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哈军工校风的形成机制

2013-07-26 08:18曹雪立李凯敏张哲
教育探索 2013年4期
关键词:哈军工校风行为

曹雪立 李凯敏 张哲

摘要:优良校风的形成靠的是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军事文化熏陶机制,“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心理感染机制,以及“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行为导向机制。哈军工的优良校风不仅被哈军工人外化为哈军工的辉煌业绩,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军工传统。

关键词:哈军工;校风;文化;心理;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47-03

校风是一所学校各种风气的总和,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在社会上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校风是实然之风,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校风,这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俨然是一方教化之重镇,一地之有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以学府为表率……始为学校环境以内数人之所独有者,终将为一地所共有,而成为一种风气。”

校风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为宗旨,表现出了它的“爱国为民、求真求实、尊师重教、勇于奉献、敢于争先、纪律严明”的良好风气。哈军工的管理层以尊师重教、服务教学、从严治校为特色,科研层以自力更生、探索创新为目标,授课层以精心备课、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为旨归,学员层以奋力拼搏、全面发展为追求。在这种校风的影响下,哈军工从建立到分流的短短13年间,为国家培养了200多位院士、将军、省部级领导以及数以万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完成了数百项科研任务,创造了包括我国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部舰载计算机、第一艘气垫船、第一部梯度声速仪在内的数十项国内第一。哈军工优良校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

一、“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军事文化熏陶机制

文化熏陶机制是指运用浓郁的理想信念、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追求、行为方式和道德风尚的一种机制。

在任何一种环境里,任何一种风气的形成,都既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其传统和文化因素的制约。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为民也是我国传统军事文化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计》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吴子》中也曾说过:“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图国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武装。在旷日持久的奋斗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继承和发扬了我国的军事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核心的军事文化。这一军事文化传统在哈军工校风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哈军工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训词》中明确指出,哈军工的创办是“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训词”强调,哈军工要“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在办学之初,哈军工就把毛泽东主席所签发的“训词”作为自己校风建设的依据,所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就成了洋溢在哈军工教员、学员和管理者身上的良好的精神风貌,就成了哈军工文化的内核,成了学院创立、培养目标确定及招生和学员毕业分配的现实指导。

1 以“热爱祖国”的军事文化来促进以国家需要为第一标准的校风的形成

哈军工的创立是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国防建设和新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果断而富有远见的决定。作为为我军创办的第一所以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最高学府,创办哈军工的出发点,当时的近期目标是为朝鲜战场服务。为此,必须首先选好苗子,即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起点,所招收的学员,其政治、军事、学业和身体四个方面都应优于一般高中毕业生。这在当时只有从部队青年知识分子干部中才能挑选出来。当时,招收学员工作是从1952年冬季开始的。为防止该学院成为敌人轰炸或破坏的目标,当时的军委采取了保密的招生方式,这一方式一直延续到60年代。根据全军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当时确定该学院每届毕业生应为800名。创建之初,哈军工即按军兵种设置了空军、炮兵、海军、装甲兵和工兵等5个工程系,每个系都是未来相关军兵种单独办校的雏形。这正如奥列霍夫所说,是“院中有院,系中有系”。毕业生分配的去向,一是到各军兵种去任军事工程师,二是到国防工厂去任验收成品的军代表,三是到中央军委机关负责技术工作,四是留校深造后任教师。

由以上可见,从学院的创立、培养目标的确定及招生方式和毕业生分配的去向等方面看,都体现了它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热爱祖国”就成了它的一种潜在的影响力,就以各种方式悄无声息地作用于学校校风形成的过程中。

2 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奠定了哈军工的以人民满意为第一要务的校风的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建军宗旨和优良传统,是人民军队的本色,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哈军工办学治院的宗旨和灵魂,是全院教职员工的核心价值追求。

当年的哈军工人,他们刚刚从旧社会和战争年代走过来。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切身体会到,只有新中国才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所以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人民的政权来之不易,所以要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民的政权,要保卫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就必须建设我们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掌握和驾驭科学技术的人才。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事关国家的安危,因而也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他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着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它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所以落实在每个人的以“人民满意为第一要务”的言行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氛围。

哈军工的学子们都接受并践行了毛泽东主席“训词”的精神。“训词”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他们能心系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和军队的现代化,哈军工人发愤学习,勇攀高峰,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建设国防急需的军事学院是急人民之所急、听从人民召唤的一种行为。一批来自于全国的知名的专家教授,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人民军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光辉和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满怀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来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到了当时几乎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学院重新创业,艰苦卓绝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挥学院的知识和技术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支援当地的经济建设,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面,而当人民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更是服务于人民的具体表现。1956年和1957年的夏秋之交,哈军工所在地的松花江先后两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面对严重的灾情,哈军工上下,从将军到学员,从职工到家属,11200人连续奋战了几十个昼夜,每次都现身在险情最严重的区域,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哈军工教职员工、学生甚至家属的全员出动,保护了当时汛情最险要的一段江堤东大坝(马家沟外江堤),所以后来东大坝便被哈尔滨人以哈军工的代号为名改称为103大堤。在这次高强度和高效率的抗洪斗争中,哈军工产生了1466名立功受奖的人员,但多数人却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是凭着这种坚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哈军工人才能在后来心系人民,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深山沟的国防科研单位,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二、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心理感染机制

“心理感染”是指个体对某种心理状态的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顺从。心理感染不是个体有意识地接受某种信息,而是由于个体因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不自觉地被感染被同化的一种心理机制。在哈军工校风形成和强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心理感染机制主要是一种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状态。

1 大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影响了哈军工校风建设的方向

哈军工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当年创建哈军工时,虽然有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但就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的工程来说,还是有其难以想象的困难的。当时,一无校址、校舍,二无师资,三无教材设备,四无办学经验。面对这种“四元”的状况,哈军工只能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第一任院长陈赓,带着战争年代留下的浑身病痛,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选校址、调教员、筹经费、学习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思考、规划和设计哈军工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协调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困难和问题,呕心沥血。他常常拄着拐杖,拖着受伤的双腿到每一栋正在施工的教学大楼工地上,爬上爬下地对施工进行检查。哈军工筹建时,住房紧张,陈赓让教授们住进政府专门为哈军工拨出的斜纹二道街上有暖气、有煤气、有上下水、条件比较好的楼房里,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接送,而自己却住在一处冬天要生炉子,并且寝室面积只有8平方米的小平房里。

陈赓将军的这种在艰苦的环境中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哈军工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感染力,这种榜样的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军工人,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攻坚克难,不断地开拓创新。

2 “团结协作”的心理感染力,是哈军工校风形成的重要支撑

“团结协作”是哈军工全体人员身上的突出特点。初创时期,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么繁重,面对的困难有多少,哈军工人都能以学院为家、以建设工地为家,无论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吃住在工棚或十分简陋而拥挤的场所,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克服和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如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们就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包括5栋教学大楼在内的6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一所既雄伟壮观又古朴典雅的国内的一流大学从此诞生。超常规的建设速度,充分证明了一点:在我国的国情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可以无往而不胜。

哈军工创办之初,学院党委提出要求:全院人员,上至院领导、下至教职工,大家都要同心合力地育人。院党委特别强调,学院各部门各单位,大家都要围绕培养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而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学院特别注意研究、探讨和总结自己在合力育人方面的经验,注意建立健全合力育人的机制,不断提高合力育人的水平和质量。哈军工的创办事关国家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许多知名专家教授,一些从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留学归来的精英,纷纷主动地放弃了自己原来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来到当时几乎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学院来创业。

建院之初,哈军工师资队伍的配置相当雄厚。在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兵系以及1960年补设的防化系,都有著名的专家教授直接向学生授课。导弹专家梁守磐,空气动力学专家马明德、罗士均、唐铎,计算机专家慈云桂,水声专家杨士莪、潜艇专家邓三瑞,数学家孙本旺、戴遗山,水动力专家顾茂辉和陈百屏等,都在哈军工从事教学。为养成学员的军人意识和军人品质,学院还从野战部队调来了一批有丰富带兵经验和实战经验的老革命或优秀军官,从而使学员打牢军人基础有了充分的保证。

如此,在全员“合力育人”的氛围下,就形成了一种相互感染的心理基础,就为哈军工优良校风的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三、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行为导向机制

观念的更新、舆论的感染以及共同情感氛围的形成,必然会使人们产生共同的行为倾向,从而进一步形成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方式和风尚,这就是行为导向机制。在哈军工,人们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求真务实、敢为人先。敢为人先是一种建筑在对社会发展大势和事业发展追求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意志和行为,是在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基础上展现出来的负责的大将风范。

1 求真务实的行为与作风是哈军工校风建设的关键

学院的中心工作是育人,所以全院人员都能以此为目标,都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哈军工建院之初,院党委通过的第一个决定中就鲜明地提出,学院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为教学服务”。陈赓院长等院系领导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即“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尊师重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的一条。为了取得切实的育人成果,哈军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一个“治校从严”“打造精品”的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他们严把教学质量关,要求教员的每一堂课都要上成精品课。因为有这种很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最初阶段,每一学期下来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学员因成绩不合格或身体有病或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而留级或退学;也因为有这种很严格的要求,学院也陆续涌现出了许多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科技和治军精英。

哈军工首先注重培养学员的政治素质。他们采用课内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用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的典型事迹对学员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学员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确立起忠于人民、献身国防的远大志向。他们还设法把这种教育寓于非德育课程、党的组织生活、行政管理和争先创优等活动之中。其次,他们要求要夯实学员的文化和相关理论的基础,如军事思想、军兵种知识、合同战术理论及军队、各级战术和军兵种战术等。再次,他们十分关注学员的身体素质,无论冬夏,学员每日下午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雷打不动”。当时,全国在体育活动中推行“劳动卫国制”。按“劳动卫国制”的要求,哈军工要求自己的学员必须取得该制度中的二级以上的证书,并且争取达到某单项运动中的三级或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学院还组织学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打掉了存在于一些学员身上的“娇”“骄”二气,使学员的身心得到了锻炼,促进了学员的全面发展。

2 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校风建设的活水

在哈军工,人们都有一股子拼劲:管理干部兢兢业业,力求诸事完美;授课教员敢于进取,科研教学样样争相拔尖;学员志存高远,奋发图强,处处力争上游。管理干部中一部分人士当年是从事带兵打仗和管理部队的“老红军”“老八路”和“老解放”。来到哈军工以后,他们的阵地从战场和练兵场转到了教学科研的殿堂,在许多方面都要重新学习、从头做起,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是极大的。但是,他们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刻苦学习,努力探索,尽快实现自己职业的转型,其中的多数人就是凭着这股子干劲从不懂不会变成了办学治院的行家里手的。

哈军工从一开始就牢固确立起了专家教授在办学治院中的主导地位。在哈军工,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唱主角”“挑大梁”的几乎全是专家教授,主管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务部、科研部和教务处的主官也均由知名专家担任。学院还在各专业建立了教授会,由专家教授负责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在专家教授严字当头的要求下,哈军工不管是授课,还是科学研究,都很快有累累硕果产生。1958年,学院党委根据当时的形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面向部队搞科研”“科研为部队服务”和“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等口号,学院科研工作同部队改进武器装备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展现出了极大的活力。就在这一年,军用计算机、袖珍潜艇、水翼艇、气垫船和鱼雷攻击射击指挥仪、鱼雷快艇雷达、双平面自导非触发鱼雷、潜艇推进电机等相继在学院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材料领域空白的铁淦氧磁体材料也研制成功。这些,对当时的我们的共和国来说,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直到20世纪60年代,哈军工先后共完成了8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属国防建设重点项目的就有122项之多。哈军工凭借其雄厚的技术力量与丰富的科研经验,成为当时我国全军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之一。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具有该学校特点的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品德风貌。对一所学校来说,其校风对于该学校学员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均可以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哈军工人以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军事文化熏陶机制,“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心理感染机制,“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行为导向机制建立起来的“爱国为民、求真求实、尊师重教、勇于奉献、敢于争先、纪律严明”的校风,不仅被哈军工学员外化为了学院的辉煌业绩,也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军工传统。可以设想,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必将引领一代又一代人沿着哈军工人的足迹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李玉杰]

猜你喜欢
哈军工校风行为
说 校 风
哈军工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
哈军工纪念馆:不能忘却的纪念
肩负育人使命 传承军工精神
不忘“哈军工”的红色使命
杨贤江校风思想:历时性分析与共时性梳理
校风校训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路探索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