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设计研究

2013-06-14 01:04李君君陈建龙
文教资料 2013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师生

李君君 陈建龙

(湖北医药学院 公管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一、相关概念解读

1.单向式教学。单向式教学是指教师只顾教、不管学生怎么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方式。单向式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一味地认为,教师的知识先验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只能依赖于外在知识结构的有系统地整体移植。教学方式可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2.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教与学相互交流、沟通、互动、联系、影响。交互性教学具有民主性、多样性、激励性、开放性、反馈性、生成性及技术性等特征。

3.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即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现实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教学活动已被各种信息所包围,而且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快捷性和平等性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平行关系。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就是借助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为交互式教学提供技术支撑、教学资源和创新理念。

4.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就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对交互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变革,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优化交互式教学实践模式。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它有着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二、设计理念构建

1.师生平等。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气氛,师生之间无法在信息与情感上进行沟通,无法在交流中形成协调的共同探讨机制,更无法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思索、探求和创新。构建“交互式”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指导,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发展需求的人平等地对待他们,宽容他们的错误,用爱心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与行力,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平等交流的和谐人际关系。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和艺术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1)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幼稚可笑的,并让他们勇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及时肯定其合理部分。(2)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其主体意识。(3)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曲折诱导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长期地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良好的状态下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探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亲其师、信其道、听其教的基础上形成畅通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为“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

2.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知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探索创新。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文体、图形、声音、动画和有关技术模拟特定教学中的人物、情节及场景等环境,使学生在更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操练,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此外,利用flash动画中的超级链接,进行交互式学习,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进度。如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视觉型学习群体的信息偏爱,通过交互性的课堂活动激发外向型学习群体的学习兴趣,利用机辅手段发挥触觉型或操作型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优势。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目的,使学生变苦、厌学为乐学、喜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使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迅速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从而给予及时的辅导。

4.学生本位。“生本位”教学,是在与“师本位”、“知识本位”教学的对比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指以学生的存在、生存和发展为本的教学,突出教学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为核心。生本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尊重”是其“生来的权利”,要求把学生当成“人”,正在发展中的“人”,要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的“人”。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自身的认知水平与能力,通过平等对话和讨论,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本位教学法的具体模式是:教师提出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自学→整理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介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概括与总结①。其与交互式教学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三、设计要素分析

1.学生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分析,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知识理解程度,还要对学生的交往性格、偏好、方式及可能的信息交流手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结合课程的特殊要求,综合分析评价交互模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形成有针对性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并实施有效的交互行为监控。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制定。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设置更加偏向个性化设计,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基础(最近发展区),分别设定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性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引导、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3.教学资源应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元。根据交互式的关系,教学资源可划分为可交互的资源和不可交互的资源。可交互的教学资源往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参与到教学资源创设的一种情境之中,可模拟现实处境,进行自主探索、尝试,行为信息会自动化反馈至本人,本人对反馈信息再行评价判断,做出应对行为,继而完成学习任务。不可交互的教学资源往往是静态的物态的教学资源,它常常被交互式教学设计者用来作为教学资源的基础或补充,支撑交互教学的资源设计。

图1 信息化环境下交互式教学

4.教学模式实施。交互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一机”对话。交互是计算机赖以工作的基础,没有交互,计算机便无法完成哪怕是最基本的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交互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信息交流,因而在各种形态的教学活动中都存在交互,交互式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要保持不断的交往互动,通过有效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如图2所示。交互其实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交互式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对话在这种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这种对话应具有以下特征(Palincsar,1986):(1)教师应帮助学生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2)灵活地利用学生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3)对话应有主题,有方向;(4)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白教学目标;(5)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所做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在交互式教学的开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而随着教学的进行,教师便逐渐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开始还很困难)。随着学生的水平的提高,教师逐渐提高要求,直到他们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这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移。

图2 交互式教学行为模式

5.教学评价。与交互式教学目标制定的灵活多元性相对应,交互式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手段也相应灵活多元。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据此奖惩教师或学生,而是作为交互式教学整体框架内的重要一环,给参与交互教学的师生以正确的信息反馈和引导,作为下一阶段交互产生的基础前提,如图3所示。针对学生和某一教学单元的评价往往是一种个性化评价,注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和教学情境的相对独立,针对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图3 交互式教学内在联系一体化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其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计划或精心安排。信息化环境的存在让教学设计变得复杂烦琐,信息化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更是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挑战。因为教学设计的目的不再是借助技术如何方便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根本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促进交互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系统。

注释:

①许映建.关于生本位教学的方法论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7-158.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6-187.

[3]顾泠沅.教学实验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23.

[4]王祥.学案导学: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5(12):5-7.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师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麻辣师生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