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3-07-29 03:00徐向勇
实用老年医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纤溶复发性二聚体

徐向勇

近年来,脑梗死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1]。虽然目前对脑梗死初期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如何预测和防治脑梗死复发方面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有研究表明,脑梗死的年复发率约为4% ~14%,复发性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明显高于初发脑梗死[2]。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是脑梗死防治的重点之一。

脑梗死患者通常伴有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本文旨在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探讨这3 项指标在复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为预测脑梗死复发提供实验室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复发性脑梗死组:2012 年1 ~10 月武汉钢铁集团第二职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因再次发生脑梗死在48 h 内入院的患者73 例。其中男52 例,女21 例,年龄46 ~78 岁,平均(68.67 ±7.36)岁。复发性脑梗死的定义为:(1)初发脑梗死28d 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初发症状和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3)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 和(或)MRI 确诊。

1.1.2 初发脑梗死组:同期首次发生脑梗死并在48 h内入院的患者104 例。其中男68 例,女36 例,年龄45 ~72 岁,平均(63.19 ±5.57)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经头颅CT 或MRI 确诊。

1.1.3 正常对照组:同期至我院体检的老年人86 例,其中男48 例,女38 例,年龄50 ~76 岁,平均(65.48 ±4.79)岁。排除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者。

1.2 实验方法

1.2.1 样本采集:复发性脑梗死和初发脑梗死患者在入院24 h 内,采取药物治疗之前,采集静脉血于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 ∶1。采集后立刻颠倒混匀8 次,2000 g 离心10 min,随后上机检测。正常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静脉血,处理方法同前。

1.2.2 检测方法:应用北京赛科希德SF-8100 全自动血凝仪,使用配套试剂及质控品,检测血浆ATⅢ、DD、FIB 的水平。ATⅢ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方法,FIB 的检测采用凝固法,D-D 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 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 可以看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初发脑梗死组和复发性脑梗死组血浆ATⅢ活性显著降低(P <0.05),血浆D-D、FIB 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初发脑梗死组相比,复发性脑梗死组血浆ATⅢ活性也显著降低(P <0.05),血浆D-D、FIB 水平也明显升高(P<0.05)。

表1 3 组ATⅢ、D-D、FIB 水平的比较(±s)

表1 3 组ATⅢ、D-D、FIB 水平的比较(±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05;与初发脑梗死组比较,#P <0.05

组别ATⅢ(%) D-D(mg/L) FIB(g/L)正常对照组(n=86)125.42 ±12.48 0.23 ±0.02 2.32 ±0.5初发脑梗死组(n=104)91.77 ±8.82* 0.69 ±0.02* 2.77 ±0.42*复发性脑梗死组(n=73)84.36 ±9.28* # 1.07 ±0.04* #3.13 ±0.39*#

3 讨论

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体内血液正常流动、防止黏滞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包括初发脑梗死组和复发性脑梗死组)血浆AT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浆D-D、FIB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说明脑梗死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异常,是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ATⅢ、D-D和FIB 可对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与之前的相关报道一致[4-5]。

AT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在抑制凝血酶和维持凝血平衡中起重要作用[6]。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凝血因子被大量激活,ATⅢ中和活性凝血因子的作用增强,从而使ATⅢ被大量消耗,结果表现为ATⅢ活性降低[7]。D-D 是纤维蛋白单体被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系统亢进的标志物[8]。有报道表明[9],脑梗死患者急性发病时凝血系统首先被激活,随后激活继发性纤溶系统,此时D-D 的水平明显升高,但随着病情的恢复,凝血与纤溶功能恢复动态平衡时,D-D 的水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这提示D-D 的检测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FIB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再经ⅩⅢ因子作用后形成交联纤维蛋白,从而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10-11]。因此,FIB 是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子。

当脑梗死复发时,引起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再次失衡,凝血标志物水平发生剧烈变化,提示有新梗死灶或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与初发脑梗死组相比,复发性脑梗死组血浆ATⅢ活性也显著降低,血浆D-D、FIB 水平也明显升高,这提示ATⅢ、D-D 和FIB可能对判断脑梗死预后、监测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还有研究发现[12],凝血标志物的水平变化要比CT 等影像学检查的改变早,因此,定期监测血浆ATⅢ、D-D 和FIB 水平是提示脑梗死复发的敏感指标。

综上所述,检测血浆ATⅢ、D-D 和FIB 可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初发脑梗死治愈的患者,应定期检测ATⅢ、D-D 和FIB 水平,当ATⅢ、D-D 和FIB 水平发生改变时应高度警惕脑梗死复发的可能,并及时给与恰当的药物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1] 姚志文,鲁翔,高志强.80 岁以上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2010,24(4):311-313.

[2] 苏微微,易兴阳,李强.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11):7-9.

[3]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徐升强.脑梗死患者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及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7):866-867.

[5] 谭斐,牛世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的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8(1):20-22.

[6] 宋丽洁,丁琪,姚桂玲,等.抗凝血酶活性变化的研究及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2006,12(4):180-182.

[7] Koeh HJ,Horn M,Bogdahn 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D-dimer concentrations and acute isehemic stroke subtypes[J]. Stroke Cererovase Dis,2005,14(2):75.

[8] 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等.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95-97.

[9] 黄尉国,王鸿利,张颖琪,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2):71.

[10]耿婕,陈树涛,丛洪良,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脑利钠肽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8):697-700.

[11]戎娟.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尿酸检测意义[J]. 实用老年医学,2012,26(2):135-136,140.

[12]Suehiro A,Koyama A.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measurement of plasma D-Dimer levels[J]. Rinsho Byori,1991,39(7):69.

猜你喜欢
纤溶复发性二聚体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思路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自拟加味理中汤辨治复发性口疮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探讨BA,EMAb及AC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