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静海,张 远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通货膨胀是一种顽疾,它似乎从货币经济开始就伴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又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它不断在新的背景下产生,以新的形式出现;与此相对应经济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凯恩斯成功地用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解释了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水平就会发生通胀,即“需求拉上型通胀”,这种通胀发生后会引起工资的上涨,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胀”;价格上涨影响实际工资水平以及需求推动通货膨胀的理论包含着通货膨胀和就业率反向运动的关系,后来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也证明了这种反向替代关系[1-3]。同时凯恩斯认为需求的增长可以是货币增长率增加的原因,也可以是非货币因素造成,所以凯恩斯认为引发通胀的可以是货币性原因也可以是非货币性原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移动;到20世纪70年代通胀率和失业率的替代关系几乎消失,凯恩斯主义对通胀的解释遭到挑战。在此之后,货币主义兴起并逐渐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用现代货币数量理论解释通胀。他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纯粹的货币性问题,货币数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水平是通货膨胀产生的真正原因,也是唯一的直接原因,任何其他因素都要通过货币增长率对通胀产生影响[4-6]。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学派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含的线索那就是“市场”,凯恩斯主义从市场供求来看通货膨胀问题、货币主义则从市场价格入手看通胀问题。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场所,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最终结果,而这种结果无疑可以用“有效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又必须通过价格得以表现,货币主义学派以此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纯货币性问题,货币主义学派较凯恩斯学派对通胀的认识无疑更为直接。本文想沿着凯恩斯主义学派和货币主义学派共同的线索——市场,来考察通货膨胀的其他因素。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的变化又反作用于供求使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得到调整。市场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市场微观主体之间的竞争得以实现的,本文选择市场竞争作为切入点来考察形成通货膨胀的因素①本文在梳理前人关于通货膨胀的观点时参考了诸多经典文献这里不再一一列明。。
竞争理论的主要流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以完善的产业结构组织理论形成了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重要代表人物有,梅森、贝恩等人。该学派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照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分类形成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经济学和法学学者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博克、波斯纳等,在美国反垄断政策分析和哈佛学派的论战中,形成了芝加哥学派的竞争理论。芝加哥学派关注市场集中以及定价是否提高了市场效率,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或高度集中的,但只要市场绩效是优良的政府就可以不用采取管制措施,不像哈佛学派那样认为市场集中有损竞争而必须管制[7-8]
本文为了使市场竞争更方便的用于宏观经济学领域,将竞争划分成两种最基本的形式。第一种竞争形式,假定竞争者之间的技术是无差异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资源拥有量的不同;第二种竞争形式,假定竞争者之间的资源拥有量是无差异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技术差异。在忽略预期或者认为竞争者的预期是相同的前提下,这两种竞争形式的结果是确定的。
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变化是另一方的反面,所以只研究供给或者需求一方面。首先研究市场中商品的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也就是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并且假定经济中资源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第一种竞争形式下,在利润率相等的时候自然是拥有资源量大的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资源就会不断集中到拥有资源量大的竞争者手中;第二种竞争形势下,拥有效率更高的技术的竞争者会获得超额利润,这种竞争形式是技术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力。当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考虑第一种竞争形式,资源拥有量大的竞争者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而使得竞争结果更有利于自己;考虑第二种竞争形式,拥有更高效率技术的竞争者仍然具有成本优势,竞争的结果也必然会对其有利。
经过上文的分析,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都会导致资源不断集中到强者手中,这种趋势可以体现在财富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两种极端的状态,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市场中的竞争是这两种基本形式交织而成的,就可能出现资源拥有量大的强者拥有先进的技术的情况、也有资源拥有量小的弱者拥有先进技术的情况,很明显前者会导致资源集中,而后者会导致资源集中程度的降低(尽管可能是暂时降低)。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的交织本质上是两者相互转化的过程。第一种基本形式的竞争是一种“量的竞争”,第二种基本形式的竞争是一种“质的竞争”,“量的竞争”会直接体现在价格竞争上,而“质的竞争”是让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量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最终体现在价格上;同时“量的竞争”产生的资本积累是使生产者进行技术革新的物质基础,它是“量的竞争”向“质的竞争”的转化的必要条件。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之间转化的细节值得注意。由某一种特定的技术产生的质的竞争优势向量的竞争优势转化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特定技术的竞争者会逐渐增加,当所有的竞争者都掌握这种技术时,这种特定的质的竞争优势完全转化成量的竞争优势,这一特定的质的竞争优势也将消失。而量的竞争优势向质的竞争优势转化时存在着不确定性,当由量的竞争优势产生的资本积累达到技术革新要求时并不意味着量的竞争优势向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功,因为技术革新成功与否不是确定的,即使资本积累超过了技术革新的物质要求也不意味着革新一定成功,正是这种特性使“量的竞争”中的弱者有可能掌握更高效率的技术。从总体上审视这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它们成了市场竞争的结果,市场竞争的结果本质上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它会完全体现在经济增长上。
商品价格是商品需求和供给两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的力量又形成于竞争(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形成供给方力量、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形成需求方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认为价格源自于竞争,而通货膨胀的表现是价格持续过快上涨,所以市场竞争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种基本竞争形式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资源的集中,从市场中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看,资源的集中程度和通货膨胀有紧密的联系。在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中,富有的消费者可以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购买到更多的商品,也可以用较高的价格来竞购某些单一的特殊商品(如文物)。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需求会一直大于供给,商品就有了投资价值。富有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多于自己消费量的商品来作为对商品的投资,这样市场中商品供给量会减小,商品价格继续上升,从而形成通胀的趋势。第二种基本形式的竞争对资源集中程度的影响有两种情况,资源拥有量大的强者拥有先进的技术的情况会使资源集中程度得到提升,资源拥有量小的弱者拥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会降低资源的集中速度,这样第二种基本竞争形式既可能提高通胀也有可能降低通胀。
本文所涉及的变量有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和表示两种基本竞争形式的变量。首个选取的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本文用的是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实际年度值。通货膨胀率选取的也是年度值。第一种基本竞争形式直接导致了资源集中程度的增加,因此选取资源集中程度来代表它,但是资源集中程度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统计指标表示,本文选取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表示大致的资源集中程度。第二种基本形式的竞争也就是“质的竞争”可以用某一国家的专利总量来表示,专利数量的增加是“质的竞争”的必然结果。以上变量本文选取美国1967到2008年的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以2005年为基年调整过的,用GDP表示)取自于美联储官方公布数据;通货膨胀率数据来自于链接h ttp://www.usinflationca lculator.c om/in flation/historicalin flation-rates/ (用TZ表示);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用CF表示)取自美国统计局(U.S.Censs Bureau);专利总量(用ZL表示)取自于美国知识产权局(U.S.PATENTNDTRAD EMARKOFFICE)。表1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实证分析有三个部分:第一,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变量的说明;第二,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与两种竞争形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来证明对竞争分类的合理性;第三,通过对通货膨胀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来证明竞争是通胀的另一个原因。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续表1
在上文第二部分中所论述的关系都是长期的而且变量之间的短期的相互作用是不稳定的:资源拥有量的弱者拥有先进技术时市场竞争会导致资源集中程度降低,资源拥有量的强者拥有先进的技术会使资源集中程度提高;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资源集中程度的提高会加剧价格上升而产生通胀,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的作用又是相反的会使商品价格持续偏低。并且资源集中程度以及专利数量在短期内是不可控的,所以本文更关注所涉及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也就只实证这些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实证的步骤为: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次,在非限制的VAR模型下寻找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以保证协整检验的可靠性;最后,进行J ohansen协整检验找到协整变量,得出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ADF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时间序列xt的一阶差分进行如下回归:
假设检验H0:β=0,检验统计量服从ADF分布。如果接受H0则序列存在单位根具为非平稳序列,拒绝H0则意味着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
用eviews5.0对变量 CF、ZL、GDP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表2)。
表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变量CF、ZL、GDP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变量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所以这些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由此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2.寻找最优滞后阶数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该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确保协整关系统计上的可信度。在无约束的VAR(p)下,可根据 HQ、LR、FPE、AIC、SC等准则,检验不同 VAR(p)模型对应值,得出VAR(p)的最优自回归阶数。滞后
阶数Log从0到6阶对应的各检测值,检验结果(表3)。
表3 对水平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检验
表3中有4个检验准则认为1阶是最优滞后阶数,本文认为1阶为最优滞后阶数。
3.协整检验
在对变量CF、ZL和GDP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估计一个特殊的VAR模型,来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Johansen提出了关于系数矩阵协整的似然比(LR)检验方法,协整似然比检验假设。假设检验H0:至多有r个协整关系;H1:有m个协整关系。检验迹统计量Qr的显著性:
其中T是观察总期数,λi是大小排在第i的特征值。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4)。
表4GDP、CF和ZL的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4中可以看到TRACE统计量值0.890406小于临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协整向量小于等于2个;TRACE统计量值5.78716小于临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向量个数小于等于1个;TRACE统计量值32.01322大于临界值29.79707,所以拒绝接受没有向量个数小于等于0个即存在协整向量;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存在唯一的协整向量。
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GDP=0.005629×ZL+1288.134×CF
经济学的含义是美国的专利数量每增加一件,GDP就会上升562.9万美元,财富集中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会增加12881.34亿美元。协整关系的成立、协整方程的得出以及协整方程的系数的经济意义,足以证明本文第二部分对竞争的重新分类是成立的。
对市场竞争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实证,目的在于得出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通过证明变量TZ、CF和ZL之间协整关系来实现[9-10]。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用eviews5.0对变量TZ、CF和ZL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表5)。
表5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由表5可知变量TZ、CF和ZL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变量一阶差分后都是平稳的,所以这些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由此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2.寻找最优滞后阶数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应该先确定最优滞后阶数,滞后阶数Log从0到7阶对应的各检测值,检验结果(表6)。
表6 对水平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检验
表6中有5个检验准则其中3个认为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所以认为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
3.协整检验
用eviews 5.0对变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7)。
表7 TZ、CF和ZL的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7中可以看到TRACE统计量值0.228317小于临界值3.841466所以接受协整向量小于等于2个;TRACE统计量值10.66015小于临界值15.49471所以接受向量个数小于等于1个;TRACE统计量值34.29大于临界值29.7907,所以拒绝接受没有向量个数小于等于0个即存在协整向量;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存在唯一的协整向量。
得到的协整方程为:
经济学的含义是美国的专利数量每增加一件,TZ就会下降0.000544个百分点,财富集中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TZ会增加66.1903个百分点。专利数量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会提高生产的效率,进而形成使商品价格下降的趋势,所以ZL的系数是负值符合经济意义。在本文第二部分曾经论述过,财富集中程度的提升会造成一部分消费者有富余的购买能力,一旦商品具备升值预期这种过剩的购买能力就会形成对商品的投资,从而减少市场中的有效供给,形成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所以CF系数为正值也符合经济学意义。
结合本文第三部分中关于市场竞争和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结果(财富集中程度与通货膨胀正相关以及专利数量与通货膨胀负相关),可以得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低增长低通胀的原因是财富集中程度过低和专利数量增长过快。这样的结论表面看起来是近乎荒谬的,因为财富集中程度与贫富差距是正相关的,专利数量象征着技术进步,没有任何经济学理论会试图说明贫富差距过低和技术进步过快会对经济起负的作用。结合本文的第二部分论述的关于两种基本形式的竞争相互转化的机制,质的竞争优势在没有充分转化成量的竞争优势时就会出现技术进步相对过快的情景。美国较长时间的低储蓄率以及美国长时期的巨额赤字说明美国经济系统的需求能力已经挖掘殆尽,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长时间的低通胀率说明供给是过剩;而这种供给过剩的情况是在8%~10%的失业率持续近27个月的时间(2009年2月份到2011年4月份),这样就可以说明美国的生产效率相对于美国国内需求是过高的(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者偏少,产出又偏高),也就解释了本文得到的美国技术进步过快的结论。至于财富集中程度2008年和2009年都在50%以上,处于历史的高位(2001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下,2001—2009年一直比较稳定),本文第二部分中已经阐明,财富集中程度与通货膨胀正相关的逻辑是在用于消费品出现投资价值后富裕消费者释放过剩消费能力的结果,而美国近期的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显然消费品不具备投资价值,这样也就解释了财富集中程度绝对数量较高、相对通货膨胀程度过低的结论。
在对实证结果做出解释后,得出了美国市场存在质的竞争优势不能向量的竞争优势充分转化的结论。而目前美国消费能力已经挖掘殆尽,所以国内市场不足以支撑这种转变的实现。在现实中美国技术占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却又是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如航天、电子、生物技术等等,这些出口限制已经成为美国目前低通胀高失业的推手。在国内需求不足以支撑技术进步时,增加政府开支、军费开支以及大规模的军售便成了惯用的手段,庞大的政府赤字、军费开支自然无法避免,大规模的军售又会给全球的安全局势带来隐患。从近两年来的西方世界的军事策略与行动也可以证明这种推断的正确性,吹起“阿拉伯之春”风、强行绞杀了卡扎菲政府、对叙利亚虎视眈眈、不断对伊朗施压、暗中挑起南海争端、不断对中国进行围堵等等。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政策除了去争夺战略空间去争夺战略资源的目的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举动可以刺激需求,通过这些过程可以扩大军事支出补偿科技研发的支出。美国的这种做法和19和20世纪所发生的奶农往河里倒奶的本质相同,只不过浪费的不是牛奶。
基于通货膨胀与市场竞争关系实证研究所得到的规律是客观的。借鉴美国数据总结的结论,结合中国现实看通货膨胀与市场竞争关系,中国的市场竞争是缺乏“质的竞争”的,是缺乏创新的。在缺乏创新的市场中“量的竞争”过多就会导致很严重的“马太效应”,而马太效应的长期存在会对我国的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一,量的竞争过多不仅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它还会形成一种容易产生通货膨胀的环境。量的竞争意味着只要社会成员拥有资本或有资源就可以获得利润,这样只要社会中有富余的流动性,任何一种商品都可能具有投资价值造成价格的猛烈上涨,增加了从结构性的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的风险,近些年来生姜、大蒜、绿豆、住房等等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样社会成员的收入所得更倾向于投资,将获取投资收益作为一种获取效用的有效方法。
第二,创新不足、量的竞争过多使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不断恶化。我国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按要素分配已经成为重要的分配原则,社会成员也是凭借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拥有的资源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参与市场竞争,而量的竞争的过多就会使富有者更富有。这种分析方式是可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产业与产业的竞争、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竞争,这样就可以分析我国更广义的收入分配问题。
[1]FRIDMA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18):128-179.
[2]ALEXANDERW ROBERT.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Evdence From Agrowth Eauation[J].Applied Ecomics,1997,29(2):233-238.
[3]PARESH KUMAR NARAYAN,SEEMA NARAYAN,RUSSELL SMYTH.Understanding the Inflation–output Nexus for China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20(1):82-90.
[4]JEFFREYC FUHRER,Inflation Persistence[J].Handbook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0,3(9):423-486.
[5]PARESH KUMAR NARAYAN,STEPHAN POPP.An Application of a New Seasonal Unit Root Test to Inflation[J].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Finance,2011,20(4):707-716.
[6]DING DU.Monetary Policy,Stock Returns and Infl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6,58(1):36-54.
[7]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0-55.
[8]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80-83.
[9]PHILLIS PETER.Approximations to Some Finite Sample Distributions Associated with a First Order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J]:Econometrica,1977(45):463-485.
[10]HANSEN DRUCE.Approximate Asymptotic P Values for Structural Change Test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1997(15):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