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翠芳
包容是积极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人格力量,是人性中一种非常美好的品格。积极心理学将包容与宽容、大度、仁慈、与人为善等相关联,意喻宽恕做错事的人,接纳别人的缺点;大度,给予他人第二次机会,不心怀报复。
电影启迪人生,好的影片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普世价值的传达。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完美阐释了美好品格——包容的人格力量,影片中的音乐、镜头、蒙太奇、色调等视听语言服务于影片关于包容主题的表达。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法国上映的音乐剧情片,以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的老年主人公莫翰奇开办一场音乐会开场。莫翰奇带着失去母亲的悲伤,坚持完成演出后,直奔母亲葬礼。葬礼结束后,他的同学、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日记本。看着当年音乐启蒙教师克来蒙·马修遗留的日记,莫翰奇细细回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童年回忆也浮出记忆的深潭……
克来蒙·马修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池塘之底”男子寄宿学校的代课老师。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来蒙·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哈珊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善良仁慈的克来蒙·马修顶住院长的压力,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用包容心教导孩子,组建合唱团,借助音乐唤醒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他们人生投入一缕阳光,让他们对未来道路满怀希望……
主人公马修老师用包容,拯救了孩子们的心灵,快乐了自己。这种包容的人性鲜花般得到完美绽放,使观众眼中充满喜悦的泪水。
这是一部法国电影,整部影片在视听语言上都没有用好莱坞式的强烈震撼效果来刺激观众,而是始终坚持一种缓缓的、温暖的方式来讲述这个关于包容的故事。
影片主题音乐与爱的教育主线相结合,宛若春天般温暖舒缓。主题歌歌词大意为:看看你经过的路上,孩子们迷了路,向他们伸出手,拉他们一把,步向往后的日子;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与影片主题相切合,以孩子的视角唱出了处于迷茫困境中的孩子们渴望温暖、关注和指引的心声。马修老师则用爱、善良、包容积极回应孩子们的心声,用音乐作为引领工具,唤醒了孩子们冰冷已久的心,指引孩子们未来的方向。
影片中,为凸显包容、仁爱主题,导演安排了与主线相对抗的副线,即哈珊院长所代表的惩罚式教育。与之相对应的配乐,则是低沉、压抑的,还带有一股邪恶感。
在人物出场、性格塑造方面,每个人出场都有其特有镜头。
老年莫翰奇出场。航拍镜头,以美国国旗及高楼大厦作为背景,交代其所处环境;室内摇镜头,老年莫翰奇出场,近景勾勒沉稳、成功的音乐家形象;摇镜头,一组照片,勾勒出莫翰奇成长经历及在音乐界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为整部电影中展现音乐塑造人、包容成就人奠定基础。一系列镜头告知观众莫翰奇的身份、地位、情感、成长经历等。
推镜头,少年莫翰奇正式出场,特写镜头,让观众看到莫翰奇“天使的面孔”、清澈的眼眸,给人一种空灵感,让人们相信莫翰奇具有音乐的天赋,并建立了莫翰奇与马修老师的关系。
院长出场,仰拍镜头,高高在上,给人一种压迫感,刻画出院长的专横跋扈、自以为是。
寄宿学校失火后,马修老师被迫离开。镜头先上摇至正飞出纸飞机的窗户,再俯拍马修,再到随着他远离的步伐回头仰视伸出一双双小手的窗户。此刻观众可以感受到包容、仁爱给孩子的温暖和对孩子的改变,展现深深的师生之情以及马修老师所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影片开场后,以一组叠化蒙太奇让剧情从那马修老师的日记本中跳回到了1949年童年的“池塘之底 ”。这组蒙太奇实现了镜头的转场,并完美地完成叙事空间的转移。刚从那辉煌的音乐厅走出来的观众,忽然看到了灰蒙蒙的、苍白的校舍建筑,又形成了一组对比蒙太奇。“天气会越来越好”对话具有暗示性,运用了隐喻蒙太奇,预示着影片的基调还在往上发展。色调的转暖暗示着孩子们的变化,同时符合影片中季节的转化,是合理的。
影片是怀旧、回忆性风格,画面的设置上便呈现出古朴的气息。整部影片色调偏暗,从角色的服装打扮到室内光线,再到细节物件的搭配,基本以简陋和暗淡为主。学校选用灰色布景,这一方面与“池塘之底”恶劣的环境有关,一方面则为营造泛黄的童年回忆打了最好的底色。
画面构图也起到了很好的叙事、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主张惩罚教育的院长出场时的构图是:院长高高在上、一人独占或者占据绝大部分画面、想掌控一切。但他的自以为是随着剧情发展屡屡被挑战,最后淡出画面。
在表现马修老师对莫翰奇的改变时,首先用了框中框构图,意喻学校对孩子们的禁锢,配上莫翰奇冷漠的眼神,告诉观众莫翰奇起初的自我禁锢,总是做与自己本性相反的事情。随着马修老师的感化,逆光拍摄,构成剪影效果:马修在培训小男主角,仿佛是宗教的仪式,不仅让他身形挺拔更是灵魂的提升,剪影的运用使得画面很简洁。
色调与影片剧情发展、影片包容主题相切合,前期以冷色调为主,多为黑色、灰色等深色、冷色为主,与马修老师所处的人生低谷及灰色心境相符合,与“池塘之底”寄宿学校中孩子们禁锢的心灵、暗淡的前途相吻合,也与寄宿学校先前残忍的不人道的惩罚制度相呼应。随着剧情发展,马修老师一方面用善良和包容,通过组建合唱团,用音乐慢慢感化孩子们的心灵,为他们带来阳光般的温暖,指引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也慢慢改变了“池塘之底”寄宿学校惩罚式教育制度。另一方面,马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重拾自信,得到了同事们、孩子们对他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影片色调慢慢转暖色为主。
电影主题展现了包容的力量。为了凸显这一主题,导演安排了影片中哈珊院长为代表的惩罚式教育作为副线,与马修老师的包容主线相斗争,并且在矛盾对抗中终于败阵于包容主线。
影片中,包容人格光辉无处不在。体现在马修老师对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们的慈悲、关爱,对孩子们恶作剧的宽恕,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对孩子们心灵的指引、人生道路的智慧引导,特别是对小男高音莫翰奇的重塑。
马修老师的努力是值得的,包容换来了孩子们人生的春天,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路,还原了孩子们本该有的天真无邪,连校长似乎也在改变……
包容带给孩子们的春天:给了孩子温暖、指引他们人生的方向、内心有了希望、释放了封闭的心灵。
包容带给马修老师的春天:自信、乐观、喜悦、幸福、孩子和同事的信任和爱戴、豁达看待名利和成败。
在这个春天里,死板的数学老师、严厉粗暴的体育老师、刻薄自私的校长也都被感染。
包容的人格力量在这里完美演绎出来,包容利人利己:包容可以温暖他人、救赎他人、成就他人;自己也可以获得别人尊重、获得幸福快乐、对自己不苛求,豁达看待名利和成败。
马修老师的包容给了孩子们温暖,成就了莫翰奇,鲜明地展现了包容人格力量。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对待自身、在待人接物中,我们如何培养和完善自己包容人格,获得包容人格的正能量呢?以下几种具体的有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做到自律,减少甚至避免冲突。告诉自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要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无端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
培养自己的爱心。有爱心的人容易做到包容。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即使做的事微不足道。
换位思考,自省。客观看待别人对你的误解和伤害,反思自己是否有自我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不用强制语气、命令语气与人交流。或者回想自己曾经与别人发生争吵、甚至动手打架的经历,以对方的立场分析对方当时动手打“我”的理由,并把理由写下来。
脱离冲突环境,冷静情绪。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及时脱离发生冲突的环境,或者拉大与对方的肢体距离。或者默默心中数数,从1 数到10,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转移注意力,做一些自己喜欢做、没有压力、轻松的事情,例如看喜剧电影、玩游戏、逛街等。
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多想想那个人是否以前帮助过你?
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就是要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不能因为怕别人说自己懦弱、怂包而在与人发生冲突时逞一时之强,造成恶果,悔恨终身。
与自己曾经伤害过的人进行沟通。可以面谈,也可以信件往来,请求谅解。
写一封宽恕他人的信。不要寄出去,但这一周的每一天都要读一遍。
在发生肢体冲突之前,多想想打架的成本。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与人相处中,既要包容别人的缺点、错误、失误,也要不嫉妒别人的优点、优势和幸福。也就是说,既要做到雪中送炭,更要做到锦上添花,千万不要把对别人的羡慕演变为嫉妒,甚至恨。否则就是自我折磨和自我羞辱,有失做人的人格,也有可能做不理智行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变成无法救赎的罪人。
当然,包容不是偏袒,不是包庇,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委曲求全,不是没有限度,不能失掉道德底线,更不能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