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复旦中学(200052) 赵鸿婕
案例教学模式是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一般而言,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师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直观性、启发性与实践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
本文所指的现代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而区分的,也就是说,传统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采用“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案例印证——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熟悉这一规律后,往往不加思考地套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读案例,陷入这种思维定势的学生往往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很难适应实践中复杂多变的真实案例,无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谓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实际效果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模式。以高中地理人文地理——“城市问题”的教学为例,现代案例教学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和功效:一是,从应用目标看,区别于一般的“城市问题—城市案例”的举例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国内外或身边城市中具体城市问题重大事件的“实战性”分析或观察性体验,教师旨在通过真实的城市问题案件或事件,让学生进入真实案例的角色,进而深刻分析案件或事件背后的原因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出对策,从而较为直观地掌握城市相关知识。二是,从流程看,遵循教学目标—案例发布—讨论互动—总结反馈等过程(图1),也就是“城市问题案例或事件—分析讨论—原因分析—解决对策—总结规律和结论”的思路,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研究性、模块化学习过程。
图1 现代案例教学流程图(张丽娟,2012)
“城市问题”是高中地理“城市化”篇章的一个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四大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并让学生掌握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能够提出如何治理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和措施。因此,选择典型的城市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式教学,无疑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要想充分表达和说明课程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与精心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问题”这一节中,应该围绕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四大问题来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该考虑四个因素:一是,要具有真实性,切近学生生活;二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选择国际性大都市,也要选择国内城市,用不同国家的城市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问题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是,正反相结合,更要突出选择一些城市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案例;四是,课本内外相结合,尽量选择课本中提到的案例进行详细说明。鉴于以上四个标准,本节课当中的每个城市问题,可以准备1-2个案例,即环境问题选择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大气污染)和中国无锡“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水污染);交通问题选择新加坡和北京或上海;居住问题选择巴西城市贫民窟和香港;社会问题选择2005年“巴黎骚乱事件”和2011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沿着现象描述、问题原因、解决对策的思路,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文字案例和声音图像等视频材料(每个案例都要准备文字材料和PPT),设计好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及方式,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旨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前关键工作和步骤。
案例发布是课堂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城市问题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先用10分钟左右(每节课为50分钟)的时间,采用PPT逐个展示每个城市问题的相关案例,并简要地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和现状,如在城市社会问题的案例发布中,采用有关法国“巴黎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的网络图片资料(图2、图3),并启发性地介绍两个案例发生的主要背景。以此类推,教师逐一介绍四方面城市问题所涉及的8个案例。给学生展示或发布完案例以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同时向学生提出如下三个问题:一是,我们的城市为什么产生上述有关问题(环境、交通、居住和社会问题)?二是,这些问题有何危害?三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图2 法国青年在巴黎北郊的维利耶勒贝勒与警方对峙
图3 在纽约市政厅附近广场聚集的大批示威者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展示并解释城市问题案例,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自主讨论、归纳总结、获得知识,是课堂案例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展示完案例以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4组(每个组一个城市问题,讨论两个同类案例)或按案例数量分为8组(每个组一个案例),形成各有侧重点的讨论小组,各小组成员对城市问题案例(纸质材料每小组一份)进行互动式讨论,并就每个案例涉及的上述三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或见解。教师会适时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小组活动予以指导和评价。实际上,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有互联网条件,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相关案例信息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讨论环节大概占用15~20分钟时间。
学生讨论结束以后,每个小组可以指派1名学生来说明案例、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某个小组成员发言的时候,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或者提出相反意见,非该小组成员也可以对该发言予以评价,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当每个城市问题案例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情况,结合课本知识要点,面向全体学生,分别对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社会问题等四大城市问题,围绕“原因、危害、对策”三个维度,进行简短、准确、生动的评议性总结反馈。全体同学在自己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接受教师传授、网络查阅自学等多元学习环境下,较为轻松、直观地掌握“城市问题”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具有显著地理空间性和差异性的课程,非常适合采用现代案例教学方法,但要用好这一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多年的教学感受,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更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思路:
传统的教学,是所谓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是属于单向、书本为主的教学活动,而案例教学是一种更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开放参与的情景式教学。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得转变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学会应用师生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而学生要从自身所处地理环境或城市出发,主动地寻求各种地理知识的实践案例或事件,并借助现代网络手段等,学会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自我归纳总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和互动,因此,教师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激励学生:一是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二是改革考试制度。加大课堂案例分析考察力度,并记入平时考核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权重,适当减少理论考试成绩的权重。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历得知,在对高中人文地理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拥有现代信息网络条件,教师给学生发布案例以后,让学生即刻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得相关案例的大量正反材料,学生在讨论互动中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这样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