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仲
摘要: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目标和内在要求,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也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生为本,关注、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激励学生个性张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效能。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个性发展;支撑效能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54-03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和基本职能。教育管理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支撑环节之一,有效性的教育管理不仅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将个性发展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爱大学生,尊重大学生,有利于构建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多元模式,有利于形成启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良性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对大学生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应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张扬,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前提的。
一、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应然价值”
大学生是引人注目、具有突出时代特征的社会群体。每一个大学生都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重要性,“非主流”和“另类”也是不少大学生的追求,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管理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依据,个性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的支撑。因此,要不断改进高校的教育管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1 教育管理对培养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性回顾。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社会发展源于生产力的推动,生产力不仅推动社会变革,而且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弊端,教条主义、本位理念深入教育者的思想。按部就班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虽然在特定社会发展时期对教育管理起到了一些积极推动作用,但是也影响了许多先进教育思想的引进。传统的教育思想多注重强调中庸、仁义道德,不注重对个性张扬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是高校传承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传统的教育体制、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这也是高校没有生命力、不能创新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更加注重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中心的、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引领下,教育管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主体性的、独立性的、人本化的多元管理模式。
2 教育管理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实力,抓住了特色,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大学生去创造美好的理想生活。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都有自身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大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个性张扬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希望得到社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曾经有西方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想成为有个性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需要和认同,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的人生目标。个性发展是以学生自身为中心,全面有效地实现个体成长,教育引导学生走向人生双赢的必由之路。个性发展是大学生人生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发展是教育体系发展模式的一大特色,个性发展对大学生人生发展影响甚远。“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与人之间也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是绝版。个性作为大学生发展的代名词,是一代学子精神面貌的整体表现,也是反映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例如兴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所以个性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在这个时代发展的激流中,人既有保守、依赖、顽固、软弱等消极的个性品质,也有开拓、独立、创新、坚强等积极的个性品质。学生的教育管理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的理念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开发性的、独立性的专门人才,才能为创造性人才营造优良的培育土壤与发展空间。
3 教育管理中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性。大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把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张扬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管理中激发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个性发展的潜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大学生个性发展,应该是充分展现大学生个体的独立意识、自我判断、社会行为、人际交往、组织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注重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内在的动力机制,形成自我制定目标、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与自我评价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主体结构。教育管理中应该注重评价大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大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学习成果;注重大学生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乐于与他人合作、乐于奉献、乐于参与志愿活动等精神的培养,引领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全面发展,正确并及时地缓解学业、情感、就业、人际、社会竞争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压力,提升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对现行教育管理中大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反思
从当前形势来看,高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教育管理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1 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弱化”重视不够。一所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一定是能把握学生主动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当前,有的高校在“官本化”“唯书化”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存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偏轻的现象。教育管理完全依赖传统的灌输式管理模式,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融入课堂,指导管理认知与实践的水平偏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专业教育管理层面上看,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普遍存在一张考试卷决定师生关系的现象;一章节的多媒体课件拉大了师生距离;没有设疑、设计、讨论和争辩的课程教学偏多。在这种范式的专业教学下,大学生的个性只能是呈现“弱化”趋势。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层面看,一些高校以刚性的制度、以奖励与惩罚、以综合测评等代替人的管理。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能是受到压抑和限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采取的上述的做法,显性地或隐性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负面效应。因此,教育管理者只有重视对每位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才能真正解决教育管理中大学生个性发展“弱化”的问题。
2 教育管理应重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性的培育。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但是由于自身的阅历等影响着正确辨析事物的能力,缺乏较强的自我控制力,容易混淆是非,有时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生活行为等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只有把教育管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当前,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在转型发展中没有充分正视工作职能的转变,尤其是在履行强化服务学生职能过程中存在偏差,在执行相关制度与管理行为上存在普遍性的矛盾状态。如学生服务机构的形式化、虚设化,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平台偏少,甚至存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服务范式。再如,教育管理过程中,强制性教育、统一化教育、公式化教育的方式普遍盛行,缺乏重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的意识,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匮乏,造成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依赖性增加,自主性、独立性降低。由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性弱化,加之自我文明、规范、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不文明、无节制上网、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和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性的培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与主要任务。
3 教育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化矛盾重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路径是多元化的,高校由于受传统的教育管理影响,更多地是把学生围圈在教室、宿舍里,当成温室里的花卉来培育;教育管理以安全为依据,提倡校园就是家的理念。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学校课堂上讲授的,很少有课程是在企业、法院、博物馆以及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社会单位进行讲授的。从教育管理层面来看,一方面受高校地理位置影响,许多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学生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受到了限制,学生出校门就要动车,动车就要经费,因此,学生只能在校园“待着”;另一方面,教育管理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业、忽略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从而导致学生足不出校园,就像“囚徒”被禁闭,虽然有的高校也有自己的商业或者生活区,但是高校内形成的“社会化”程度还是偏低的。然而,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提出了新标准与新要求,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决定学生的职业定向和就业趋向,社会适应力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而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与强化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社会性之间存在许多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管理理念,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的社会化问题。
三、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发展教育的路径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培养具有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高校的转型加快,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高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育管理的理念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发挥制度政策的导向作用,健全个性人才培养机制。良好的创新制度能使高校更有活力,同时也更能提高大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良好的教育制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品德意识、行为规范等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更新不仅能改造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客观世界。完善的政策保障能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空间,同时使学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彰显个性。高校民主化的环境,优良的民主制度,使大学生更能刻苦学习、专心研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高校以学生为本,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科学有效配置,形成最优化制度政策体系,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更能成为教育管理的参与者、管理制度的受益者。同时,高校制度政策的不断完善更新,更能适应大学生个性发展,也更能顺应时代潮流,形成高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特色。
2 发挥专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主导功能,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人格塑造,一个教师具有的高尚品格能对学生产生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尤其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个性张扬对学生的影响更大。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严格的、规范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设置,利用专业特色,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形成学生的个性特点。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张扬的媒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教学,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教师也可以实现网上互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3 依托校园活动实践载体,实现活动育人功能。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校园文化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的主要因素。科学合理地运用校园文化资源不但能丰富高校的大学精神,而且能促进校园环境和校园设施的更新和规划,比如通过宿舍、图书馆、体育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教室、实验室、黑板报、校刊等载体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新的源泉。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还要丰富文化载体建设,培育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性品质。因此,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营造富有地方特色、专业模式、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高校在转型中的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功能。
4 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该利用自身服务区域、服务地方的优势,全方位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其内敛、平衡、竞争、协调、适应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咨询服务、社区家政、家教实践、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网络教育、自学自考、设计竞赛、技能培训、职业资格、文体展示、文化实践、科技宣传等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应该构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体系,把教育管理过程与大学生个性培养以及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形成对大学生全面教育的动力机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的支撑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应该充分利用转型发展的机遇,推动高校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实现管理平台多元化体系的构建,提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李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