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学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3-07-13 02:31范隆方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读文小女孩课文

范隆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能动性,要发挥学生“自读感悟”作用,要以“读”为手段,以“悟”为桥梁深入学习语文。我在实际教学中也认为:要让学生多读,以读导学,挖掘学生情感,激活语文课堂,在有序的点拨读文,突出重点叙述表达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领悟情感,提高语言文字水平,真正落实母语教学。我的体会和做法是:

一、读中点拨,感知内容

初读要打破传统教学常规,弃去教师古板的“由篇抓段,从段抓重点词句一问一答,”的“审犯人”的机械形式。应该要提出富有思考,但又不按步照搬的问题,不求统一答案,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做法是:

1.在初读中提出整体感知课文,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这一环节要结合学生自主预习阶段,教师有意图地创设并提出具有“点拨”作用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要能贯穿了解感知课文内容,给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街头的事。文中作者运用联想,细写小女孩的五次幻觉,深刻揭露出社会黑暗与小女孩悲惨命运。在学生初读中,教师只要点拨提出:“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浅显易学的问题读文,感知课文基本内容,应该丢弃传统的分段串讲等繁琐过程。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五次小女孩出现的幻觉就可以了。

2,初读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学生一般在初读中会产生诸多困惑,困惑一旦条理性,就是一个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从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养成质疑习惯。于是,教师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敢于肯定,不强求压制学生在圈圈里行事,要提倡“师生互问,师生共学”,以激励为导,不打击学生的学习情趣。例如学生初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感知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的悲惨命运后,难免产生困惑: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为什么会那么苦?为什么她得不到她看不到美好东西?……如果老师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实际上就已经把学生引入“自读思考”的学习情境中,把学生引入课文实质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质疑,不要担心学生质疑会耽误你的课堂程序。

二、精读中叙述,突出重点

叙述是语言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实践能力。新课标提出:“提倡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显然,语文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发表看法,在说论中学习提高。因此,教学精读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摆脱“满堂灌”的教学定式,只充当指点者,带领学生“共学”。做法是:

1.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

学生若没有充分的读与思的时间,就谈不上叙述,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与读书时间才能真正把学生引入良好学习状态。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提出“为什么小女孩会见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等”时,解决问题必须联系前文,学生总得有充分的时间去读文,去思考,再得结论。因此,问题引出是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书是过程和关键,最后学生读文后叙述解决问题是结果,是目标。

2.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空间

学生有了读与思的时间,但如果教师不能放开让学生说与论,学生的思维照样得不到开发。因此,教师要丢弃自演自说搞“定论”的注入教学方式,要把讨论,说话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只充当组织者,评委和引路人。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学生精读并思考了“为什么小女孩会出现五种幻觉?”后,在发表个人见解时,可能对“飞到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有多种想法,教师不要急于引入结论,应让学生充分发表交流意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这个重要内容的理解,在多方讨论中得出小女孩的现实是只有死去,才会“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

三、读中领会,深化认识

从初读课文到学习重点内容,学生经过感知到认识的飞越,课文理解向深度发展,思维也向广度发展。这时,学生若进一步熟读课文,深入领悟和体验情感,进一步认识课文,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加强两个认识的培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培养。

1.在熟读中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初读课文是感知的开始,也是感性认识的开始。就感性认识而言,有它了阶段性与层次就高,反之,则感性认识的层次就低。拿读书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感性认识的道理,因此,初读,精读的感性认识是不同的,在初读与精读之后再进一步熟读课文,它的感性认识就更上一个层次,故此,熟读是加深感性认识,深入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可行手段。例如,学生在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冻死的悲惨命运后,再朗读课文,学生就能凭感性认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显而易见地提高了,同时在读中又进一步提高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入感悟。再如新的九年义务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古诗文的读读背背也倡导学生在读中深入感悟。

2.在熟读中培养理性认识

学生认识了课文基本内容即走向理性认识课文阶段。由感知到理性认知,学生掌握和理解了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表述也随着变化。这时再读课文,学生的表达显然已增加理性认识成分,读中增添了理性思考。所以,在精读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再读,熟读,使学生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在新的“揣摩与感悟”中踏进新的“悟境”,提高语言能力。例如《穷人》一文,学生理解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害怕丈夫回来会揍她,会怪她之后,让学生带着桑娜的矛盾心情分角色读文,学生在基本理解本文前因后果的基础上,以“戏中人”的情感角色再读课文,就能进入新的语言境界,从而进一步领悟文章思想内涵,培养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总之,以读导学,重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利用,读是为了学,学必须在读中“悟”。从整体感知到突出重点,再深化认识,熟读升华知识,内化知识是一个秩序渐进的有机整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是学习的操作手段,思与说是学习的操作规程,领悟理解是学习的操作目标。归根结底,“读”最终是为了“学”的目标更有效地实现,让学生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读文小女孩课文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端午节的来历
小女孩的三、六、九
阅读教学中的“读图”与“读文”
背课文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
如何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做好讲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