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100191) 高振奋
北京市从1991年起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完善,由政府设立的、统一标准的高中会考已成为侧重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有关学科高中毕业合格标准、检查和评价高中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2009年,伴随新课程的实施,地理学科新课程高中会考也开始实施。几年来,地理新课程会考命题从会考的性质和功能出发,充分体现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重视双基、重视应用的特点,在原有会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新课程会考命题的思路中一直坚持根据会考的性质进行命题的原则,在命题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北京市自1991年实行普通高中会考制度以来,在地理会考命题中突出会考水平考试的性质,形成考查覆盖面广,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难度适当,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等特色,已经成为有效引导北京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升的重要手段。在2009年实施新课程会考命题以来,地理会考继续坚持已经形成的会考命题特色,实现了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的平稳过渡。
(1)保证会考命题考查全面覆盖高中必修学段,突出对主干知识和过程的考查
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会考命题中,一方面试题在《地理会考说明》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试题,主观试题的设置,全面覆盖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三年命题的覆盖面均在75%以上,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地理学科学业水平全面检测的命题要求;另一方面,在命题中突出对主干知识、原理和过程的考查。以主观题目为例,新课程会考以来每年会考题目中的五道主观大题始终围绕“地球运动”、“大气”、“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可持续发展原理应用”、“区域间协调发展”五个重点内容展开。考查覆盖面广和对主干知识、原理和过程的突出,使得地理会考命题保持了已经形成的特色,也为一线教学注重地理内容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2)在题型和难度上保持稳定
在题型设置上,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一直采取客观命题与主观命题结合的题型设置。这样的题型设置由于学生比较熟悉,有利于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也保证了题目的数量和知识的覆盖面。在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命题中针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题量进行了微调,将单项选择增加为50个,使得题目的覆盖面更加全面,更有利于考查出学生在地理各部分学习的真实水平。在难度上,由于是水平考试,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始终坚持将会考的及格率控制在90%左右,优秀率控制在30%左右。这样在检测中一方面能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合格水平,不增加地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让地理学习比较出色的学生有发挥的余地,从而有效引导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表1 2007~2010年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优秀率、合格率、难度统计(大纲卷、新课程卷比较)
从表中可知新课程实施前后,会考的难度基本保持了稳定,实现了从大纲卷到新课程卷的平稳过渡。
在稳定过渡的前提下,2009年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突出了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根据北京市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全面考查学生地理学业水平的指导思想,对命题进行了调整,突出地理新课程理念在会考命题中的体现。
(1)试题的命制注重对学生地理素养的考查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命题整体思路中注重体现“终身学习”理念,题目取材体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了原来只关注教材内容而忽视地理学习应关注现实地理环境的问题;在题目的选择、设置和构建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日常教学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考试的题目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既成的案例,而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和过程。例如通过北京市人口增长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及原因、通过“2010——2012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都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置题目,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中的知识和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做到学以致用,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生活,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达到提高地理素养的目的。
(2)在试题命制中突出“能力立意”的主旨
新课程理念强调满足不同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北京市高中新课程会考命题特别注重“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生地理学科基本能力的检测与考查。以2011年为例,命制试题时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注重对学生不同认知层次和不同能力层次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会考对不同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查目标。
表2 2011年北京市地理会考认知层次结构表
图1 能力层次得分率比较
(3)题目命制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北京市高中新课程会考一方面将探究性问题和地理观测、记录的方法引入考题,如将太阳高度、日影长度的观测实验数据作为考查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日影长度和太阳高度的关系,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地理问题,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4)在具体题目设置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地理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地理问题内在联系设置问题体现对地理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例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考查中首先通过图文资料,为学生创设了解一个陌生区域的情境,进而通过对位置、自然、人文条件的提取、加工与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挖掘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逐步深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点、问题和解决办法,归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一考查思路与教学过程一致,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在题目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区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梳理,对区域分析的过程理解更加明确。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命题将突出地理学科特色作为前提。《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在地理会考命题中体现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是会考命题的重要前提。
正如前面提到的,北京市无论在大纲卷还是新课程卷会考命题中都始终将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和方法的考查作为重点,使得试卷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地理学科作为高中学科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命题中以重大社会生活为案例,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主线,以地理图像、材料为工具,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在会考命题中通过围绕社会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全面认识实际问题,探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成为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命题的重要思路。
在地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图像等已经成为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因此以各种图像,如地图、结构图、遥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创设问题情境,是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会考命题中通过不同图像工具的整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像,将其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工具,提取有用信息,分析和解释地理问题。北京市在近几年的新课程会考题目中,在图像的种类、提供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对于考查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引导教学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图像工具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作为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已经初步形成特色,为科学、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指导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展望未来,在高中新课程会考命题中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
会考命题远不止一份试题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对北京市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指导作用,因此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在如何通过命题程序、题目设置、考查方式等方面保证命题科学严谨,有效检测学生不同的地理学科能力水平,有效促进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有效达成地理课程目标,凸显地理课程的学科价值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检验,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会考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更加贴近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的特色,需要进一步探索。
北京市二十余年的会考制度,四年的地理新课程会考,已经在指导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因此总结经验,归纳规律,为进一步探索北京市高中学生地理学业评价标准、北京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奠定基础。这也是今后北京市地理学科教学评价探索的重要方向。
总之,通过回顾北京市地理会考命题的变化、特色和对未来北京市高中新课程地理命题发展、研究的展望,可以看到北京市高中地理会考命题在过去的岁月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未来对地理会考命题的研究也将对北京市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