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三中(201111) 陈 碧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 李学鹏
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主要指人们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愿的一种能力。《中国百科大辞典》中“表达能力”主要指“运用口头或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并且“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中学生地理表达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整理运用来准确、清楚、逻辑严密地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表达,阐述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1]地理表达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看学生的表述是否具有正确性、逻辑性、条理性与流畅性。
在近些年的上海高考地理科目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表述式题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该类题目都是通过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来实现对学生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维的评价。从2005年开始,上海高考考试手册地理学科部分就明确地提出了“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2]的考查要求。同年的高考试卷中,文字表述式试题分值所占比重大约为16.7%,此后几年里表述式试题分值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到2012年的上海高考地理试卷,综合部分100分的试题中,除了选择部分的模块一还有9分填空题外,其他所有题目都采用表述式试题的形式,所占分值比例已超过60%(见图1)。
图1 2005~2012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表述式试题分值占总分值的比重情况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普遍欠缺。所以,各类地理考试对中学生地理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和中学生地理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的矛盾也就凸显出来了。提高学生地理表达能力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例举中学生在地理表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提高中学生地理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以期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起到借鉴作用。
随着地理表述式试题的大量出现,许多地理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然而学生的答题情况却反映出地理表达能力始终是他们的薄弱部分。下面通过一些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说明学生在地理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图2是上海高中地理二期课改教材的配套练习册专题7中表述式习题,设置的主要问题有,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间修一条公路,经过A处还是B处施工容易,为什么?2)为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计划将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村庄合并到一个村落,形成一个建制镇。请你选择合并在何处较为合理,并说明理由。3)拟在图示地区修建一个水电站,请在图中标出坝址位置,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并分析水电站建成后的利弊。
图2 某地区地形图
有的学生的回答如下:1)B;B比A路平,好建造。2)丁;地方较大,有水可以利用。3)距离短,节约钱,有较大的地方形成水库。建成后可以发电,但会淹没丙村。
参考答案:1)B;因经过B处的公路基本上沿等高线选线,相对高度小,工程量小,施工容易。2)丁处;因丁处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位于河流下游处,水源丰富,交通便利。3)位于河流峡谷处,施工容易,工程量小;上游区为盆地,利于水库蓄水。水电站建成后可以取得发电、灌溉、防洪、航运、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综合效益;但形成的水库要淹没农田和丙村,须迁移居民等。(坝址标在丙与丁之间河流峡谷处)
通过以上答题情况的分析以及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的分析总结等不难发现,学生在地理表达中存在以下不足:
虽然地理的表述式题目并非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的确有待提高。比如以上案例中的“路平,好建造”显然是口语化表述,平时作业中也经常会出现许多诸如此类的口语化内容,比如“月亮”“下雨”“刮风”“钱少”“地方大”“地上有坑”等等。
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地理表达必须正确使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有些词汇显然不能随便改用其他说法。而学生在答题时则显得比较随意,比如河流的“上游”,有些学生表述为河流的“上端”、“北半球”写成“赤道上边”、“大气”表达为“空气”、“洋脊”变成了“海脊”等等显然是不恰当的;另外还有些专业术语的内涵是不同的,比如“地形”与“地势”、“岩石”与“岩浆”、“冰期”与“结冰期”、“人口众多”与“人口密度大”、“气温”与“温度”等等,学生在答题时也经常混用。
地理事物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早晚及空间方位都是有一定的顺序和内在逻辑的,而许多学生在答题时表述混乱。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的原因时,这样表述道:“大气稀薄,日照时间长,地势高,晴天多,大气的透明度好,所以太阳能丰富。”如果从答题点上看的话,这题的得分点:“地势高”“大气稀薄”“日照时间长”等关键词,学生都回答到了,但是仔细分析,地势高才是造成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根本原因,学生的表达显然是没能很好地弄清内部的逻辑关系,是在套用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理解题意,不知道题目在问什么,答非所问现象十分常见。比如某题目:“简述喀斯特地貌从石芽到孤峰的形成过程”。很显然该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形成过程,重点在过程,答案当然是按照“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河——地面塌陷——溶蚀盆地、峰林——孤峰”这样将其形成过程表述出来才是回答了问题。而许多学生都答成了是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答成了其形成原因,显然是审题不清造成的。
地理表述式试题中,许多题目都有其思维的着眼点,而学生对此往往把握不到位。比如有的同学在分析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时答道:“华北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对水的需求量大,且污染浪费严重所以缺水严重。”从得分点看,该生回答的并不差,但很显然对自然原因的分析只字未提,答题不充分、不完整。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错别字现象,这几乎成了顽症,甚至有些字教师反复强调,学生仍然写错。比如:“日冕层”错写成“日冤层”、“板块”错写成“版块”、“辐射”错写成“幅射”、“冷锋”错写成“冷峰”、“水汽”错写成“水气”,此外还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鞍部”等是学生经常出现错别字的地方。
从中学生地理表达存在问题中可以分析出其成因涉及各个方面,具体如下:
中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在其前期学习中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共性问题,这显然与其平时缺乏阅读,大量使用不规范语言有关,比如大量错别字的出现及不能正确使用相关的书面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描述,如用“地不平”“山多、角度大”等来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崎岖”显然是其本身的地理表达能力较差导致的。
在日常地理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意识到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常会认为学生的表达已经说明其大概、理解了要义,至于是否规范,尤其在低年级中,基本不作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引导,没有进行有效的日常训练和强化,致使问题不断重复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养成的一些不良地理表达习惯就难以克服掉。
地理表达离不开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果学生缺乏这些基础知识,那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自然不可能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长江水文特征时所表述的“我国第一长河,支流众多,流量大,汛期长”,显然是没能正确地理解“水文”和“水系”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而造成答题的混乱和漏答知识点。再如前文提到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表面上看是对题目的理解出错进而导致答案偏离,实际上仍是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不到位而导致的答题出错。
另外,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还会存在这样的状况:基本知识掌握了,但稍加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加以表达,灵活运用、组合和呈现能力不够。这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没有跟上地理教育改革的步伐,未能适应考试改革的新要求,许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仍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层面上,难以举一反三、迁移应用。比如有的学生能很好的回答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但是让其分析中美洲东部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时却无从下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教师首先应发挥好模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需要规范标准,教师在讲解、描述地理问题时要使用书面语言,尤其是一些地理术语的使用一定要准确,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力求严谨、条理、准确、易懂。此外,课件文字内容与板书的设计也要注意语言规范,给学生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带动作用,以促使学生地理表达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这正体现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给机会让学生来表达,鼓励学生表达,使学生乐于表达。许多中学生在刚开始练习表达时会因紧张、畏惧而不敢或不愿表达,担心自己说得不准确会让教师批评或同学嘲笑,对此,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肯定学生在表达中好的方面,对于其表述不好或不正确的地方给予点拨、纠正,引导其不断尝试表达,逐步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教育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一定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而要通过鼓励与赞扬来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原理是学生进行地理表达的基础,正如前文所分析,学生如果对这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就难以构建地理知识体系,表达时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教学,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易混的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其异同点,理解其本质含义,以便在表达中准确使用。例如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昼长夜短”和“昼渐长、夜渐短”、“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等等,学生只有理解了其本质含义,在回答问题时才能准确应用。
学生地理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平时不断地练习与训练。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外,还要通过一些表述式试题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尝试作答,再与参考答案相对照,发现、分析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总结出相关地理问题的表达方法与技巧,明确自己在表达能力训练上的努力方向。教师也应在课堂上作一些具体的文字语言表达题,给学生以导向和借鉴,如此反复地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地理表达能力。
[1] 陆芹. 从高考命题角度谈地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12(4).
[2] 上海教育委员会. 2005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地理)[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