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丽
1.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对经济形势的了解和掌握,主要依靠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若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出现虚假,则必然影响宏观经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当会计造假积累至一定规模且不能及时发现、排除时,国家赖以决策的信息依据就会出现障碍,导致国民经济管理和决策失误。
2.侵吞国家财税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会计造假使隐蔽分配、私设小金库等避开国家财税部门的监管,进行偷税漏税,减少国家财税收入;通过不合理分红、虚假公益捐赠等手段,大肆侵吞国家合法收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3.破坏市场信用机制的形成,有损财经法纪的威严。会计造假的不断出现,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蔑视,长此以往,人们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必然提出怀疑,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必然会遇到更大的阻碍。
4.破坏投资环境,误导信息使用者,使信息使用者受到严重损失。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失真的会计信息将造成投资失误甚至资金无法收回,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1.为了减少纳税而造假。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在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企业往往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造假。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经营业绩不良的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因此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好的企业,难免要对报表粉饰打扮一番。
3.为了业绩考核而造假。企业的经营业绩,其考核办法一般以财务指标为基础,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涉及到财务数据。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到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业绩的评定,并直接影响其提升、薪酬福利的发放,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就对其财务报表包装粉饰。
4.会计缺乏独立的环境,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在现在的经济管理制度下,会计活动属于组织的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属于组织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必须接受组织管理者的直接领导。因为会计人员属于组织内部成员,其工资福利,职务晋升等都受组织管理者的控制,所以会计人员与管理者合谋进行会计造假的概率就会很大,以致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5.会计监督体系不能有效的运行,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力度不够。会计监督弱化,会计监督力度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建立的组织内部、社会及政府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未能有效运行。在社会监督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部门的监督力量不足,以及政府的立法不完善也使会计监督体系不能有效运行。
1.对上市公司的治理。虚假会计信息从生成到披露涉及多个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是产生、披露虚假信息的源头。对其的治理要从公司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这两个源头抓起。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责任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起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2.对中介机构的监管。要保证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监督质量,首先,中介机构自身要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其次,作为中介机构的主管部门要真正担负起约束中介机构行为的责任;一旦中介机构出现有违职业道德或失职行为,作为管理部门决不能姑息迁就,应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公司的上市,在申请的全过程中,包括上市前的辅导、上市相关资料的准备以及最后上市发行,证券公司担负着总策划、总负责、总把关的作用。证券公司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质量。因此,对证券公司的承销项目要实行跟踪检查制度。凡是骗取上市资格或上市后与原来的公告信息出现重大差异者,证券公司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3.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要彻底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把企业推向市场,由市场机制去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政府人事管理部门还要为企业人才流动创造宽松环境。在按劳分配为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分配方式,如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另外,要逐步缩小各种收入差距。
4.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目前,虽然工商,税务部门在年检、登记时要求出示会计证,对会计管理是个很大的支持,但并未形成社会的有效监督制度。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严格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对非法办班、办证者要严厉打击,使其无法生存,以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并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后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会由所在单位进行。这样主管单位难以对会计人员履行有效地监督,国家应明确对外提供真实信息是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一重点赋于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5.加大执法处罚力度。首先,要充分发挥处罚措施的震慑作用。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要依法严处,做到打假不手软。尤其是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作假,要层层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一查到底。其次,要加大罚款力度。使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利益。从经济利益上割断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偏好,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