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徐政,陈锐坚
(清华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研究室,广东 深圳518055)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以其良好的运行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1],但是在控制算法中需要使用定/转子电阻、漏感及互感等电机参数,参数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系统的控制特性。 电机参数辨识是矢量控制变频器的基本功能之一,传统的方法基于空载和堵转试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实施,尤其当系统安装完毕,负载不可拆卸或拆卸难度很大时,这种方法就极不适合[2]。 因此,保持电机静止状态的参数辨识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3]提出了一种参数静止辨识方法和实施方案,文献[4]通过分析控制系统误差对辨识精度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计算,不仅分析了变频器控制误差及检测误差对参数辨识精度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分析了控制误差、检测误差及参数误差对系统运行特性的综合影响,从而确认了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变频器的输出电压控制功能与电压、电流检测功能,对电机通单相电,形成驻波磁场,保持转子静止不动,进行电机参数离线辨识。 静止状态下感应电机的T 型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静止状态下感应电机的等效电路Fig.1 Equivalent circuit of induction motor at standstill
图1中,Rs和Rr分别为定子和转子电阻,Ls和Lr分别为定子和转子漏感,Lm为互感,为了简化,假定Ls=Lr=l。
采用伏安法,兼顾变频器安全和辨识精度,分别以被试电机额定电流的1/2 和1/4 作为直流电流目标值Idc,由电流反馈控制调节输出电压Udc,利用电压增量和电流增量,可较好地消除控制误差的影响,定子电阻的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工频加压法,以电机额定电流作为交流电流目标值,进行适当的死区时间补偿,控制输出电流的大小及波形,稳定后从输出电压过零点开始对电流信号i 进行采样,每个周期采集100组数据,基波电流的有功、无功分量及幅值可由下式求得:
将结果代入下式,即可得漏感:
式中:U 为交流电压幅值;I 为响应电流幅值;θ 为电流滞后角;ω 为电压角频率。
采用双低频电流激励法。 等效电路端口等效电抗Z 的虚部Im(Z)为
其中 L=Lm+l τr=L/Rrσ=1-(Lm/L)2
设定输出电流的大小Iref,实施闭环控制,然后结合对应的输出电压uout(t),计算Im(Z):
通入2 个不同频率ω1和ω2单相正弦电流激励,检测和计算对应的Im(Z1)和Im(Z2),代入式(5)即可解得Lm和Rr:取ω1=2ω2,可大大简化Lm和Rr的求解公式。
变频器存在控制误差和检测误差,输出电压的控制误差△U 中含有2 个分量:恒定分量△U1由死区时间、 开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延迟时间、导通压降等因素造成[5-8],与输出电压的大小无关;比例分量△U2主要源于直流母线电压检测误差对占空比计算的影响,与输出电压的大小成正比。 电压、电流的检测误差由传感器、采样及A/D转换电路的偏差造成,由于上述电路具有足够高的响应速度,而且运行时会适时作零点校正,所以检测误差可只考虑比例分量。
用变频器实施上节所述参数辨识方案,其控制和检测误差必然会对辨识结果产生影响。 由于△U1很小,只有当变频器输出低压时才会产生明显影响,而定子电阻辨识已采用式(1)的电压、电流增量法,互感与转子电阻辨识中利用Im(Z)的特性,有效地消除了△U1的影响,故可只考虑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比例误差对参数辨识的影响。 设电压及电流的误差比例系数kU和kI分别为
其中,带“^”的变量为含系统误差的参数辨识结果;无“^”的变量为无系统误差的理想结果。
以无速度传感器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系统为例,基于下列2 个方程,通过调节定子电流的d 轴和q 轴分量,分别控制输出转矩和磁链为
式中:Tem为电磁转矩;p 为电机极对数;isd,isq分别为定子电流d,q 轴分量;Ψrd为转子磁链。
磁链估算采用电压模型,在静止坐标系下,
转速估算采用参考模型自适应方法,将式(14)作为参考模型,可调模型设为
式中:Ψr为由式(13)计算得到的旋转坐标系下的转子磁链;ωr为转速。滑差ωsl由下式计算:
转速的自适应估算公式如下:
由于系统误差同时对参数辨识、状态观测和系统控制产生作用,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对系统稳态和动态控制特性的综合影响。
系统误差对参数辨识的影响如式(11)所示,在状态观测环节中,将式(9)~式(11)代入式(12)、式(14)~式(16),经推导可知,输出转矩估算受控制误差和检测误差的双重影响:
磁链估算只受控制误差的影响:
而系统误差对滑差及转速估算没有影响:
其中,带“^”的变量为含系统误差的估算结果,无“^”的变量为无系统误差的理想结果。
因此,系统能够实现对转速的无稳态偏差控制,而磁链控制存在稳态偏差,磁链稳态值为
式中:Ψref为磁链目标值。
因为实际系统中输出电压控制误差不会太大,即kU接近1,所以对磁链控制的稳态特性影响并不严重。
系统的动态控制特性取决于变频器输出电压对isd和isq的控制,基于下列电压方程组,usd,usq为
其中 ωs=ωr+ωsl
由于计及系统误差对参数辨识及状态观测的综合影响,系统的电压方程组与理想系统保持完全一致,故系统的动态控制特性不会明显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对1 台4 极15 kW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图2~图4为100 N·m 负载条件下调速运行的仿真结果,目标转速设为0→120→160 rad/s,磁链目标值为1.0 Wb,其中波动变化的曲线为速度和磁链的实际值,而较为光滑的曲线为对应的状态估算值。图2a~图4a 对应于无误差系统,参数辨识结果与真值、转速和磁链的估算值与实际值保持一致,控制特性良好。图2b~图4b 对应于参数误差系统,即无系统控制误差,而直接设定的控制算法中的电机参数值存在偏差,与真值之比为1.22,系统无法稳定运行。图2c~图4c 对应于控制误差系统,控制算法中的电机参数设定值与真值一致,但系统误差为kU=1.1,kI=0.9,转速与磁链有明显的偏差和波动。 图2d~图4d 对应于综合误差系统,系统误差仍为kU=1.1,kI=0.9,先进行静止参数辨识,代入控制算法,系统控制特性与理想系统相近。 表1为与图2a~图4a 及图2d~图4d 对应的参数辨识仿真结果,验证了参数辨识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图2 转速控制特性仿真结果Fig.2 Simulation results of speed control performance
图3 磁链控制特性仿真结果Fig.3 Simulation results of flux linkage control performance
表1 参数辨识仿真结果Tab.1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进一步的仿真研究发现,如果控制算法仅按理论公式、不加任何限制条件,在图2b~图4b 系统中,只有当电机参数设定值与真值之比小于1时,系统才能够维持运行,转速与磁链有偏差和波动;在图2c~图4c 系统中,当kU/kI小于1 时,系统无法稳定运行。
将本文的静止辨识方法应用于矢量控制变频器,对不同功率等级的感应电机进行参数辨识,性能指标设定为辨识时间≤1 min,辨识偏差率≤5%,辨识变化率≤5%,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参数辨识值稳定,满足变化率的要求,但因为未知电机参数真值,无法确认辨识偏差率,所以只能与表中通过旋转(空载和堵转)试验测得的电机参数作对比。 相对而言,采用旋转辨识方法检测转子电阻、 额定励磁电流和互感时,施加的电压高,系统误差的影响小,结果更为稳定。 尽管由于两种辨识方法采用了各自的控制设备和检测手段,造成对应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但足以验证静止辨识方法的有效性。 对表2中不同功率等级的矢量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采用静止参数辨识结果,控制特性良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表2 电机参数测定结果Tab.2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motor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1)为了确保良好的控制特性,电机参数自动辨识是高性能变频器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而实现电机静止状态下的参数辨识,能够使过程大大简化和缩短,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2)基于参数静止辨识原理,结合针对应用的改进措施,静止辨识方法能够获得与常规旋转试验法同等的结果;3)变频器的控制和检测误差将导致电机参数辨识误差,但是在系统控制算法中两者的影响大部分相互抵消,仍可保证良好的控制特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必要过于追求电机参数辨识的精度。
[1] BoseBK.ModernPowerElectronicsandACDrives[M].Harlow,En:Prentice-Hall,2002.
[2] Vas P.Parameter Estimation,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Diagnosis of Electrical Machines[M].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1993.
[3] 小林贵彦,金原义彦.感应电机离线参数辨识方法[J].李东钰,译.电力电子,2009(3):9-15.
[4] 王高林,商振,于泳,等.感应电动机参数离线辨识方法实验研究[J].微电机,2009, 42(6):4-7.
[5] 吴茂刚,赵荣祥,汤新舟.正弦和空间矢量PWM 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与补偿[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6(12):101-105.
[6] Lin J K.A New Approach of Dead-time Compensation for PWM Voltage I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2002, 49(4):476-483.
[7] Murai Y, Watanabe T, Iwasaki H.Waveform Distortion and Correction Circuit for PWM Inverters with Switching Lag-time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1987, 23(5): 881-886.
[8] Kim H S,Kim K H,Youn M J.Online Dead-time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Time Delay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03, 11(2): 27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