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摘要:MPA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录取选择有余,毕业择优不足;课堂理论有余,实践训练不足;统一规范有余,专业特色不足;规模数量有余,师资力量不足;规章制度有余,执行效果不足;等等。应重构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新体系,在教育理念上,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在教育内容上,从偏重理论传授向实施案例教学转变;在教育评价上,从统一规范向突出专业特色转变;在教育管理上,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提高教学质量转变。
关键词:MPA教育;现状;教育新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14-02
2001年,全国24所高等学校作为第一批MPA试点院校开始招生,MPA专业学位教育在中国正式落地。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里,MPA教育在中国发展迅速,进行了4次“增容”,已经从最初的24所院校发展到了100所,覆盖了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人数也从2001年的3000多人,发展到了2012年的近1万人。截止到2012年底,在校和毕业的MPA研究生共计3万多人。这些数据显示,MPA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严进宽出:MPA教育的现状
1 录取选择有余,毕业择优不足
我国MPA教育自2001年第一次招生开始,报名人数在不断增长。2001年报名人数为11847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增长了3倍多。在报名人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MPA的录取人数也在逐年增长,2001年的录取人数为3506人,2012年录取人数已达到近万人。虽然报名人数、录取人数都在增长,但录取比例却在不断下降。2006年以后,录取人数趋于平稳,2006~2012年,MPA录取比例大致在40%~50%之间。而相对于不算太高的录取率,有95%的MPA学员都能拿到学位证书。上述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各个高等院校的MPA教育中心进口严格,择优率高,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二是各高校的出口把关不够严格,毕业择优率不高。
2 课堂理论有余,实践训练不足
目前,我国的MPA教育采取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学生听课作笔记的模式。尽管教师的水平都是超一流的,如天津师范大学核心课程安排的教师都是博士生导师,但实践训练环节还有待加强。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由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决定的。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从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现状看,其实践教育职能尚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3 统一规范有余,专业特色不足
目前,我国MPA教育从课程的设置到培养方案的确立,都是在“一部两委”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统一规划下的教育模式,使得全国MPA教育相对比较规范。怎样突出MPA教育的特色,这是所有的这类院校共同面对的问题。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相比,虽处于同一层次,但由于类型不同,因而各有侧重。MPA教育“在培养目标、招收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有着特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有别于教学、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强调要直接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因此,在MPA培养过程中,应突出专业特色。
当下的MPA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空泛化”的现象,价值培养和技能训练两头不足。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认为,“当前我国行政学教育教学内容‘飘浮在中间层次,在理论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公共价值观的培养,更缺乏在操作层次的深入和具体化”。特别体现在目前的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上,因而应从提高公共管理者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设置课程,以突显MPA教育的专业性。
4 规模数量有余,师资力量不足
从2007年开始,全国100所MPA试点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招收学员。但因各个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了各高校MPA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高校MPA中心的师资并不局限于校内,更多的是聘请客座教授参与教学,有些地区甚至还邀请了政府官员来讲学。大量聘请外校资深公共管理者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兼职教师比较多的MPA中心一般都是“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和位于发达地区的高校,还有很多高校的MPA中心师资还局限于本学院和本校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MPA教育的教条化、书本化,缺少对实践和实际管理经验的传授和交流,教师教学的泛理论化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此外,教师对于公共管理知识的了解也不尽相同,致使一些MPA课堂上出现了“外行教内行”的情况。教学质量是衡量教育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教育产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应将重心从注重规模转到提高质量上。
5 规章制度有余,执行效果不足
按照全国教指委的要求,各MPA院校都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实际中执行的情况,各校也是千差万别的。以某地方师范大学为例,该校自2005级MPA研究生入校以来,针对教学管理和服务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该校考察并借鉴了其他院校有关MPA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力求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第一批共计起草各种规章制度29个,编制规范教学及管理用表15个。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制度和规章执行的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存在着执行走样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MPA教育的初衷,使公共管理者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而且还导致了MPA招生信誉的下降,最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二、宽进严出: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MPA教育新体系
MPA教育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教育,因而注重能力培养与满足社会需求是MPA教育的主要特色。通过开展MPA教育,能够为公共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服务素养、具有先进判断能力及处置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MPA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办学能力,突出专业特色。
1 教育理念:从“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
依据国家对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质量所提出的新要求,普及MPA专业知识的任务显得非常迫切。在美国,公务员中大约有10%~20%的人学过公共管理,MPA教育的普及势在必行。为此,应该从现在的“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转变,即放宽入学门槛,提高毕业标准。所谓放宽要求,是指在保证生源质量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把MPA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
所谓严出,就是要确保毕业生的质量。有条件的学校都可以开设MPA课程,但若想取得学位,则必须严格地考出去,好比少林寺的“打出山门”一样,没有高超的水平,就无法获得学位。为此应采取比在职申请学位更严格的“出门”方式,以确保学位的含金量。
2 教育内容:从偏重理论传授向实施案例教学转变
MPA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能够与现实紧密结合,基于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设置课程,以提高学员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教育的做法,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教师可以请学员自己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编案例,并做出分析,供大家讨论。由于问题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因而更容易让学员产生同感,因而对理解管理理论的帮助可能会更大,有助于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熟悉政府的各项工作流程,能对学员做出正确的引导,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教育评价:从统一规范向突出专业特色转变
2005年,国家对首批24所MPA试点院校进行了教学评估,对已开展了近4年的MPA教育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评价。总体而言,评价比较注重规范化和标准化,但与美国NASPAA评估认证标准相比,缺少灵活性和多样化。MPA教育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的专业性,二是管理的专业性,三是院校教育的专业性。
所谓学科的专业性,就是要突出MPA的专业特色。MPA不同于MBA,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硕士教育。对于MPA教育而言,其对总体培养目标有三个层面的要求: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所谓高层次,指的是生源层次高和培养要求高;所谓复合型,是指要求学员要掌握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而应用型,指的是应不断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要突出MPA教育的专业特色,必须把握好目标的三个层次要求。
所谓管理的专业性,就是要设置专门的MPA教育管理中心,成立管理办公室,处理MPA教育的相关事宜。目前,我国MPA教育管理模式分为委托给个别院系和成立专门的MPA中心两种方式。这两种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从长远来看,设置专门的MPA教育中心,隶属于学校,更便于管理,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也更具优势。
MPA教育还要体现院校教育的专业性。应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一部两委”的统一指导和监督下,扩大各个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创新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
4 教育管理:从注重规模效益向提高教学质量转变
笔者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师资队伍。MPA教育对师资力量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MPA教育课堂上,教授、博导出现的较多,但专家出现的较少。不可否认,这些教授、博导是某些领域的权威或专家,但MPA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更为严格,它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公共管理经验,熟悉政府或公共部门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等。此外,MPA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教学技能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MPA教育中,要注意引进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或者聘请资深管理者进行授课,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确保教学的质量。MPA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是十分有讲究的,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要与MPA教学目标相适应。MPA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四大方面:一是公共管理基础课程;二是行政伦理课程;三是方法论课程;四是专业方向课程。目前,我国MPA课程设置基本都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一部两委”和试点院校应积极尝试设置科学合理的MPA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并根据实际情况及办学的现实条件,做到切实可行。
第三,加强MPA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应不断加强MPA教育中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如开设专门的MPA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同时,应对学院、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资料室建设,为MPA教育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