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读,细细品,徜徉文本之中

2013-07-09 21:22鄂红玲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备课阅读教学教师

鄂红玲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沉潜读书,注重细节,慢慢读,细细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这就是文本细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师 备课 细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成为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的动态的对话过程,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先和文本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的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便敢走进课堂。”

对比名师的解读,我仔细地回顾了自己平时的备课过程,发现自己花在解读文本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轻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吃透。过去备课时,课文读不了几遍,就匆匆忙忙设计教法,设计课件,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肤浅不到位,三维目标缺失的现象。

2.教师的引领、指导不到位。自己净讲那些学生自己就能发现、就能意识到的,就是不讲学生自己发现不了、意识不到,或者发现了、意识到了,但理解不深的。

3.依赖教参,失去自我。自己一贯的做法总是比较依赖教参,依赖名家的设计,对自己的观点总是有那么多的顾虑,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确的。于是,到处查找别人的观点,别人的理解,借鉴优秀教案成了必备程序,设计汲取名师之长,自己认为很不错,但效果却不理想。

现在我明白了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别人的文本解读,并非自己所得,而且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班级。而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的,因而非常适合自己的教学。缺少对文本准确、深入、全方位的解读,就会缺少对教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无法让自己的课堂发出光彩,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引导学生文本细读,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沉潜读书,注重细节,慢慢读,细细品,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这就是文本细读。

所以,文本细读是语文老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现状。

一、文本细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品味文章的动情之处

1.语文老师要走进语言文字,字斟句酌,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课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有着一定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如,小学二年级教材《浅水洼里的小鱼》有这么一段话,“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在乎”一词扣人心弦。

浅水洼里的小鱼在乎。因为“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困”是什么?“困”是一道道浅浅的堤,却阻断了小鱼跃回大海的路,它们只能“望洋兴叹”。“困”是什么?“困”是绝境。——“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吸干”、“蒸干”、“干死”这是多么沉重而恐慌的“干”啊!

小男孩在乎。“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走得很慢”是在乎,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是在乎,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是在乎,“一边回答,一边捡”是在乎,“不停地捡鱼扔鱼”是在乎,“不停地叨念”更是在乎……只要“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小男孩就会在乎,就会接着“不停地”把它们“用力地扔回大海”,这是一种执著的“在乎”。

“在乎”在课文结尾处由男孩叨念出,让我们看到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一种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牢牢抓住关键的字词,去感悟,去发现。

2.语文老师要走进文本情境,体会文章思想情感。字词这些文字符号既是一定的意义载体,也是一定的情感载体。特定的词语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可以从字词入手,体会作品的情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阅读要“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

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虽说很简单,但是句子中词语很有嚼头,如“高大、宫殿式的、极其简单、一盏、两把、一张、不大、如此而已”这些词语体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简朴,蕴含着作者敬佩之情。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些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书,然后问:“文中哪个词能概括出周总理办公室的特点?”学生很快抓住“极其简单”这个词。然后我又问学生:“从哪看出极其简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有的学生汇报是抓住了“一张、两把、一盏”这些数量词,而且感受到总理生活的简朴;有的学生是通过“宫殿式”和“陈设简单”进行对比感受到总理的简朴;有的从“不大、如此而已”体会到总理的工作俭朴。学生每次体会后,我就让学生读出“简朴”。学生体会得到位,朗读得也很到位。我接着顺势激情:“一位国家的总理应该使自己的办公室华丽一些,可是却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简朴,作者看后心情如何、你看后心情又怎样?那么就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这一次读不仅体现了“陈设简单”,更读出了对总理的敬佩和崇敬。

通过这样抓住词语分层次的训练,学生真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了词语蕴含的情感,品味了文章蕴含的情感,与作者同喜同乐。

二、文本细读,可以使我们对文本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作家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创作背景,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决定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这就是文本思想内容的“规定性”。我们细读文本,进行情境还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就使我们对文本认识更全面、更深入。

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一位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疑问:“李大钊同志有枪,为什么不打敌人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关系到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策略,可以借此探究全文,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背景和当时周围的环境以及李大钊同志的斗争策略等方面去细读课文,深入探究。”于是学生就忙着查找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

生1:因为李大钊的儿女在身边(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与敌人打起来,会关系到儿女的生命安全,所以不能开枪。

生2:我觉得不光是为了他的儿女,街头更有许多无辜的群众,李大钊当然不会和敌人打起来。

生3:我从李大钊在法庭上、监狱里与敌人的斗争中体会到,李大钊需要保留揭露敌人阴谋的斗争实力(读课文句子),是不甘心被敌人乱枪打死的,所以没有开枪。

生4:李大钊是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开枪不是因为怕死,而是要活下来继续和敌人斗争到底,唤起人民大众。这从后面的课文中就可以看出来。我觉得他很有斗争策略,确实是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

经过全体学生的补充交流,分析得就比较完整、深入,对文本认识也更全面、更深入了。

三、文本细读,可以使我们走近编者

我们知道,人教版课标教材,大都是以某一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语文训练重点,即一个个训练项目。语文老师要走进单元训练重点、课后思考练习,解析编者安排的训练目的、意图,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工作。

如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以诚待人”、“执著的追求”、“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大自然的启示”等,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这些主题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因此教学中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如,“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自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

细读文本,揣摩教材是一种细功夫,慢功夫。教师要立足于语言,归宿于教学,慢慢走,细细品,徜徉文本之中,“犁”出自己的见解,“犁”出惊喜。

猜你喜欢
备课阅读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