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芸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小说《世界与小镇》生动地体现了华裔美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小说的主人公是孔子后裔与美国白人的混血儿,儒家思想,尤其是“仁”的影响体现在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了作者对中西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比较与思考,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孔子后裔;儒家思想;仁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第最新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的核心人物是华裔美国人。其母是美国传教士,父亲是孔子后裔。由于这种特别的生长环境,相较普通人,小说女主人公孔海蒂对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她用美国式的思维去领悟儒家思想中的善恶美丑,对其既有传承发扬的一面,又有理性批判的一面。
儒家思想在华裔作品中的体现是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胡亚敏在她的论文中提到华裔美国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描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因为人物经常处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接触区。小说《喜福会》中的二代华裔,他们对有有中国特色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并且意识到只有不试图否定或逃避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和应用,体现作者对中西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比较与思考。
一、对男尊女卑的批判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一直处在被压抑的位置,“三纲五常”是她们要恪守的信条。所谓“三纲五常”中的三纲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庸》里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可见夫妇之道,是所有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小说中海蒂的几处心理独白都说明了她对男尊女卑表现出的不满与批判。“三纲五常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在孔家,只有男子和他的妻子能被葬在孔园,而女子就不行?”海蒂的奶奶说她得找到某一个远房的孔姓侄子愿意娶海蒂,这样海蒂作为孔姓男子的妻子才能被葬到孔园。换言之,如果没有那样一个人愿意娶海蒂,当海蒂的日子真的走到尽头了,她连安身的地方都没有。所以海蒂经常想她应该葬在哪儿?她最亲近的伙伴是她身边的三条宠物狗,她自嘲地想,也许她应该被葬在宠物墓园。
二、对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无论是处理亲戚的困难还是与邻里之间的相处,我们都能看到一个以仁为本的海蒂。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小说中,海蒂远在大洋彼岸的亲戚不断寄来邮件诉说着家里遭受的不幸,而亲戚认为一切都是风水问题。所以她请求把海蒂父母的骨灰迁回孔园。她回信给亲戚:“我不这么认为,但是谁知道呢,也许你是对的。最近在我邻居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不幸的事”尽管海蒂一点也不相信风水之说,但是由于她经历过失去挚爱的人的痛苦,所以她能体会亲戚的感受。为了让亲戚能够好受一点,也为了邻居能够少受点苦,海蒂愿意向她认为的狗屁迷信投降。
《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对于“爱人”海蒂理解的更为深刻,我们不仅要发自内心的去关爱他人,即使在对方不理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自己的初衷——“爱人”。即孔子说所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海蒂将仁爱与明知不可为结合起来,将“仁”体现出更高的境界。海蒂的新邻居是来自柬埔寨的一户穷困人家。海蒂想帮助他们:她试图将大女儿索菲从控制人思想的宗教中解救,也试图将大儿子萨伦从黑帮中分离,还试图让钟父和大女儿在无心之失之后免于被指控。尽管钟父认为海蒂是会伤害他们的奸细,而索菲也将海蒂当作敌人对待,但是“仁”的思想是不会允许海蒂放任苦难而不管的。文中有一条支线,讲述的是可怜又可悲的男人弗瑞特的故事。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的妻子,到最后竟然因为自己没有跟妻子有同样的信仰而被她赶出家门。最后弗瑞特选择了自杀。海蒂对于弗瑞特的死非常内疚,她始终认为自己也许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她无不悲切的对卡特说:“我们是能救他的,一定有些事情我们应该去做的,但我们却没有。人们总说一个想自杀的人是没有人能阻止的了的。但是我总忍不住去想是不是我们做的还不够呢。”海蒂的这种内疚正是“仁爱”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最好体现。
三、对儒家思想的理性反思
海蒂从小就接受作为美国传教士的母亲的西式思想熏陶,并且十五岁就去了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面对儒家思想,海蒂不可能刻板保守,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海蒂有着自己的理解。
对于“仁”,海蒂也不是一味的接受。她在美国生活了50多年,她已不再是那个每条河都会踏进去的小女孩了。她不时地提醒自己要“达观”——一切听其自然。当萨伦再一次失踪,钟家其他人都不愿意报警,海蒂告诫自己要“达观”,只有钟家人才能真正拯救自己。她虽然心急如焚,但她知道一时心软并不是真的“仁爱”,只有让钟家人正视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听起来好像与“仁者爱人”有所违背,但其实并不矛盾。西方文化中的独立精神时刻洗刷着海蒂的思维,她脑中东西方两种思维在不断交织,形成她独特的人格。
对于“孝”,海蒂在卡特和萨伦身上感到悲哀。海蒂来到美国之后寄宿在哈奇医生家。在年少懵懂之时,海蒂跟哈奇医生的儿子卡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哈奇医生发现了两人之间的暖昧。他认为卡特应该专注事业,而海蒂的存在只是一个绊脚石会影响卡特的功成名就。海蒂离开了卡特所在的实验室,而卡特并没有挽留选择了遵从父亲,放弃了海蒂。无独有偶只是角色轮换,萨伦也是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面对父亲的打骂,默默承受从不反抗,即使被打的几乎死去,面对别人的询问,警察的质疑,他都没有说出是他父亲伤害他的事实。可能这种“孝”我们在中国社会里并不少见。而海蒂并不把这当成“孝顺”,反而觉得不能理解。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但不意味着盲从。
四、结语
《世界与小镇》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展现出来。对于儒家思想,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或是照单全收;对于仁爱思想,作者将其精华继承发扬并且理性反思;对男尊女卑的批判和对于盲目孝顺的不认同。都说明了华人在异地他乡生存,一味的抛弃自己的文化或是固守自己的传统,都不是好的生存方式。只有我们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且不固步自封,我们才能构建更好的文化身份,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