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 要:名物研究是傅統訓詁學研究的一項主要內容。名物詞是指具體而特定之物的詞,名物詞的理據是該詞得名之依據。植物命名研究是傳統語言學中名物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名物命名的相對可論證性認識的基礎上對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的植物詞彙作了名詞結構分析以及分類、從認知角度考證其命名、以及通過方言語音角度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文章選擇一般草木名物作研究,其原因在於名詞辭彙在漢語中佔有很大比重。
关键词:名物 草木 結構 認知 音韻
一、《陸疏》草木名物命名理據
名物詞的命名理據,首先應該弄清楚何為名詞,才能去深究其命名理據。當今語法界對於名詞的定義各持觀點,如陳望道在《文法簡論》中最早明確提出以功能來劃分詞類,這種觀點達成了一種共識:漢語的詞類劃分要依據詞的語法功能,這是由語言系統的本性以及人們研究語法目的和對語法結構系統性特點决定的。郭銳在《現代漢語詞類研究》中提出詞類本質論:“詞類從本質上是詞的語法意義的類型,我們把這種語法意義叫作表述功能,即詞在組合中的意義類型,如陳述、指稱、修飾等大的類型,以及實體、位置、計量單位、數量、指示等小的類型。”“但論及《詩經》中的名物詞,早期語法著作依據意義概念來定義名詞比較切合。”馬建忠說:“凡字以名一切事物,曰名字。”名詞是事物的名稱,用來表示觀念中的實體。”王力說:“凡實物的名稱,或哲學科學上的名稱叫作名詞。”[1]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名詞的定義是究其自身的本質屬性或者說是辭彙意義來劃分的,即名詞就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因此下面對於《陸疏》中名物辭彙命名理據分別從外形特徵、生理屬性進行考證。
1.依據外形特徵得名
“茹藘在阪”中,茹藘的其他名稱都是依據其顏色定名,“茹藘,茅蒐,蒨草也,一名地血,徐州人謂之牛蔓”。《爾雅注》云:“茅蒐,今之蒨,從艸,可染絳。”[2]“絳”,《說文》云:“大赤[3]也。”因此,可以從看出茅蒐、蒨草、地血都表示紅色。
“隰有遊龍”:“遊龍,一名馬蓼。生水澤中,髙丈餘。”我們現在常用“人高馬大”形容一個人的外形高大,說明“馬”字有“高大”之意。《周禮-夏官·庾人》言 :“馬八尺以上為龍。” 《呂氏春秋》記: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 。”可見“馬”與“龍”相似,亦有表示“大型”之含義。
諸如這樣的詞語還有 “於以采蘩”中的“蘩”,皤蒿,因其顏色,今又稱白蒿。“采采卷耳”,卷耳似如婦人耳中璫,今或謂之耳璫草。“采言其莫”,莫,赤節因而稱之為“乾絳”。絳之為大紅色。
2.生理屬性
“采采芣苢”:“芣苢,一名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因其喜在牛踏過的印記裏面生長,因此被稱作“車前”,“當道”,有比喻的意義。
“蒹葭蒼蒼”蒹,水草也。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強。“蒹”與“堅”,說明了是同一個詞源。
“其檉其椐”:“檉,河栁,生水旁”。因為其身水旁,稱之為“河柳”。
二、草木名物方言語音考據
漢語詞源的研究往往和語音結合的非常緊密。例如周、秦、兩漢“小學”中的名物、聲訓、語轉等問題,宋代以來的右文說、清代因聲求義等問題都與詞源相關。殷寄明在《語源學》中對語源學定義說:“它以文字形體和文字聲韻為線索,以語詞的音義關聯為切口,分析文字表詞的理據,追溯語詞的意義由來。”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但在漢字的所謂造字方式中,形聲字是最活躍、最能產的方式,因而在所有漢字中,形聲字所占比重最大。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形聲字達7697個[4],占82%。形聲字的基本特點是半義半聲,一個字的兩部分,一部分表示意義,一部分表示讀音。聲符相同的字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5]。例如“其”屬“之”部,從“其”得聲的“棋、琪、旗、期、欺、基……”等字也屬“之”部。本部分主要以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教材上的列表的上古三十韻部為序,具體字的部依據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論證《陸疏》草木名物辭彙的音義關係。
音變法造詞的一種情況是訓話學上常稱為的“合音”或“析音”。也有的稱之為“急
聲、慢聲”(鄭樵《通志·六書略·諧聲變體論》)、“反切之語”(顧炎武《音論·下卷》)、
“單言、重言”、“急言(或疾言)、徐言(或緩言)”、“合聲”(王念孫《廣雅疏證》)[6]等。
《說文·帥部》:“芄蘭,芄蘭,莞也。從艸丸聲。《陸疏》曰:‘芄蘭之枝。”段玉裁注:“《釋草》:‘萑,芄蘭。此芄當為萑。”按,“萑”上古為見紐元部[7],“芄”聲母為匣紐,“蘭”韻母為元部,“芄”與“蘭”合音為“萑”。正如時建國(2002/2)所言:“則莞(萑)是今名,芄蘭是古名”。這種稱為“合音”或“析音”的音變造詞法。即利用二聲合為一字或一字析為二聲進行單音詞與複音詞間的音節轉變來創造新詞的方法。當然由於地域的差異,方言在流傳中,人們由於刻意去模擬原本讀音,從而變產生了音近義同而字異的新詞彙。我們姑且可以認為這類詞的語音是諧音。例如《陸疏》中云:“故劉歆曰蓷,臭穢即茺蔚也”。《說文解字》曰:“蓷,萑也。從艸,推聲。”“臭”古昌紐幽部,“蔚”古影紐月部;“茺”古昌紐冬部,“蔚”古影紐物部。幽冬對轉,月物旁轉,顯然“臭穢”與“茺蔚”諧音。又如“莪,蒿也”。“莪”古疑紐歌部,“蒿”,古曉紐宵部,莪蒿之轉語耳。“苕,苕饒也,幽州人謂之翹饒”。
参考文献:
[1]王小春著。現代漢語名詞語義研究[D]西安:西北師範大學,2007年5月,4-9頁
[2](晉)郭璞注。(宋)邢焉疏.王世偉整理《爾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3](漢)許慎注。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650頁。
[4]龍異騰。基礎音韻學[M]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12月,192頁
[5]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197頁
[6]譚宏姣。古代漢語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04年4月,101-105頁
[7]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作者简介:王凤(1988-),女,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