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2013-07-13 01:20张玉丹常青万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才体育

张玉丹,常青,万岩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张玉丹,常青,万岩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意味着它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及专业发展重点在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设置的优化、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优化体育教育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整等方面进行完善.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办学特色;人才培养

1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专业、是在体育学下设的招生规模最大的五个专业之一,但是在2010年,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被亮红牌.在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和《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连续两年被亮起了红牌.红牌专业主要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1].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意味着它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业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专业的生存及发展,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整与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结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并参考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相关文章的背景资料.

2.2.2 归纳总结法

将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受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中小学生逐渐减少,各地区中小学校也成减少的趋势,随着学校的减少,中小学体育教师逐渐走向饱和,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就业面就相对狭窄,而社会需求处于逐渐饱和状态,加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扩招,最终会加剧社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

在各个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被亮红牌反映出的问题是社会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因此,只有抓住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方向,才能使得其长远发展,使自身的培养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3.2 调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使之与社会同步发展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是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对其培养人才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等进行了说明,是深化教育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2].培养目标确立是指导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还定格在培养学校体育师资的体育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大多为为学校,就业方向和就业范围相对狭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专人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就要要改革原有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下表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5套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表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5套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

由上表可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从1980年至今共进行了五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其中最近两次的的教学计划命名为课程方案,在这五次课程方案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逐渐从单一型的体育人才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实现了从“中学体育教师”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转变,而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也从“专才”向“培养不仅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还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全才”的转变[3].

综上所述,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一专多能的这一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体育教育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活动的需求.第二,具有创新和更新知识的意识,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和科学的人生观与体育价值观,包括获取体育信息、进行体育科研等的意识和能力、拥有科学的人生理想、坚定的体育教育信念.第三,培养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受挫能力、沟通、社会适应、团队意识和协作等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快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第四,在市场经济下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行业适应能力,重视对人才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3.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3.3.1 课程的综合化改革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综合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及素质教育等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理念,注重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在调整和优化体育教育课程结构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需求,在学科与术科的比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重视课程理论讲授课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决定人才求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满足社会对全才的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就业竞争力[4].”“高等体育院系在强化专业意识、提倡大专业、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虽然使得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学校等单位的对口性不强,但是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提高,能够更好的在未来面对求职时增强应变能力[5].”

3.3.2 鼓励和引导学生跨专业选修,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当前体育院系大多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可以使得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不断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社会竞争力[6].因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学生主修一个专业,辅修另外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促进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发挥各个学校的教学设施等优势,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体育教育专业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本身的就业竞争力,真正扩大就业面,改变单一的不利局面,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3.3 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实习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前集中实习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是时间紧迫,既不能很好的实习也不能很好的考研或是找工作.第二是实习的时间大多比较接近于毕业的时间,教育实习应该与学科和术科相结合,通过实践反馈,弥补学生自身不足,这样才能做到先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实践能力的作用[7].

随着社会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各项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如组织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组织社区健身活动、社会体育指导等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不能单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还要向其他与体育相关领域的方向转变,这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在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从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竞赛、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都要有涉及到,并且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4 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优化体育教育办学特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体现在培养目标是否具有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各大体育院校的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条件,培养出具有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符合本区域特色的人才,立足于当地的文化特点,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发展.“理想的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是与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完全适应的结构体系[8],因此,根据本区域市场需求特点,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优势办学,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开设自己的特色课程,培养出“有特色”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9],无形之中也就增强了社会竞争力,减轻了就业压力.

3.5 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整

由于各大高校连年扩招,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却涨幅不大,高校扩招主要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由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不断减少,而每年高校扩招的数量和扩招增长速度都在不断加大,这就造成了培养出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平衡,高校扩招的具体问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确定,而不是盲目进行扩招[10].同时,还会加大高校原有的教学负荷和教师负担,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条件作为保证,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学校本身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对于人才培养有不利的影响,是导致培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招生规模应有一个合理的调整,高校应该实事求是,按自身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来确定招生人数,以应付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变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区域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调控人才培养的规模.

4 小结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教师教育”定位要充分体现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师素养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实践等方面具体入手,因地制宜,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发挥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调控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增加的数量,控制招生规模过大,超出社会的需求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素质.学校应根据学校设施、师资等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增设体育教育专业,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

〔1〕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2010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EB/OL].[2010-05-11].http: //gaokao.chsi.com.cn/.

〔2〕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102-107.

〔3〕宣蒙蒙.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1.

〔4〕康万英.新思维、新理念—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就业助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思考与研究[J].前沿, 2010(11):196.

〔5〕马卫平.关于专业、专项与职业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5):93.

〔6〕杨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7〕胡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

〔8〕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2):58.

〔9〕辜德宏.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0):95.

〔10〕郭思危.近年来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G807

A

1673-260X(2013)06-0174-0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才体育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