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粉丝”出书——策划畅销书新潮

2013-06-07 03:53:22
现代阅读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周刊粉丝刘同

(引言)如今,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名人图书成为策划畅销书的摇篮。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新书《看见》销量甚好。有出版人告诉记者,过去名人写书大都流俗于某些具体事物的观察,甚至只是简单的东拼西凑,而该书是对社会的思考从而折射一个时代的背景,从这一点上来看,该书将主持人写书提升了一个高度。而随着“粉丝”们的越发理性,不少名人书也在提升质量。

不同于以往的明星作品,因为资讯发达,如今多领域内名人的思想观点被“粉丝”认同。饮食专家于康新作《吃好比好吃更重要2:于康谈怎么吃最健康》一书策划编辑陈丽介绍,“粉丝”的支持更容易得到媒体的认可,例如在微博推广阶段,多个微博图书推荐平台如“优米荐书”、“漫卷读书”等都乐意免费宣传该书。“一本书外围的‘势其中之一是‘粉丝的数量,内在的‘势是作品的质量。若外围的‘势已存在,顺‘势而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要造‘势推广,就会颇费精力。”陈丽这样总结。

新书《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屌丝传》、《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做点无用的事》也是这样一套面向《新周刊》“粉丝”的合集类作品,两本书均于2013年年初上市,目前单本销量已达4万。据漓江出版社编辑莫琪介绍,此套年选是漓江出版社每年固定的品牌产品,经过10余年的积累,目前该品种的固定读者数量逐年递增,此外随着《新周刊》本身品牌效应的辐射,该系列的其他产品销量也有很大的保障。“粉丝”的作用不仅在于此。有的“粉丝”会凭借其身份大量团购图书。据悉,《吃好比好吃更重要2》于2013年1月份上市,首印2.5万册,有一些“粉丝”客户团购,订购量都在1000册以上。

但有“粉丝”助威并不一定能成功,陈丽认为,策划出书还要分析“粉丝”崇拜的原因,分析“粉丝”的忠诚度和性质。若分析透彻,便能对“粉丝”转化成“读者”的比率心中有数。这对于图书的市场预估及确定首印量非常重要。

采访中,不少策划人均坦言,瞄准“粉丝”出书,“粉丝”们短时间内的集中够买,会将图书的销售推上一个高的平台,从而形成“越来越好”的马太效应,相比一般的图书,前期的宣传作用不可小觑。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刘同是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年轻副总裁,他的“粉丝”大多是具备购书能力与欲望的年轻人,该书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据了解,该书首印只有5万册,但书刚一下印厂已供不应求,2周内加印了5次,一个半月的销量已达50万册,如今该作品已售出影视改编权。

为配合《谁的青春不迷茫》的热市,在出版前一个月,作者就开始以“谁的青春不迷茫”为主题定期发布微博,先为书名进行造势。中信出版社还专门为该书开设了微博,名为“谁的青春不迷茫私享会”,吸引“粉丝”加入。新书分享会上现场女歌手何洁演唱专为该书配的主题曲《你让我相信》,同时播放了刘同本人对青春的回顾、眷恋和总结视频,引发现场“粉丝”共鸣。

活动效果颇为不俗,该书的北京图书大厦跨年签售会上,前2000名到场读者,赠送刘同与陈默录制的“青春私人电台”CD,从2012年最后一天晚6点一直签到2013年第一天凌晨1点,队伍从4楼一直排到地下车库。

由磨铁图书公司策划的《直到世界尽头》是林丹自传性作品。该书首印10万册,销量稳定。据该书策划编辑刘绚介绍,该书伴随林丹伦敦奥运会夺冠同步上市,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林丹夺冠后首次亮相新书发布会并在各大城市安排巡回签售会。从策划到宣传该书的巧妙安排,均少不了出版人的良苦用心。

不得不提的是,这类书投资风险高,对作品的掌控和先期策划度都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拥有“粉丝”的支撑并不意味着书一定能畅销,如果内容不扎实,也会短期内可形成井喷,但仍然不会带来长久和大量的销售。考验一本书,最终还是内容,单纯凭借粉丝的力量,是无法支撑起畅销书的架子的。据了解,《谁的青春不迷茫》并非刘同的第一本书,在这之前,他也出版过小说以及职场励志书,但销量并不尽如人意。可见,一个有粉丝基础的作者,也是靠实实在在的内容,才能真正吸引到读者来买他的书。

(摘《中国图书商报》 本文作者:张岱)

猜你喜欢
新周刊粉丝刘同
哲理漫画
凭什么老让我打杂
刘同:年轻的时候,豁出去
刘同:年轻的时候,豁出去
《新周刊》的盈利模式分析
戏剧之家(2015年10期)2015-06-17 00:27:26
刘同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凤凰生活(2014年9期)2014-09-10 07:22:44
《新周刊》的封面专题特点研究
卷宗(2013年12期)2013-10-21 11:50:06
《新周刊》的人情味微博品析——兼谈传统媒体如何通过微博创造新价值
中国记者(2011年12期)2011-07-26 06: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