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2013-06-12 03:54王罡蔡玮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痛风性血尿酸痛风

王罡,蔡玮



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王罡1,蔡玮2

(1.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 610041;2.成都军区机关医院,成都 610000)

观察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清热利湿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吲哚美辛片和别嘌呤醇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血尿酸变化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及血尿酸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及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疗效与药物治疗相当。

针刺疗法;关节炎,痛风性;血尿酸;吲哚美辛;别嘌呤醇

痛风是由于人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而致组织损伤的全身性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的首发症状,本病起病急骤,多发于第1跖趾关节,常累及足跟、指、趾、踝、膝、腕、肘等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近年来,痛风发病率逐年增高,而西药治疗本病毒副反应较大。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讨用更加绿色的方法治疗痛风[1]。笔者近几年来采用清热利湿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并与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成都军区机关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本病的诊断标准。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③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1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痛风石;④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必要时做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石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且症候分类符合“湿热蕴结”型,即下肢小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烁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②纳入研究前半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降低血尿酸的药物;③患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研究人员的观察和评价具有良好的依从性,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痛风者,或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或伴有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原因引起关节症状者;②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时间延长等血液病患者;③单纯高尿酸血症,无临床症状患者;④乙酰水杨酸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过敏者;⑤妊娠及哺乳期;⑥消化性溃疡活动期。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阴陵泉、足三里、大都、太白、内庭、陷谷、血海、丰隆。患者取仰卧位或端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丰隆,得气后行捻转泻法;阴陵泉、足三里、血海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治疗7 d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25 mg,每日3次;口服别嘌呤醇100 mg,每日3次。饭后口服,治疗7 d后统计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尽量使关节制动,大量饮水,戒烟酒,忌食肥甘厚味,避免高嘌呤及刺激性食物摄入。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疼痛积分评定

采用Budzyuski推荐的6点行为评分法,将疼痛分为6级,0分为无疼痛;1分为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2分为有疼痛,无法忽视,但不干扰日常生活;3分为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4分为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5分为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

3.1.2 理化指标检测

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空腹抽血,测定血尿酸,观察理化指标的变化。

3.2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好转:关节疼痛、肿胀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未愈:关节疼痛、肿胀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先做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性检验的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共计58例完成研究,对照组治疗期间脱失2例。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治疗前血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比较 (±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

3.5 不良反应

两组共5例出现不良反应,均出自对照组,其中消化道反应3例(腹胀1例,恶心反酸症状2例),神经系统反应2例(头痛)。其中,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自动退出试验。治疗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4 讨论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结晶沉着于关节和结缔组织而引起组织损坏和炎性反应。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根治疗法,主要采用口服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药物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因其存在严重的毒副反应,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3]。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无度,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闭阻于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久之,化热灼伤肌骨筋脉,而发为关节红肿热痛。《金匮翼》:“脏腑经络,素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顽痹翕然而闷也。”又因本病的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处,此为足太阴脾经循行所过,故本方案选择脾、胃两经的穴位为主。《难经·六十八难》:“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故本方案选择脾经之荥穴大都、胃经之荥穴内庭以清利脾胃之热毒,选择脾经之输穴太白、胃经之输穴陷谷以治疗关节疼痛。《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色者取之荥……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痛风多因饮食不节引起,故选取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此两穴相配有健脾、化湿、通络的作用[4]。另外,选取血海以活血化瘀、宣壅通络;取丰隆以化痰除湿、利尿通淋,促进湿浊邪气从小便排除。以上诸穴共用,共奏清热利湿、宣壅通络之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可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并可以通过神经传导,抑制痛觉中枢,提高机体的痛阈,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5]。同时,研究还表明针刺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可改善血液在肾脏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恢复肾脏自身排泄尿酸的能力[6]。

本研究结果表明,清热利湿针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不仅具有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似的消肿止痛效果,还具有良好的降低血尿酸水平作用。同时,针刺疗法具有简单、环保、无毒副反应等优点。

[1] Zhang QC, Huang Q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acute gouty arthritis with acupuncture:a report of 60 case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4, 2(3): 32-3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1.

[3] 寿涛,李芹.吲哚美辛使用情况调查及严重副作用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2):109-110.

[4] 张淑英.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 (8):9.

[5] 刘志良,潘清洁.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25-526.

[6] 谢菊英,王灵,李启秀,等.电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898-900.

Observations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Acute Gouty Arthritis

1,2.

1.,610041,; 2.,610000,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acute gouty arthritis.Sixty patients with acute gouty arthrit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30 cases each.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heat and damp-removing acupuncture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indomethacin tablets and allopurinol tablets orally. In the two groups, the pain was scored and blood uric acid was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9.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pain score and blood uric acid in the two groups (<0.01).Acupunctur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acute gouty arthritis. Its therapeutic effect is equal to that of medication.

Acupuncture Therapy; Arthritis, gouty; Blood uric acid; Indomethacin; Allopurinol

1005-0957(2013)07-0583-03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7.583

2012-12-16

王罡(1984 - ),男,住院医师

猜你喜欢
痛风性血尿酸痛风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痛风的治疗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痛风了,怎么办?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