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忍
【摘要】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一定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方面应做到"读中思"、 "读中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爱思、善问、会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阅读 阅读习惯 读中思 读中悟 阅读质量
阅读,是学生感知语言材料,获得知识信息,形成情感体验,并积极作出价值判断的学习与对话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通过"阅读"这种方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释疑、引导学生体验、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习得语言,获取知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阅读教学"。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学生阅读的质量也就决定了他们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学生平时不怎么爱读书,即使读了也是三心二意,以至于经常会发生"课文学完了,学生读不通课文"、"回答问题时,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作业练习时,学生找不到文中的答案"……现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教学反思",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
是的,我们应该反思:学生们缺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没有质量。具体表现为学生阅读文本缺乏思考的习惯,思维上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已经形成了一种思想上的"惰性",这种"惰性"正是导致学生阅读低效的绊脚石。试想,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至今还是建立在学生这样的"读"基础之上,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吗?!
为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读中思"--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思,启智之道。"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肯定是一个爱思考的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改变学生这种阅读上的"惰性",教会学生爱思、善思,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阅读的质量。
1.1 "常内省"
常内省,就是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经常问问自己,如"我读懂了什么" "我明白了吗" "我还有什么问题"……一开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的习惯,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要求去读书,读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一种内省的意识,从而逐渐变成一种自主行为。这样经常的内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了解文本,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勤动笔"
勤动笔,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适当做些记号,及时写下自己的收获或疑问。学生平时读书是不爱动笔的,也没有这个习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对学生读书提出严格的要求,努力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并能长久的坚持下去。因此,在平时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做记号的具体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读书做记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读书做记号的作用,习得具体的读书做记号的方法。学生养成这样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利于帮助他们梳理一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思考,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和质量,从而达到有序而高效。
2."读中悟"——引领学生个性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带有个体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时间和进行个性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真实表达和描述个人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最终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2.1 个性感悟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一次个性感悟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要引领学生去用心品读文本的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背后的东西,和作者一起融进文本,感受自然的美丽,品尝人情的悲喜,感悟人生的真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完成一次个性化的心理历程。
2.2 个性表达
学生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后,就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这时,我们就要给学生创造出这样的机会,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既要想说,又要敢说,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表达往往带有学生个性的色彩,有时甚至带点偏激和错误,但我们不能去挫伤和打击他们,而应该珍视他们的感受,精心呵护这份激情,因为这里有智慧的火花、大胆的创新和真情的流露。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爱思、善问、会悟,我想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不断提高,逐步改变学生"低效阅读"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