三的“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对应于课程标准“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要求选择的范例区域必须是较大规模的流域,在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存在一定的需要治理的问题。同时,范例教学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在探究范例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带动知识的复习。因此,范例的选择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把范例抽象化、模型化(当然它是有具体的原型的)。例如,把长江流域部分区域抽象化(如图1),一方面使地理原理规律更易于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抽象化的范例情境比较陌生,无法用已有的长江流域的地理条件及整治措施去“套”,更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对范例深入探究的兴趣。

图1

二、范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德国教育学家施滕策尔(A●Stenzel)在进行范例教学模式构建时,把范例教学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范例性地阐明“个”、范例性地阐明“类”、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关系及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基于范例教学的地理课堂需要把学生居于问题研究的中心,在关注“个”到“类”的转化中,通过对范例信息的叠加及任务链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在发展能力的同时系统掌握知识,构建其模式(见图2)。

图中方框内容代表教师的活动,圆形内的内容代表学生的活动,该模式把课堂学习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通过选择或自我开发的形式提供范例,并根据学习内容带领学生分析范例呈现的资料,充实范例。

第二阶段: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对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和整合,并分组交流以分享探究成果。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归纳,将范例探究的知识进行梳理,构成逻辑体系,获得自身经验和发展。

第四阶段:由“个”到“类”,学生将探究获得的个案迁移到相近的地理环境中去;同时,针对范例中提出的问题寻求具体的解决对策,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应用。

三、地理范例的应用

根据上述模式的四个阶段,“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把范例作为探究的舞台,通过任务驱动和迁移拓展,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步步提升。

1. 呈现范例,关注上位知识

教师首先呈现范例——一张不完整的等高线地形图(同图1),该范例区域存在区域的差异,表现了以山地为主的西部和以平原为主的东部地区。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探究等高线地形图,实质就是关注“河流的综合开发”的上位知识,因为等高线地形图是流域地理环境的重要载体,地形影响了水文、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也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本阶段,教师提出3个任务让学生展开探究。

任务1:补画ab、cd处的河流,推导不同等高线数值的相对大小,让学生感悟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

任务2:用虚线标出该河流的大致流域范围,考查学生新情境下分析等高线图的能力,并与流域开发的主题相衔接。

任务3:提供课程标准相关内容,尝试建立各个内容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把握了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一张知识网,才能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知识点,因此建立逻辑关系也属于一种上位的知识和技能。如图3所示,由学生根据“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等关键词梳理出本节的逻辑体系。

2. 范例剖析,掌握本体知识

本课的核心是流域开发的条件和流域开发的策略。本课的最大特点是把案例典型化、抽象化,“典型化”利于学生把握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原理,“抽象化”使学生脱离背诵、记忆教材案例的窠臼,利于学生新情境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利于知识、能力的迁移应用。可以说,通过对典型化、抽象化的范例的剖析,就能把握住地理探究的核心。

任务1:探讨流域开发的自然条件

本任务实质是对自然条件进行整体梳理,根据图1,并补充了当地代表性的气温降水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出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生物等特征,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区域地理概况,渗透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念。

任务2:分析流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影响

新课程地理教学的落脚点是“人”,自然地理背景是以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存在的。因此,分析流域自然条件是为分析流域自然条件的影响服务的,而这种影响,涉及到资源、灾害及人类的农业、交通等活动。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但也可能造成流域的各种需要整治的问题。根据范例图,学生可以探究流域地形、水力资源、自然灾害、交通状况、农业发展等的东西差异,并能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任务3:探究因地制宜理念下的流域开发策略

在掌握流域自然背景及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地图,探究流域的具体开发策略,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下表(楷体为学生探究成果)。

流域西部 流域东部流域开发内容 开发水电、旅游、立体农业……航运、有色金属冶炼、水稻种植业、水产业……能源(不足)、气象灾害(如洪涝)……流域东西部之间的地域联系措施或影响制约因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加强交通联系、水电供应东部(西电东送)、修建水坝……

流域开发的核心理念是因地制宜,学生需要根据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具体的开发策略。同时,该任务可以强化学生区域差异的观点(流域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和区域联系的观点(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跨区域调配)。因此,上述范例剖析的过程不仅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完善学生地理核心知识观的过程。

3. 深化拓展,探究下位知识

范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个”到“类”,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将探究获得的个案迁移到相近的地理环境中去,作进一步的探讨。

任务1:流域东西间道路选线

针对上一阶段最后提出的加强流域东西之间的交通联系,教师设置三条计划建设的联系M城和P城的线路(图4),由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这项任务表面上考查的是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实质是对区域开发与区域联系的具体化和深化。流域东西间的公路建设是流域开发(加强流域东西部之间地域联系)的一个下位例证。

图4

任务2:探究水坝坝址的选择及影响

探讨图4中A、B、C三个地点何处最适合建水坝,说明理由。同时,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水坝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类地理知识,并应用整体性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大坝对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养殖的影响;大坝对环境的影响;大坝对生物、海岸的影响等等。组织学生探究这些内容,是对水电开发这个原命题(上位命题)的内容扩展、修正和精确化。

任务3:教师给出该区域50年前与10年前的用地对比(见图5),请学生指出该地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图6让学生将现在与10年前的用地进行对比,探究该流域目前的生态状况,以及由此推知该流域可能采取的整治措施。这种探究,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并从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图5

图6

4. 总结归纳,由“类”到“个”

本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对范例教学总结出的规律的再应用,相当于再由“类”到“个”,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一方面,结合中国地形图,请学生找出范例所在的真实区域——长江上、中游交界处附近,实现由理论到实地的转换。随着谜底的揭开,教师再选择其它流域(如田纳西河流域),请学生根据所学方法说出新流域开发整治的思路,在重新梳理、应用结构化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经验和发展。

结语:将范例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获得知识和能力,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范例教学模式的几个阶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完全吻合和照搬的,但范例教学可以对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使教与学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探究性,从而实现教学的“生动”和“心动”。

猜你喜欢
流域探究教师
压油沟小流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沙颍河流域管理
教师如何说课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