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上变去”见于南宋初期考

2013-07-23 03:22:16聂桂兰
关键词:新制音变注音

聂桂兰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全浊上声在汉语史中的演变方向是与去声合流。发现这个规律之后,人们更多地关注它最初发生的年代,比如罗常培从李涪《刊误·切韵》、马仁寿注音本《开蒙要训》发现了浊上字与去声互注的现象,开了浊上变去讨论的先声。近期发表专文讨论“浊上变去”有刘纶鑫[1]、丁治民[2]两先生。 李无未、李红[3]先生也有两小段讨论。

刘文认为南宋时浊上已经变去,丁文认为北宋时浊上已经变去。后者将“浊上变去”所见的年代前移,这没有问题。刘文所说的“浊上已经变去”是指全浊上声变为去声最初发生的时间在南宋,丁文所说的“浊上已经变去”是指这一音变北宋已经到了发展时期,它的最初发生时期是唐五代,南宋是音变完成或接近完成时期。两位的证据都显示了“浊上变去”这一音变的规模,分歧是,一个认为有一定规模的音变发生在南宋,一个认为有一定规模的音变发生在北宋。李文对《九经直音》浊上变去的例子没有细察,认为浊上变去的趋势已经形成,语焉不详。

笔者考察发现,全浊上声在南宋初期的演变痕迹依稀可辨,丁、刘先生所见正是南宋初期一前一后的时段,虽然跨了两个朝代,年代却相距较近。本文认为,南宋初期浊上变去的演变并未完成,这一音变与刘、丁先生所见的“南宋”“北宋”同属于一个阶段,即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并且仍在发展之中。本文所据的文献资料有:上海图书馆珍藏近代抄本《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经部第二三七册《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中华书局1985年版《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中华书局1965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二经部小学类三。

《增修校正押韵释疑》反映了南宋初“浊上变去”的信息(下称《释疑》)。 《四库全书提要》说,作者是庐陵(今江西吉安)进士欧阳德隆,1230年写成(宋绍定庚寅年);增修者为郭守正,1264年增修(景定甲子年)。通过此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一)《绍兴新制》明文允许部分浊上字可与去声字相押。《释疑》正文中多次提到“绍兴新制”。“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的年号。“绍兴新制”是绍兴年间新定科举条例。我们翻检上海图书馆近代抄本《释疑》时发现以下信息:

上声四纸韵下“被”字:部靡切,及也。亦寝衣。又五置。注同。“绍兴新制”许与去声置韵“被”字通押。

上声五旨“视”字:亦作眡、眎,善指切,瞻也。又与至韵注同。“绍兴新制”许与去声至韵内“视”字通押。

上声九麌韵“聚”字:慈庾切,会也。又遇韵,注同。“绍兴新制”许与遇韵“聚”字通押。

上声十一荠韵“悌”字:恺悌。……又霁韵,注同。“绍兴新制”许与霁韵“悌”字通押。

上声十五海韵“在”字:尽亥切。所也,存也,察也。又代韵,注同。“绍绍新制”许与去声代韵“在”字通押。……或上或去,以见通押不拘。今录于此,庶就试者或韵脚及官题有“在”字者免疑惑。

上声三十四果韵“惰”字:不恭也。又过韵,注同。“绍兴新制”许与过韵“惰”字通押。只音去声者见过内注。

上声四十五韵厚韵“后”字:后,君也。……又天子妃曰“后”。又侯韵。(按:此“侯”当为“候”。查去声候韵云:君也。又厚韵,注同。“绍兴新制”许与厚韵“后”字通押。

以上浊上字在当时既在上声韵内,同时又在相应的去声里。《释疑》所说的“绍兴新制”,反映了一些浊上字还在两属的状态,“浊上归去”并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二)注文里的“绍兴新制”没有提到的另一部分浊上字,也尚在两属状态,即既在上声又在相应的去声。这说明《释疑》时期这一部分浊上字同样还没有在去声里稳定下来。比如上声卷三中的浊上字是这样说的:

重:直陇切。轻重之重,非再重之重。释:厚也,曾也,又锺、用韵。辎重字,直用反。

《释疑》上声里是“直陇切”,在去声用的是“直用反”。查去声用韵“重”:除用切,再也。……又钟、肿韵。“除用切”就是“直用反”。“释”是文渊阁四库全书《释疑》中作者的解释,“文”是上海图书馆藏近代抄本《释疑》中作者的解释。为版本不同所致。文渊阁本凡有“释”之处,上海图书馆藏本都为“文”。

竖:亦作竖,臣庾切,立也。释:亦童仆,未冠者。又御韵,讳不收。这说明,“竖”去声的御韵虽然因讳不收,但实际语音中是存在的。

娣:女弟。又霁韵。去声霁韵说:娣,女弟。释:娣姒。长妇曰姒,幼曰娣。又荠韵详注。

递:更易。又霁韵,注同。作“逓”非。递代,迢递。去声“递代”是“交替”“轮换”的意思,与上声“更易”义同。

倍:薄亥切。释:子与母算。又反也,又队韵。

近:巨谨切,迫也,指远近定体。释:此远近之近。又惞韵,乃附近之近,与远近不同音。去声的惞韵说:近,巨靳切,附也。此亲近之近。又隐韵,乃远近字。

遯:亦作遁,逃也。又慁韵,注同。

旱:下罕切。……又翰韵。且举试子赋,说“旱”与“汉”相押,“旱”在去声。去声翰韵说:旱,不雨。又旱韵。无注。此是“旱干”字。详上声注。

断:截也,此截断字。《易》断木为杵,又本韵换韵。去声换韵说:断,絶也,此断绝字。又缓韵,注同。

饯:送去也。释:以酒食送人,又线韵。狝韵“饯”是浊上字,《释疑》“饯”的小韵首字是“践”,慈演切。去声线韵说:饯,送去也。……又狝韵详注。

膳:释:具食也。又线韵。上声“膳”的小韵首字是“善”,上演切。去声线韵说:膳,亦作饍,具食。又狝韵。《释疑》去声“膳”的小韵首字是“缮”,时战切。

辨:平免切,别也。释:判也。又裥韵。

辩:言辩。释:慧也,治也。又霰韵。

坐:徂果切,止处也。行坐也。字从二人,作非。又过韵。查去声过韵:坐:徂卧切,行坐,止处也。又坐罪,又坐狱。去声除了“被罪”义外,仍是上声“坐”的意义。

仗:兵器,一曰凭也。此凭仗字。又漾韵。去声漾韵说:仗,直亮切,兵器。此器仗字,亦天仗。又养韵。注:兵器。一曰凭也,乃凭仗字。“仗”作为“凭杖”义是上声,作为“器杖”义为去声。到了南宋初,这两个意义同时出现在上声里(仗:兵器,一曰凭也。),说明上声和去声的反切混同。所以《释疑》还说,吉州人(今吉安市)用去声“相”与表示“凭杖”义的“仗”相押,考官以为出韵。考官在维护老一套标准,试子反映的是时音。

杖:持也,一曰殳类。又漾韵,注:所以扶行也。

後:迟缓也。即前後之後。又候韵。去声候韵的“後”,《释疑》解释为“此先後字”,也就是“先后”的“后”。

啖:杜览切,噍也。又阚韵。去声阚韵说: ,亦作啖,食也。

淡:薄味。又阚韵。去声阚韵说:淡,薄味,又敢韵。

(三)《释疑》条例中的“字同义异”项,列有32个“字同义异”的字。比如,治:平声,治天下之治,轻;去声,天下治之治,重。其中在今天看来实属同一意义的浊上字有5个。这些浊上字《释疑》所说的“义异”,反映了当时不同的词语组合。或者说,反映了当时的文白异读。比如:

近:上声“远近”之“近”,重;去声“甚近”之“近”,轻。

后:上声“前后”之“后”,重;去声“后时”之“后”,轻。

弟:上声“兄弟”之“弟”,实;去声“孝弟”之“弟”,虚。

造:上声“造作”之“造”;去声“造至”之“造”。

杖:上声“棒杖”之“杖”;去声“几杖”之“杖”。

上列浊上字因当时意义的差别而或读上声,或读去声。比如表示“远近”义的时候读上声,表示“甚近”时要读去声。意义之间大都有紧密的联系,不属于今天的“同音字”范畴。“近”等浊上字上声去声两读的现象说明,一部分浊上字正在朝着去声方向演变。

对于浊上字变读成去声,“绍兴新制”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而场中考官起的是阻碍作用,他们维持老一套官韵押韵原则。比如作者说到上声“被”时,告戒当时的人们说,“被”字如果不以上声押韵,那么“考官多欲以失韵黜之”,要使“解免黜”,还得“引通押之说”为证。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官韵者且当从本来声韵内押,不可据以‘新制’便押在通用内”。

还有不少浊上字《释疑》只列在上声,没有同时列在去声。比如:怠、限、皓、堕、舅、是、巨、炬、苧、父、部、负、妇、纣、范、动、待、篆、件、稻、阜。说明在官韵里它们还没有变成去声。假如这些字在官韵里已经变成了去声,或者与上声并存,那么去声部分或注文中的“新制”应有所反映。同时,一部分浊上字同时存在相应的去声韵里,而作者又不指出不能与去声相押,说明这些进入去声的浊上字已经成了既成的事实。

刘文“浊上变去”见于南宋的证据是早于或与胡三省同时代的史炤的《通鉴释文》反映出来的语音信息,因为胡三省的《通鉴释文辩误》是基于史炤《通鉴释文》舛误而作。南宋存活152年,约合3个50年。胡三省(1230-1287)生活在南宋第三个50年里。丁文转述南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四三》有“东坡尝过之”句。东坡卒年为1101年,距北宋灭亡只有26年。本文所考《释疑》,有确切的写作年代(1230),大致处于丁、刘二先生所考证的年代之间。结合刘、丁二文所考,本文认为,浊上变去在北宋中晚期到南宋中晚期仍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一音变的演变并没有结束。南宋中晚期到《中原音韵》之间,可能是音变加速变化的时期。因为丁、刘所见只是浊上字读去声的现象,并没有证明大部分或所有浊上字都读去声,而本文所见却发现一部分浊上字虽然同时可以读去声,但这些浊上字总存在上、去两读现象,并且另有一部分浊上字不读去声。

孙奕是南宋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字季昭,号履斋。所著《履斋示儿编》的自序明示该书的完成时间为宋宁宗开禧元年即1205年。与他的同乡欧阳德隆的《释疑》相比,《履斋示儿编》早出25年。那么他的另一著作《九经直音》也可以确定在这一时段前后诞生。《九经直音》用的是直音形式给经书证音,即用同音字给 《孝经》、《论语》、《孟子》、《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周礼》、《春秋》等九经注音,常见的本子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从《九经直音》中可以知道浊上字与去声合流的一些具体情况(下称《直音》)。

全浊上声字在《直音》中与去声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所例字已经归到了去声,一是还没有归入去声,一是尚在两属之中,即又可归去声又可归上声。《直音》的体例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给出直音,二是给出反切,三是指出归到哪一调类。通假字不能算作是浊上字读音的例证,比如“辨”注“贬”时是通假字,“父”注“甫”时是通假字,要对照所注经文判别。

(一)浊上字已经与去声合流(下文序号为同一浊上字多处出现时所注的不同内容。所列数字为该被注字在《直音》里的页码)。这些字是:

道:①导11 ②去134 翿:道56

被:①去44 ②彼义反124伴:①叛-伴72②判67

後:去232 善:膳-善65

倍:①悖-倍155 ②佩161隋:陀去88

抱:暴-抱66 袒:但142

上例已知“道”读去声,它又给“翿”注音,所以浊上字“翿”也读去声。“叛”“膳” “悖”“暴”分别给“伴”“善”“倍”“抱”注音,已知前者皆为去声,因此可知后者也为去声。

(二)浊上字不归去声,仍然读上声。这些字是:

兆:①赵9 ②上10 赵:兆83

饭:①上15 ②反22 荡:①上145

③扶晚反263 ②唐上15

上:①上16②时掌82距:①上33②巨89

拒:巨74 钜:巨94

秬:巨286 盾:①屯上55②豚上179

纻:除上57 杼:纻158

夏:上85 践:上59

峙:时上79 脞:坐上88

技:其上162 跪:葵上112

尽:①津忍反9 竖:书上130

②津上10 ③亲上津上12

④上95 ⑤靓上94

上例已知“兆”读上声,它又给“赵”注音,所以浊上字“赵”也读上声。从“坐上”给“脞”注音可知“坐”已经变读为去声。 “尽”有“即忍”“慈忍”两个反切。前者当副词用,后者当动词用。《直音》所注为“竭尽”之意,如“津忍反”所注《孝经》原文有“爱敬尽于事亲”,“津上”所注《孝经》原文有“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

(三)既可以读上声又可以读去声,尚在两属状态的浊上字有:弟、娣、近、造、、断、阜、饯、皓、馑、皂、父、重、殄、辨。具体如下:

弟:①去 161,②悌 162,③杕-弟 61,④悌又如字190。“弟”既读去声,又用“悌,又如字”去给“弟”注音,可知“悌”读去声,“弟”还可以读上声。“杕”属去声,用“弟”注,说明“弟”读去声。

娣:弟115。“弟”既然可以上去两读,“娣”也可两读。

悌:①替-悌69,②去11,③上 10。 被注“悌”14次,其中保留读上声的只有2次。可知“悌”读去声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

近:①去11,②音仅79,③附近之近89。“近”读去声又读上声“仅”。读“仅”更说明孙奕对清浊声母比较漠然,或者说已经清化。

造:①去148,②上115,③去声又上声91。孙奕在同一处说“去声又上声”,说明浊上字开始与去声合流。

断:“断”在《广韵》中有上、去两读,读上声为浊声母,意义“绝也”,读去声为清声母,意义“决断”。《直音》给“断”也注有两个声调,共58次,上声注为“短”92(24 次)、“煅上”,去声注为“丁乱”30、“丹去”85、“去”、“煅”122 (近 30 次)、“短去”、“锻”。对照所注原文,注为去声的“断”,意义大多数为“绝也”,由此可知读去声的“断”有一部分来源于浊上的“断”。比如《尚书·序》“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直音》注“丹去”。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直音》注音去声“煅”。

阜:①去 61,②浮上 51,③父 44,④负 97,浮去99。

饯:①践又去 74,②践 86,③贱 79。

皓:①高上54,②去57。

馑:①仅 68,②近 65。

皂:造。既知浊上字“造”可读上去两音,“皂”也有两音。

父:①甫120,②去118,③府,④如字又甫。《广韵》“父”有上声清浊声母两读,清声母意义指“男子的美称”,浊声母指“父亲”或与此有关的意义。《直音》读去声只出现一次,即《礼记·檀弓上》“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的“父”118。注音“甫”都与人名有关。比如《礼记·檀弓上》哀哉,尼父120。

重:①上 23,②去 94,③上又去 213。

殄:①田上93,②田去87。8个注音,其中“田上”7 个,“田去”1 个。

辨:①遍147,②卞100,③去声又上声100。

浊上字不变去声 浊上字上去两属 浊上字变为去声《释疑》19字28字 ——《直音》 20字 15字 10字

将《释疑》与《直音》的浊上字作一比较(见上表),可以看出二者浊上字演变的规模大致是一致的。《直音》有10字已经变为去声,而《释疑》没有反映。上表说明前者趋于保守,反映的是官话语音,为考试服务。后者更近现时,较多的反映了时音(包括方言)。比如:

兔:徒去26 薄:博209 败:拜158

填:尘78 党:掌198 餈:支167

浚:浸228 盆:朋133 肺:佩57

肉:柔去146

上例第一行反映声母演变的特点,第二行主要反映了韵母方面的演变特点。

从《释疑》和《直音》的浊上字演化情况看,多数字有上、去两属的情况,“浊上归去”的音变模式还没有固定下来,音变尚在进行当中。

[1] 刘纶鑫.浊上变去见于南宋考[J].中国语文,1997(1).

[2] 丁治民.浊上变去见于北宋考[J].中国语文,2005(2).

[3] 李无未,李红.宋元吉安方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新制音变注音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长江学术(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以新制趣 以趣促深——提高信息技术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2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语言研究(2015年4期)2015-05-28 12:21:30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青海贵德县刘屯话的儿化音变
现代语文(2012年3期)2012-04-29 00:44:03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06
英语词汇音变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