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新 乔献萍
摘 要:《论诗绝句六十首》是姚莹论诗诗的代表作。姚莹生活在清末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的时代,其诗学思想受时代影响很深。他强调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歌赞爱国忧民的精神,实现了大雅之声的再次宏扬和诗歌社会功能的再次强化,推崇雄壮有力的诗风。姚莹论诗还重视诗歌情感的真实,整体风格的自然,反对一味模拟复古和刻意雕琢的形式主义。
关键词:姚莹 《论诗绝句六十首》 兴观群怨 雄壮 自然
姚莹(1785—1852),字石甫,一字明叔,晚号展如;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台湾知县。道光十年(1830)升台湾兵备道。晚年任广西按察使。卒于咸丰二年(1852)。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具有杰出的将才,善于执政,为官清廉,任台湾道时值鸦片战争爆发,屡屡击败英国侵略军。他还具有突出的史学和文学成就。在诗学方面,姚莹的观点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桐城派。他是桐城派主将姚鼐的侄孙,是桐城派的积极拥护者。他深以自己为桐城后人为幸,他说:“人生有托,使在荒筒绝域或僻陋之乡,则蠢然没世已耳。翁生桐城文物之邦,其一幸也。”[1]其诗特别是受姚鼐的影响,徐世昌说:“石甫濡染家学,才思飘发。其从祖惜抱先生尝评其诗,谓其求进于声、色、臭、味之外,然不可速成矣。其自至此关未透,则只在寻常境界耳。所以期许之者甚厚。惜抱平口论诗,排律宗少陵,七律拟山谷。观石甫所作,于此旨殊多悟入。”[2]二是深受清末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他与龚自珍、魏源等有较深的交往。鸦片战争带来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再一次得到高度重视。
《论诗绝句六十首》[3]是姚莹论诗诗的代表作,内容非常丰富, 不但评述了自诗骚、汉魏乐府到唐、宋、元、明、清的历代诗歌, 并且对各个朝代主要诗人的创作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提出很多有益的观点。
一、注重风、骚传统,强调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
这一论诗标准是姚莹最为看重的,他正是用这一标准来对一些作家、作品作出评价的。他在《谣变序》中写道:“余幼读诗,则喜言兴、观、群、怨。”[4]在这篇六百五十字的序言中,四次提到了“兴、观、群、怨”。他对孔子的这个论说,颇为欣赏,认为诗的好坏,主要在于思想内容是否符合兴、观、群、怨之旨。诗歌应该能感发人们的情志,观察风俗的盛衰,并能用正确思想教育大家,能讽刺不良的政治。正如他在《孔蘅蒲诗序》中所说的,古诗所以可贵,在于“动乎性情,发乎声音,畅乎言辞,中乎节奏。其始也,必有所感,感于情者深厚,然后托于辞者婉挚,使人读之不觉其何以油然兴、观、群、怨”。[5]他认为,“三百篇而下,无悖于兴、观、群、怨之旨”,并指责“世之为诗者,不求其本”。[6]例如其《论诗绝句六十首》第二首:
辛苦十年摹汉魏,不知何故远风骚。
而今悟得兴观旨,枉向凡禽乞凤毛。
姚莹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诗的好坏在神不在貌,在于思想内容是否符合“兴观群怨”的宗旨,而不在于词采是否华美。如仅从形式上学习,或学习其形式主义倾向,就会失去兴、观、群、怨之旨,也即“远风骚”了。“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重要论述,也是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姚莹从孔子的诗论中,选用了“兴、观、群、怨”,而不理睬他的“温柔敦厚”,这一为后儒所极力推崇的诗教,这说明他是受到提倡改革、开创风气的思想影响的。随着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龚自珍、魏源、王韬等一批经世派作家异军突起,他们积极关注现实,忧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以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和高度的爱国激情,在文学创作上唱出了新声。姚莹重视孔子诗教的“兴、观、群、怨”而忽视讲求中和之美的“温柔敦厚”,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诗风革新对其诗学观点产生的影响。
二、对雄奇豪壮风格的偏爱
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姚莹不但强调继承风、骚的传统,注重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赞颂诗人的爱国忧民的精神,而且对雄奇豪壮的诗歌风格有所偏爱。当时内忧外患、战乱频繁,雄壮有力的诗歌不仅易于抒发诗人满腔的慷慨忧愤和爱国情怀,而且往往可以成为鼓舞人们战斗的号角。加之姚莹作为杰出的爱国将领,经常指挥战斗,克敌制胜,杀敌卫国之余吟诗作赋,自然对雄奇豪壮的诗风更为倾心。这在《论诗绝句六十首》中的表现是很明显的。例如其第五十九首:
少陵才力韩苏富,走马驱山笔更遒。
举世徒工搬运法,何曾一字着风流。
对杜甫、韩愈和苏轼的才力宏富,姚莹给予的评价甚高,认为他们笔力遒劲,简直能“走马驱山”。对杜甫劲健挺拔的笔力,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曾指出:“少陵才力标举,纵横挥霍。”[7]叶燮对韩愈、苏轼则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以来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出,此韩愈后之一大变也,而盛极矣”。并将韩苏与李杜并提:“杜甫之诗,独冠古今。此外上下千余年,作者代有,惟韩愈、苏轼,其才力能与杜甫相抗衡,鼎力为三。”[8]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满怀爱国忧民之心和报国热情的姚莹,更是对三人才学丰富,气力豪壮大为称赏。认为他们的诗作雄浑劲健、风流韵致。姚莹将杜、韩、苏三人并称,既是对沈德潜、叶燮等前辈观点的认同和继承,也表现出他的独具慧眼和卓识。正是因为杜韩苏学力丰,才力大,才能以“走马驱山”的遒劲笔力写雄奇豪壮之伟辞,这符合姚莹的审美偏好,因此对之特别赏爱。
三、崇尚自然诗风,反对刻意雕琢的形式主义
如前所述,由于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姚莹十分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力图追求诗歌反映现实、批评现实和教化风俗等作用,以实现“兴、观、群、怨”之旨。这就要求诗歌要饱含真情实感,质朴平淡,自然流畅。因此姚莹在对雄奇豪壮的诗风有所偏爱外,对诗歌风格的自然也颇为推崇,反对全失真意的模拟复古和刻意雕琢的形式主义。陈方海所作《后湘诗集序》说:“昔人论诗曰:‘不苟作。姚子论诗曰:‘不强作。”[9]不管是“不苟作”还是“不强作”,首先强调的就是感情的真实、自然。在《后湘集自叙》中,姚莹用“风之过箫”来说明情感要自然、真实而发的观点:
世有先吹箫而不知感者,非宫商之不调,徵羽之不和也。无亦所感而吹者,其情未至,有强作者乎?若风之过箫也,必无是矣。夫诗者,亦人之箫也,是其作也,不可以无风。苟无风,虽天地不能发其声代,而何强作之有哉?强而作者,虽引宫商,刻徵羽,吾弗之善也。知斯说者,可与言诗矣![10]
姚莹把人的感情比喻为风,而诗歌比喻为人之箫,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就像是有箫而无风一样,不会吹奏出动人的曲调。正是出于这一论诗标准,姚莹对追求形式、感情虚伪的西昆体加以指斥。如第二十五首:
西昆体制尚钱刘,秾丽妆成一曲休。
不分他年变枯率,翻教杜曲误名流。
杨亿、钱惟演、刘筠等诗人,他们“雕章丽句”,“更迭唱和”,诗作内容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多数作品追求形式,感情虚伪。这种玩弄辞章和典故的形式主义诗风,当时虽有人争效,但在艺术上是没有生命力的。由于他们翻用典故,使诗篇枯涩无味,甚至混淆视听,误解名流。姚莹对西昆派提出了批评,这是正确的。
也是出于这一论诗标准,姚莹对江西诗派的搜索枯肠,雕章琢句,剽窃模拟,表示深深不满。如第三十一首:
更有张晁诗尽好,还如郊籍盛寒门。
当时颇笑陈无己,辛苦吟成毳被温。
钱钟书先生对黄陈诗有极生动的比喻:“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的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11]他们把古语东拆西补,连缀成诗的作法,曾见笑于时人。如此作诗,虽辛苦吟成,但犹如粗糙之被容易涣散离析,其诗篇必然僻涩难解。姚莹出于自然流畅、质朴深情的论诗观点,对黄陈等江西诗人作出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姚莹生活的年代,跨越了鸦片战争。当时社会矛盾突出,民族斗争激烈,国家正处于危亡关头。一批积极关注现实、忧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经世派作家异军突起,在诗歌创作上唱出了新声,来表现符合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和高度的爱国激情。姚莹的诗学思想深受这种时代背景和新思想的影响,对孔子诗教中“兴、观、群、怨”的诗旨推崇备至,强调诗歌反映现实、批评现实和教化风俗等作用,实现了大雅之声的再次宏扬和诗歌社会功能的再次强化。战乱频繁的环境,加之姚莹御敌中坚的身份,使他对雄壮的诗风十分称赏。为了使诗歌的社会功用得以实现,饱含真情、自然无雕琢的诗风受到姚莹的格外褒扬。这些特点都是其诗歌时代特征的体现。这组论诗诗,还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人士大夫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的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注释:
[1](清)姚莹《十幸斋记》,《东溟文后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第576页。
[2]徐世昌辑《清诗汇》卷一百二十,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4页。
[3](清)姚莹《后湘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1513册),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第35页。
[4](清)姚莹《后湘诗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1513册),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第1页。
[5](清)姚莹《东溟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第388页。
[6](清)姚莹《复吴子方书》,《东溟文集·外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第453页。
[7](清)沈德潜、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8](清)叶燮、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51页。
[9](清)姚莹《后湘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35页。
[10]同上,第635页。
[11]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参考文献:
[1](清)姚莹《东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512),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
[2](清)姚莹《东溟文后集》,《续修四库全书》(1512),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
[3](清)姚莹《东溟文集·外集》,《续修四库全书》(1512),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
[4](清)姚莹《后湘诗集》,《续修四库全书》(1513),上海古籍出版1997年版。
[5](清)姚莹《康輶纪行》,黄山书社1990年版。
[6](清)姚鼐、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7]徐世昌辑《清诗汇》卷一百二十,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8](清)叶燮、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9](清)沈德潜、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郭绍虞《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