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见证大爱中国

2013-06-07 03:53:22
现代阅读 2013年6期
关键词:雅安微时代灾难

“整个中国一跃而起”,这是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地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政府有力有效的举措,媒体及时充分的播报,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构筑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早已进入亿万人民生活的互联网,无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46万次;微信“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不到1天有近10万人关注,发送信息15万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联手行动,搭起寻亲平台……不可能每个人都在四川,都去雅安,但在这个平台上,时空差距缩小到零,每个人都能表达关切、抒发心声、提供建议。互联网的世界没有孤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我们的心在一起,“人人都是雅安人”。

5年前的汶川地震,无数网友在QQ签名中点亮红心,传递强烈情感力量。通过博客、论坛组织起来的志愿者,更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来,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再到异军突起的微信,网络伴随国家一起成长。一方面是精神的传承,一方面是现实的发展,“微”力量汇集抗震救灾大能量,以无数个体积极参与,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突发事件和公共讨论的洗礼下,网民在不断走向成熟。芦山地震后,整个互联网呈现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让人看到一个充满公民精神的公共空间正在形成。志愿者还未出发,已有人呼吁为专业救援让出道路;记者刚刚上路,提醒注意媒体道德的微博已成热点。一条虚假寻亲信息,更成为众矢之的,让“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共识更加牢固。少打电话、不乱捐赠,甚至是不炒作、不煽情,从满腔热忱到理性冷静,网民心态日渐成熟,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前行的缩影?

当然,这个刚刚展现的“微时代”,在灾难面前展现了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也暴露了其显而易见的缺陷,虚假信息鱼龙混杂,戾气情绪相互激荡。比如,一个曾深陷信任危机的慈善组织在发布救灾信息后,遭遇一片“滚”字。虽然即便在灾难面前,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面对极端情况,或许更该摒弃偏激与成见。

救援还未结束,更为艰难的重建阶段也还没有开始。当道德激情归于日常,更需要默默的坚守。希望“微时代”见证的人间大爱,能在慈善捐赠的监督中、心理干预的抚慰中、重建事项的参与中,成为推动中国持续前行的正能量。

(摘自《人民日报》 本文作者:张铁)

猜你喜欢
雅安微时代灾难
雷击灾难
环球时报(2022-08-08)2022-08-08 15:15:24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2:53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1:24
隆力奇慈善雅安行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42:56
灾难不是“假想敌”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2
祝福雅安
延河(2013年5期)2013-11-07 0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