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莺莺其人其事其戏

2013-07-24 09:00李树喜
未来教育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西厢崔莺莺郑氏

李树喜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莺莺本事

说起崔莺莺,大家都会想起《西厢记》。关于《西厢记》,人们多以为是传说。其实,西厢的故事人物,皆有所本。崔莺莺就是唐代中期的历史人物,还是我的老乡,我便更有正本溯源的责任了。

崔莺莺是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黄城村(过去叫凤凰里)人,唐朝礼部员外郎崔元翰之女。她与中唐诗人元稹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爱恋之情,后被元稹写成《会真记》传奇风行于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厢记》而流传于世。

说起崔莺莺的身世,确是缙绅大家。唐代,博陵崔家是一大望族。莺莺生于公元784 年,字双文,“莺莺”是其小名。祖父崔良佐,是齐国公崔日用的堂弟。父元翰,名鹏(729-795),通经史、工诗文,举进士时已年近五十。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中状元后,博学宏词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又皆第一,人称“崔四头”。贞元七年知制诰。有典诰之风范。然而他“生性太刚褊简傲,不能取容于时”,故掌诰二年而罢,于66 岁逝世。其弟崔敖、崔备亦与他同进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广为佳话。

莺莺的母亲是睦州刺史郑济之女,784 年生下莺莺,莺莺还有一个弟弟;其姨母颇有文才,779 年生子元稹,长莺莺五岁,元稹为中唐著名诗人。

莺莺的父亲元翰在长安病逝,郑氏携子女扶柩归葬博陵。守孝三年后,因在博陵无所依靠,贞元十五年决计返回长安。途经蒲州时,恰逢丁文雅兵变,母女二人在河中府普救寺避难,恰遇元稹。元稹退去乱兵,救了郑氏母女。又见莺莺俊美,乃生仰慕之情,乃托莺莺的婢女从中撮合,二人在西厢终成百年之好。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后来赴京赶考不归,另结新欢,抛弃莺莺。此为史实。

元稹对莺莺虽始乱终弃,但心事怏怏。于是以纪实为本,写成传奇《莺莺传》(即《会真记》)。故事中,青年相公张生出游蒲州寓居普救寺,恰郑氏携莺莺赴长安,途经此地。张生请蒲州守将击退乱兵,郑氏母女得救。郑母感恩于张生,置酒酬谢,并令莺莺与张生以兄妹相称。经过一番曲折,二人结合。但好景不长,张生赴京赶考不归,另结新欢,抛弃莺莺。莺莺又改嫁他人。后来张生探亲,欲旧梦重圆,遭致莺莺拒绝。张生恼羞成怒,欲洗白自己的同时贬损莺莺。

戏剧编演

《莺莺传》在唐后期已广为流传。后世文人对莺莺的故事作了艺术上的创作和改编,形成戏剧作品。李绅的《莺莺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都是古代讲唱文学和戏剧的优秀作品。《莺莺传》和《西厢记》具有传记性质,这是学界公认的。由此可见,莺莺人史皆实,张生名虚史实;张生的原型即元稹也。

《西厢记》塑造了莺莺的光彩形象:她聪敏貌美,善良温柔,对爱情大胆追求,忠贞不渝,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其相关的诗词亦委婉动人。如《明月三五夜》云: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约会诗,明月初照,园门半开,花影摇曳,张生应约而来,二人相会甚欢。

后来,再婚的张生再次前往崔家,要求以表兄身份见莺莺,被莺莺拒绝。莺莺还写了一首《寄诗》道:“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张生无奈,自觉没趣而去。莺莺又赋《告绝诗》曰:“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诗中表达了莺莺对负心郎张生的怨艾和讽刺。

元稹其人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中唐著名诗人。北魏拓跋部后裔。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政策,改拓跋姓为元姓。老夫人不同意莺莺和元稹的婚事,可能和元稹的姓氏有关。在那时的世族观念下,崔为望族,而元姓则为老夫人所看不起。

元稹对莺莺始乱终弃,不仅不自我反省,反而在文中贬毁莺莺的纯真。愈是如此,人们对莺莺愈是同情。鲁迅先生在《唐宋传奇集》里就批评了元稹的《莺莺传》:“文过饰非,遂堕恶趣。”金代和元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世称《王西厢》),都摒弃了元稹对莺莺的诋毁之词,着力塑造莺莺的光彩形象,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对于莺莺,元稹扮演负心郎的角色。然而,元稹确是中唐一位颇有才情的诗人,戏剧中关于崔莺莺的某些诗句,亦可能出自元稹之手。同时,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元白”。

更为突出的是,元稹的悼亡诗,言浅情深,艺术成就颇高。甚至可以说是古代同类诗作中的皎皎者。例如《遣悲怀其二》这样写道:“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则写道:“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三首一组悼亡诗,是诗人写给已故妻子韦蕙丛的。诗人从夫妻朝夕相处的细节写起,道出“悲怀”二字,酣畅淋漓,其情痴,其语挚,感人至深。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是出自元稹之手。

先后不一,有忠有弃,反差如此,对于封建社会中的才子文人不足为怪。

需要说明的是,在旧社会的安平黄城村,人们是不允许演或看《西厢记》的。这与民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厢》”的说法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人们认为,《三国》多权术,《西厢》多淫色。加之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崔姓后人,不愿意看到祖上的女性遭戏说或侮慢,因此禁演。细细品来,《西厢记》对人物的刻画和处理是很成功的,爱憎、褒贬是很分明的。崔莺莺的形象和故事,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喜爱。

猜你喜欢
西厢崔莺莺郑氏
《西厢记》董王优劣说新论*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西厢故事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warming-unblocking needling techniqu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due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富贵黄金屋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