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峻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企业成熟与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一方法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工具,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由于我国全面预算管理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并且针对具体环境和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受过去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全面预算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重视,片面的认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是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的工作,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其中。全面预算是企业未来某一期间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战略性,其重点在于“全面”,它要求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都要参与控制与执行,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各个部门明确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职责,进而确保预算的有效实施。
预算的编制是企业整个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全面预算的重点环节。企业采用何种方法编制预算,直接影响到预算目标能否实现以及预算管理的效果好坏。常用的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而我国多数企业都是采用增量或减量的预算编制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该种编制方法较为简单;二是给预算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三是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尽管增量或减量编制方法考虑了实际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但确立增量或减量的范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有些企业预算编制的很全面,但实际实施结果却与预算相差甚远,最主要的原因是整个预算体系不够健全,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执行结果不够重视,缺乏与之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让预算执行者在执行前就明确业绩与评价奖励的关系,将个人的预算考核结果与企业的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将会大大提高员工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实施都离不开人,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编制预算,要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和战略规划,实施重点业务预算编制和现金流预算编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的预算编制人员对预算编制方法不够了解,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判断不科学、不合理,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方案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者要摒弃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残余,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员参与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企业的上下合作与推动,特别是高层领导的认同与支持,预算方案不可能顺利实施。高层领导应该从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建设规范建设入手,做好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企业负责人或高层管理人直接领导,由各个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企业全体员工要加强预算管理的学习和培训,树立全面预算理念,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全面预算过程中,才有利于早日顺利完成预算。
预算编制的合理与否会影响整个预算过程的实施,选取正确的预算编制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在编制预算时应该因地制宜,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须要结合各个具体部门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预算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我们可以汲取国外全面预算编制方法的成功经验,对于市场价格及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应优先考虑弹性预算,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各预定指标可能发生的变化,使得预算对企业在预算期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稳定的企业,则可以采用固定预算。
为了确保企业全面预算的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评价制度,依据各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于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明确权责。同时还要切实把预算执行情况与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不搞“平均主义”,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中预算编制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很细致的工作,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客观上要求财会人员树立新观念,在业务学习上做到与时俱进,在综合素质方面做到德才兼备。因此,我们要发掘培养优秀的预算编制人员,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编制全面预算队伍中。另一方面,可以对在职的预算编制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理论研究水平、专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利用和国际大公司的合作机会,施行高级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1]张伟立,胡艳玲.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思考.经营管理[J],2007(4).
[2]基于SWOT分析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现代物业[J],2012(9).
[3]吕雪梅.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商业经济[J],2011(5).
[4]候立新,曹海东.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务与案例[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5]王化成.全面预算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