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1年3月日本发生核电站泄漏事故后不久,多个地区出现了抢购碘盐现象。有关专家立即出来辟谣说,碘盐防核辐射纯属无稽之谈。
“抢盐风波”平息后不久,2011年5月15日全国各地又迎来了“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每年的“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医学工作者都要举办活动,宣传吃碘盐能有效防止碘缺乏病。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碘盐上。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不需要吃碘盐?吃碘含量多少的盐才适合呢?更让人不解的是,卫生部已就《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将食盐碘含量上限降低。为什么要降低食盐碘含量?这是不是说明过去食盐中的碘加得太多了?我们是不是吃碘过量了?
(小标题)碘过少或者过多有什么危害
碘对大脑的发育影响很大,故而被称为“智力元素”。人体中70%~90%的碘躲在甲状腺中。碘不同于其他有害化学物,它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碘过少或者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碘少了,成年人可能发生“甲肿”(甲状腺肿大)、“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婴儿可能“呆小”(呆小症,也称克汀病),孕妇容易流产,等等。碘多了,人既易患“甲减”,又易患“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学者认为,长期摄入过量的碘可使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加。
(小标题)碘过少或者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食盐里到底要不要加碘?
我国一度是世界上缺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峰时有7亿多人口缺碘。由于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潜在性损伤等危害越来越严重,为此,1994年国务院实施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将全民食用加碘盐作为一项国策推行。
10多年过去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反对全国强制推行碘盐的呼声也高起来了。主要观点是中国食盐中碘含量偏高,碘过量会引起部分地方的甲状腺癌和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上升。
一个地方人群的食盐到底要不要加碘,一要看原有食盐的碘含量有多少,二要看那里人群的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情况,然后综合评估而定。2010年,卫生部发布了《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报告从历年人群尿碘水平和膳食碘摄入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出,我国除高水碘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处于适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区也不例外。食盐加碘并未造成我国居民的碘摄入过量,继续实施食盐加碘策略,对于提高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十分必要。但这个报告中仅提到食盐加不加碘,在结论和建议中没有提出要降低现行的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上限和各地食盐加碘量差别化的建议。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后,首次就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潜在风险做出评估,评估对象就是碘盐。
卫生部门风险评估报告认为,过去食盐加碘的做法并未造成我国居民的碘摄入过量。既然继续实施食盐加碘,是不是还按原标准加碘呢?加多少合适呢?
2005年的全国碘营养监测结果发现:我国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30.8毫克/千克;根据尿碘水平分析,在已监测的省市中,有5个省处于碘摄入量过量水平,16个省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处于适宜水平的仅9个省。尽管把大于适宜量水平归于安全可接受水平一档,全国大多数地区碘摄入量被认为处于可接受水平,但毕竟大于适宜量水平的省份太多了,十分有必要降低食盐中碘含量。长期碘过量会对我国人群的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可使甲亢的危险性提高,使隐性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变为显性疾病,长期碘过量可使甲减或亚甲减患病的危险性提高。因此2010年7月,国家公布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拟将食盐中碘含量的上限降低,即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由20~60毫克/千克修改为20~30毫克/千克。
新修订的《食用盐碘含量》国家标准已经在2011年出台。按照新标准的设想,各地食盐加碘量不再一刀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人群的实际碘营养水平,选定适合本地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
(小标题)碘盐怎样吃才安全
1.根据身体情况合理食用碘盐
不同人群需要的碘量不同,例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响。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碘量也不同。儿童和青春期少年因生长发育较快,对碘的需要量大。而女性在发育期、怀孕期、哺乳期对碘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尤其在怀孕期、哺乳期是需碘的高峰期。
碘摄入量还与健康状况有关,如甲亢患者不需食用碘盐,因为补碘会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加剧病情。其他甲状腺疾病患者是否可吃加碘盐,一定要遵医嘱,自行决定会加剧病情。
2.根据生活地区确定是否食用碘盐
查看卫生部2010年发布的《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可以了解你居住的地方属于缺碘地区、适碘地区还是高碘地区。然后,结合自身的碘摄入情况,决定是否该吃碘盐。例如,如果你住在高碘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内蒙古9省(市、区)109个县735个镇里,平时碘摄入量较多,尿碘水平也较高,那就不要吃加碘盐了,吃了反而会有碘摄入过量的风险。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上海、浙江沿海城市和福建沿海农村孕妇碘缺乏风险较高。所以,当地的“准妈妈”们要注意补碘。
3.根据饮食情况科学食用碘盐
同样吃碘盐,不同的饮食习惯会使碘摄入量造成很大的差异。口味偏咸的人吃碘盐摄入的碘比较高。如,陕西省人均每天吃盐17.85克,摄入加碘盐的碘量是推荐量的4倍,因而应该少吃加碘盐。
高碘地区的人饮用当地的水,可以满足每天碘摄入量的90%,因此不吃碘盐就能满足自身对碘的需要。但是,如果吃的全是非本地水源的桶装水或纯净水,那情况就变了,也许需要吃碘盐。
再比如,我住在上海,是适碘地区。上班时基本在食堂吃加碘盐,每星期休息两天在家吃饭,以蔬菜、海产品为主。从膳食摄入角度看,我的碘摄入量超过推荐量,接近最高摄入量,多次尿碘检测在200微克/升左右,超过适宜量。因此,我在家使用无碘盐。
我国的人需要适量吃碘盐,如果有的人碘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则不必吃碘盐。
对于个人而言,每天的碘摄入量很难准确计算。理论上,你可以把平均每天吃的主要含碘食物的重量乘以相应食物的含碘量得出一个评估数。主要含碘食物包括:水、食盐、海产品(海鱼、紫菜、海带等)、蔬菜等,它们的含碘量可以从“2002年中国食物成分表”和“2002年水碘监测数据”查出。不过,这只能作参考,因为估算的结果和你每天吃进的真实的碘量还有差距。加之经烹调后食物的碘量会损失,因而难以细算。
除了计算吃进去的碘量,理论上还可通过计算排出的尿碘水平来判断个人的碘摄入量。不过,测一天一次的尿液不能反映实际水平,测几天24小时的尿样实际操作上又很麻烦。所以实际调查时,会选一个地区有代表性的部分人群,收集他们某一时间内的尿液,检测各自尿碘含量,然后以全部检测数值的中位数(MUI)来评价碘营养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普通人群碘营养水平适宜标准为:尿碘中位数100~200微克/升,孕妇的碘营养不足标准为小于150微克/升。2009年,我国碘缺乏高危地区监测结果显示,8~10岁儿童的尿碘中位数为192.3微克/升。可见,这类地区人群的碘营养状况总体上是适宜和安全的。2005年,高水碘地区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高水碘地区人群的尿碘中位数>300微克/升,说明在未完全停用加碘食盐前,这类地区人群的碘营养过量,其中易感个体和已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因碘过量发生健康损害的风险较大。
(摘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什么可以吃——个人饮食安全攻略》 作者:马志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