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静涵
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
雷静涵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成都 611130)
观察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将16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1组53例和对照2组57例。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杵针治疗,对照2组采用单纯耳穴贴压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和临床疗效。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1组为84.9%,对照2组为87.7%,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是一种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失眠症;杵针;耳穴贴压
失眠症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其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本病临床表现为入睡时间超过30 min;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多恶梦;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 h;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其发生率为10%~20%[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6例,并与单纯杵针治疗53例和单纯耳穴贴压治疗57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66例失眠症患者均为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中医(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1组53例和对照2组57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制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I)-2-R》中有关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失眠的典型症状,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晨醒过早,醒后不能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星期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①符合上述失眠症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75岁;③病程在1个月至2年;④门诊或住院患者。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酗酒或吸食毒品等造成失眠症状者;④有影响睡眠的其他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痛性关节病、严重精神性疾病、肿瘤等其他躯体疾病);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或合并其他各系统严重疾病者;⑥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2.1.1 杵针治疗
取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及河车路印脑段(印堂至脑户段)、河车路脑椎段(脑户至大椎段)、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2]。选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保健中心生产的杵针器具。杵针所用的工具分别为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和奎星笔。①医者持金刚杵或奎星笔于百会八阵、风府八阵行点叩手法。力量由轻渐重,由外向内,共10 min,以患者舒适愉悦及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有温热感为度;②医者持金刚杵或奎星笔于百会八阵、风府八阵行运转或开阖手法7 min,以患者舒适愉悦及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有温热感为度;③医者持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于河车印脑段、脑椎段行升降手法5 min,力量稍轻,以患者舒适愉悦及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有温热感为度;④医者持七曜混元杵或金刚杵杵柄于河车路(大椎至命门段)行升降手法8 min,力量稍重,以患者有酸胀感但可耐受及局部有温热感为度。
2.1.2 耳穴贴压
取心、脾、肾、神门、交感、皮质下。先将耳廓常规消毒,每次取3~5穴,用王不留行籽黏附在0.5 cm×0.5 cm的胶布中央,贴敷在穴位上,每次贴一侧耳,每2~3 d交替。每日揉按贴敷穴位3~5次,每次不少于1 min,以局部产生酸、麻、胀、痛感及灼热感为佳。
采用单纯杵针治疗,取穴、操作同治疗组。
采用单纯耳穴贴压治疗,取穴、操作同治疗组。
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3.1.1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依据《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PSQI量表问卷,分别于治疗前1天和疗程结束后第2天进行评定,填写问卷并对其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睡眠情况,以综合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参与计分的18个自评条目组合成7个成分,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催眠药物和白天睡意组成。每个成分按0~3分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8分代表存在睡眠紊乱,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3]。
3.1.2 睡眠率
疗效标准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公式,即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时间)×100%。根据WHO最新颁布的睡眠检测法,失眠质量分为5级,1级为睡眠率71%~80%,睡眠尚可;2级为睡眠率61%~70%,睡眠困难;3级为睡眠率51%~60%,睡眠障碍;4级为睡眠率41%~50%,中度睡眠障碍;5级为睡眠率31%~40%,严重睡眠障碍。
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停服安眠药。
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为65%~74%,停服安眠药。
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为55%~64%,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3/4。
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40%,靠安眠药维持。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睡眠评分采用多组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3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分析。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3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3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对照1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治疗组比较2)<0.01
3.4.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1组为84.9%,对照2组为87.7%,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3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治疗组比较1)<0.01
失眠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其病因在于情志内伤、思虑太过、劳逸失调、久病体虚及饮食不节等,而尤以忧思劳倦多见。本病病位主要在于心,涉及脾、肾、肝、胆、胃,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昼夜阴阳运转失常。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4-7]。
杵针疗法是著名老中医李仲愚先生家族十四代秘传并经李老50余年行医经验加以发展的独特疗法,古代医书未曾记载。杵针疗法是以杵针为工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体表经络腧穴或患处,但不刺入肌肤之内,以疏通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而达到治病强身、康复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8]。杵针的学术思想多赋有《周易》和《阴符》中的理、气、象、数之意,有其特殊布阵,但其辨证立法取穴等与中医理论体系相贯通,且杵针似《灵枢》“九针”中“鍉针”之发展,故杵针疗法应是针灸疗法的一部分。
中医学认为,耳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经络是耳与脏腑相关的联系途径,纵观十二经脉,六条阳经直接上行于耳部。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循行于耳,但仍可通过其相表里的阳经结合。《灵枢·口门》:“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所以长时间刺激耳穴,能调节全身气机,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满意的疗效。
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具有以下4个优势。①易于掌握,具有针灸推拿的基础后,只要掌握杵针的特殊穴位、特殊工具、特殊手法和耳穴常见穴位,就可应用该方法;②无创伤,该疗法不刺入皮肤肌肉,没有皮肉破损之苦,患者没有惧针心理,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该治疗方法,易长期坚持;③作用全面,该疗法不针对某一具体的病症,其对多种疾病均有疗效,其作用方式是通过人体的整体调节来实现;④疗效卓越,杵针疗法操作时间一般较长,刺激量大,配合耳穴贴压反复刺激穴位,对一些缠绵难愈的顽症,长期应用,疗效尤佳。
[1]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
[2] 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
[3] 刘贤臣,唐茂琴,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4] 李岩,周凤翔,陈嘉峰.失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15-117.
[5] 黄琳娜,安军明,董虹凌,等.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96-597.
[6] 齐向华.失眠症产生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分析[J].新中医,2007,39 (6):1-2.
[7] Fang CJ, Yang WJ, Chen YF.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mox- ibustion for insomnia: an analysis of literature in recent 5 years[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3,11(3):181-186.
[8] 吕品,李胜涛,钟磊,等.杵针治疗消渴的心得体会[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607-609.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n Pestle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 Point for Insomnia
-.
’,611130,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estle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 point in treating insomnia.Totally 166 insomnia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of 56 cases, control group 1 of 5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 of 57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pestle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 point, control group 1 was by pestle acupuncture alone, and control group 2 was by auricular point alon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was adopted to observe the thre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2,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QI score after treatment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4%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4.9% in control group 1 and 87.7% in control group 2,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1).Pestle acupuncture plus auricular poin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reating insomnia.
Acupuncture therapy; Insomnia; Pestle acupuncture; Auricular point sticking
1005-0957(2013)07-0548-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7.548
2013-01-19
雷静涵(1983 - ),女,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