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群
(湖北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设计就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从建筑领域逐渐“独立”出来的。时至今日,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图形成为人际传播的媒介,设计更进一步地融入到社会生活,改变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代中人与机器的冷关系,使人与机器的关系更为“热烈和亲密”,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信息时代炙手可热的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广义上是从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是对特定主题或概念的图形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倾向,如,商业广告设计是为了广告主的经济利益对特定商品进行的传达设计,其采用夸张、比喻等不同的视觉修辞,目的是赞美广告商品。
信息时代,在视觉传达领域最明显的设计现象就是信息设计的兴起,信息设计以图表为主要造型元素,其注重的是数据或事件,以简约的图形符号高清晰地表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使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易于阅读。“信息设计主要着眼于发现什么是最有效的图形和文字交流方式。它关注用户需要,而不是呈现在设计任务中的表现的可能性。”[1]不表现、不赞美、不否定,保持中立的视觉维度,只阐释信息内容,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的新设计原则。“只阐释,不表现”是指设计对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不采用倾向性的视觉修辞。
如图1所示,“基克地图”[2]设计就是通过色彩、图形和字体语言把线路、站台、时间等信息清晰地传递出去,不采用夸张或比喻等修辞手法,否则将会对地铁的行驶信息产生偏颇,由此可以看出视觉传达设计中新客观主义在发展。
图1 基克地图
“只设计,不考究”是指信息设计对提供的数据信息只进行设计,不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考究。
清晰性与真实性是信息的两个层面,清晰性是目的,真实性是来源,传播是过程。信息设计更注重的是清晰性,因而,“只设计,不考究”是信息设计追求的另一个原则,其最终导致清晰性与真实性分离,从信息设计中独立出来。从传播任务来考虑,设计师并不是信息源,只是对信息进行编码,与信息的真实性脱离。如地图设计,设计师只对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视觉语言上的设计,不会考虑其真实性。
“热媒介”一词首次由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提出,是指在传播流程中,信息数据流充实清晰,无须接受者参与或完善的物体,如收音机、网络等物体。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一直受到媒介发展的影响,早期平面静态媒介中的信息只对个别地域的个别接受者产生影响,且信息含量少,需要受众补充来完成,传播效果极为有限,属于冷媒介的范畴。
信息时代以来,电子媒介和网络高速发展,社会进入“读图”时代,图形影像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易识别、通用化的造型塑造和“高清晰”的意义表现,使图形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明显加强,以其为主要构成元素的视觉传达设计因此成为“热媒介”,受众无需自我补充就能够接受其传播的信息内容,而“不要让我过多地思考”[3]。
高清晰、瞬时化和无界化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关键特征之一。高清晰是指视觉传达设计借助其设计语言对信息内容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表现,即“热媒介”的评判标准之一。瞬时化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传播信息的速度较为快捷,瞬间传遍地球村。网络无远近,对时空进行压缩,以点带面,由个体传动群体,使大众参与其中,如图2所示。
图2 信息传播网络[2]
无界化是指视觉传达设计借助电子媒介渗入到不同的媒介中,即“只有媒介,没有媒界”。如,微信是由微博向手机媒介渗透发展而成的,其表现形式丰富,或动态交互,或三维立体,同时图形影像采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为获得图形的可用性,以高清晰图形或外轮廓形表现信息意义,略去其他无关的图形,其趋向于无界化,使不同地域的受众都能更好地阅读信息所指代的意义。
强交互是指视觉传达设计在传播流程中借助电子媒介与受众之间发生反复的互动关系,其超越了传统静态媒介或简易动态媒介,具体体现在虚拟设计上表现形式为互动广告、虚拟产品展示等。传统广告在传播信息时是作为发布方,受众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而不能选择广告内容或少有反馈;而信息时代广告的形式向智能化和虚拟现实化方向发展,智能化给予受众更多地选择和反馈,虚拟现实技术塑造真实的可视环境,带给受众全新真实的感受,可随时对信息内容作出相应地表现,如图3所示。
图3 美国明视高速公路信息设计[2]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主要体现在人与机器的关系上。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缺少人文关怀,是“人与企业冷机器的对抗”[4],因此,现代主义又称为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其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形式表现功能,强调人与机器关系的改善。
信息时代的设计大大改变了现代主义设计中人与机器分离的现象,使人与机器的关系更为融合、统一。“平面设计在过去是创造人工制品的,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创造大众共同参与的活动的背景。”[5]这是设计史上重要的变革,也是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视觉传达设计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突出了构建“人机合一”的社会需求,人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终点,信息时代的传播模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信息源和接受点多元化,不再是媒介对受众的直接的或固定的传播,而是人与机器的互动传播,对人的信息需求有着多样性的反馈,这是其一,如图4所示。
图4 移动媒体 Google earth地图信息设计[2]
其二是视觉传达媒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平铺直叙向交互化方向发展,由以前的静态媒介向动态虚拟媒介发展。媒介里有世界,媒介里有“自我”,从而促进了人与机器的互动融合。如,报纸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主要媒介之一,静态单向地传播信息,只能带来暂时的刺激性;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作线状或网状传播,没有终点,生命力更强。
信息时代视觉传达媒介的新影响之一是虚拟“真实”化,虚拟不再是信息媒介的环境展示,不再是停留在电子媒介的终端展示,而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即最终真实化。
虚拟数字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晚期出现的一种媒介方式,是利用电脑媒介塑造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存在“一对一”的构建方式,提供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上的等同感官,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如果说后现代晚期虚拟设计刚开始出现的话,那么信息时代则是虚拟设计真实化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的普及进一步地提高,加上图形和交互媒介的成熟,虚拟现实不再停留在虚拟阶段,而更多地走向现实社会,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标准媒介,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信息设计,信息设计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图形和表格来传递信息的内容,其设计原则是“只阐释,不表现”和“只设计,不考究”,追求数据的精准化图形表现,让受众更清晰地阅读信息内容。
但在信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相似”面孔的信息设计作品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另一极端情况的出现,即过分注重数据的图表化,使信息设计缺少趣味性,缺少情感因素,信息设计的类型是柱形图、堆积图、K线图、饼图等类型,对图形表现的多样性和创意性有一定地局限;且表现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事件的发展历史、经济和金融等题材上,范畴较窄,艺术化表现的可能性较小,尤其信息时代将进一步发展时,信息设计作品日趋同一化,缺少创造性,缺少对人文情感的关怀。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信息设计是传达信息内容给受众,与现代主义强调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也具有现代主义的另一个特征,即人文情感的缺失。
如上所述,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具备了诸多新特点,如,高清晰、瞬时化、无界化和强交互等,且随着手机、微博等新兴数字媒介的出现,这是否意味着新视觉传达设计的诞生?
从设计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媒介的改变都会引起设计的重大变革。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石头和金属等物质上作图刻画来传递信息,视觉传达设计的雏形出现,如,岩画;到封建社会,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传播面扩大,文字和绘画构建视觉传达的设计语言,使其有了质的飞跃;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使视觉传达设计成为大众传播的媒介,设计从建筑中独立出来,其表现风格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更进一步地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但无论媒介怎么发展,都没有改变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的本质性特征,即以功能为主。在信息时代同样如此,虽然媒介之间无界限,地球村中信息可以畅通无阻,但简化和图表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向受众传达信息的功能。
信息设计的方法之一就是图形简化设计,即“过度简单化”[1],以二维剪影或三维写真的图形或图表塑造其通用型、无界化特征,使不同地域的受众可阅读信息。新的设计形式虽不同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但构成元素无外乎点、线、面、体,或者黑、白、灰,只是换了一件“漂亮的新衣裳”而已。
视觉传达设计的外在设计形式发生新变化,特征在扩展,却没有新的功能产生,甚至有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功能表现的可能性。因此,信息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并没有改变传播的本质。
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出诸多新特点,虽然形式的变化不能改变其传播本质,但其瞬时化、无界化、强互动的传播特征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现代主义设计的“形式追随功能”到后现代主义的“形式表现功能”,最后发展为信息时代的“形式载动功能”,其借媒介将功能寓于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善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使其成为炙手可热的传播媒介。
[1](美)维克多·马格林.设计问题:历史、理论、批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5.
[2](美)欧格雷迪.信息设计[M].郭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美)克鲁格.Don't Make Me Think[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4]许平,周博.设计真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170.
[5](美)Holly Willis.范式转型:拥抱变迁[EB/OL].(2011-02-10)[2012-05-03].http://www.aigachina.org/content.cfm/shifting-paradigms-embracing-fl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