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构建的启示

2017-01-04 11:01王登开
青年时代 2016年2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儒家思想本土化

王登开

摘要:社会工作其最本质目标可以概况为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盛景,而这恰恰是我国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持续发展的内在支撑动力,在当下我国大力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工作伦理的构建。本文通过介绍概述儒家传统主要思想的内容以及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社会工作中的体现进行阐述,期望社会工作更好的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状况中,从而有助于研究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关键词:社会工作;伦理价值观;儒家思想;本土化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专业的助人活动,秉承着崇高的道德伦理,其中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根基”,缺失社会工作伦理这一灵魂,则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发展壮大必将无法实现。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及其相互约束,不同的文化中伦理同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就社会工作而言,伦理只是一种专业范围内的价值观和道德约束,这些伦理包括:保密性、隐私、受助者的自我决定以及对机构的忠诚等。

一、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主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主要的思想文化可以概述为以下方面:

(一)以人为本,推崇人的地位

儒家提倡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天道的体现;人文精神历经千载传承至今,仍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核心。《孝经》引孔子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比万物贵是儒家思想论最本质的观点。

(二)“仁政”思想与“仁者爱人”道德原则

《孟子·离楼下》第二十八章中,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也曾是:“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社会中的人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同时孟子提出为政者要施仁政,才能获人心,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将人视为核心的观念。

(三)“礼”“义”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思想部分

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说法认为婚嫁一事必须得到父母的肯定认同才能达成,体现出来的是儒家思想当中的礼纪伦理纲常。“义”实际是忠信诚义,既要维护好人与人的忠信,还要兼顾义和利的关系。

(四)提倡“和”与大同社会思想;

儒家思想推崇“和”的理念,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中庸》中也说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一种追求天人、人物、人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相处关系,向往幸福和谐共处的社会。另外,《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所表达的一种社会福利主张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大同社会,提倡人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是追求社会福利思想的体现和代表性思想。

二、儒家文化思想在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体现

(一)以人为本与助人

儒家提倡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天道的体现;人文精神历经千载传承至今,仍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核心。《孝经》引孔子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比万物贵是儒家思想论最本质的观点。儒家思想更加重视关注入这一个体,体现其思想崇尚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推崇的人文关怀更是与社会工作伦理的人道主义观念相吻合。社会工作伦理追求助人这一核心本质,恰恰体现了这一专业是从人这一个体出发,是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展开,并且要求尊重个体的这些伦理价值观念与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相契合。

(二)“仁”与博爱思想

《孟子·离楼下》第二十八章中,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也曾是:“泛爱众,而亲仁”。这是说社会中的人们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将人视为核心的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追求“仁者爱人”的理念,儒家经典代表人物孔子的最重要观点和确定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仁”,其核心就是“爱人”和“泛爱众”,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这与社会工作伦理当中的博爱观念极其相类似;发源自西方社会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认为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要求自己获取权利的权力,都有发展自我的潜能。

(三)“大同社会”与社会福利思想

儒家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大同”社会,这是一个人人平等,财富平均分配,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同社会中的具体目标正是现在社会工作所致力的,同时体现出的精神与社会工作的助人以达到发展的本质相符合。

孟子在孔子的仁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治国理念,认为百姓的利益高于君主的个人利益,即“民贵君轻”思想。他认为,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实施以仁义来治理国家,这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道路。从这里面强调的重视百姓利益,与社会福利观念也有相通之处。

(四)人性本善与自我实现

儒家思想中普遍都崇尚追求个人的“理想人格”,其中孔子更是将其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为“圣人”,而在社会上的理想体现为和谐共处。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的,即人性本善。这些思想理念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观强调对人的尊重和支持,承认每一个个体的潜能,并且认为应该给予他们支持,挖掘其能力,从而改变自身并得于发展,这就是社会工作实务中所强调的“自我实现”以及“助人自助”;从这方面来说,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人性本善”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三、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影响

(一)将儒家“仁爱”、人文关怀理念与社会工作伦理博爱思想的融合

西方传统思想中强调科学的理性,虽然在社会工作的伦理建构上产生了较多专业、系统的知识内容,这就导致了他们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把精力过于集中在了技术和一套固定的规范上面,从而忽略了在助人过程中的感情部分,这往往是达不到社会工作追求的“自我实现”目标。恰恰相反,我国儒家思想推崇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提倡人文关怀。因此,我们在进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将儒家思想这部分的观念融入西方那一套规范的技术当中。

(二)将儒学中的“礼”融入社会工作伦理中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中,过于强调助人过程中的专业性,往往是求得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某些问题,例如不看重实务过程中的情感关系。而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血缘、家庭的情感等对人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社会上互不相干的人与人之间交流较缺乏情感的支持。因此,在架构社会工作伦理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礼”制关系,必须立足与人伦亲情。

(三)将儒学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融入社会工作伦理当中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都推崇个人的高尚理想人格的树立,强调道德品质;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助人,更是带有一种高尚的扶弱济贫的价道德实践。因此在我国的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过程中,不能忽视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弘扬的“君子”品格,因为当建立起具有“君子”般品质的社会工作伦理时,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将会大大的提高其实务行动的成功性,并推动社会工作的参与性,对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综合以上的简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相当丰富的与社会工作伦理相吻合的内容,因此,在现今我国推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中,应该必须重视儒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伦理的影响和积极作用,这对实现社会工作或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儒家思想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儒家思想与书法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