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财 徐鹏
摘 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建党理论的突出特点,这一理论经历了萌芽、产生、形成和成熟的四个历史阶段。沿着这一历史过程,拟从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内涵分析及其现实启示三个层次进行历史的考察和思考。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建党;历史考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36-02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1]。这段话不仅高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建设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而且强调了“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核心和最突出的特点。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也经历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本文拟从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形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内涵分析及其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历史考察和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这一重要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为了增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特别注重在工人中发展党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工作重心亦逐渐转向农村,广大党员也分散到农村中开展土地革命。由于党的地方组织长期处在农村和游击环境中,党员成分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这些成分出身的党员的加入不可避免地把小资产阶级自私狭隘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到党内,引起党内的各种思想矛盾。同时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都不高,对非无产阶级思想还无法进行有效的抵制。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不断加强,他的思想建党理论便顺应革命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历史阶段。
1.萌芽时期: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的红军初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开辟时期。1928年1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时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2]74。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去武装党员思想。并且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将党内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概括为“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厉行洗党,对于党员成分加以严格的限制”,以打击革命投机分子,提高战斗力。显而易见,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问题了,对这一问题有了最初的思想萌芽。
2.产生时期:主要标志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的产生。这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案的第一部分。在这篇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指出,红四军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来源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的党员,还有党的组织“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并指出这些错误思想“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必须“彻底加以肃清”。然后,毛泽东列举了单纯军事观点等八种错误思想的表现,分析了其来源并指出具体的纠正办法。他特别强调了思想建党的极端重要性,精辟地阐述了为什么从思想上建党及如何从思想上建党的重大问题。因此,这篇文献成为指导我党建党及建军的光辉思想,这在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毛泽东这一重要建党思想的产生。
3.形成时期: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到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以前这段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的理论通过多篇著作的论述而系统形成,主要表现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111-112,这实质上也强调了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但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还特别明确地提出“按照具体情况将具备了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在“吸收知识分子入党时,应更多注意其忠实的程度,以保证党的组织更加严密”[3]618-620。这就阐述了入党必须坚持条件,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入党也要坚持条件,无论阶级出身是什么,入党都一律平等,必须坚持“从思想上入党”的条件。
4.成熟时期:指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到中共七大的结束这段历史时期。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并认为这种态度是党性的表现;次年5月,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尖锐指出“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是完全没有入党”[4],这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首先和关键的是从思想上入党的建党原则。这一原则通过同时期的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党内整风运动而得以很好地贯彻和充实;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1]。这为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作出的独创性贡献。不久,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理所当然,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建党理论在事实上也就成为全党建党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标志着这一重要思想最终成熟了。
当然,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理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后来还经历了继续发展和“文革”中遭受巨大挫折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重要思想仍是中共自身建设的核心和一大优势。
二
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理论绝不是形而上学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并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思想原则。一般地说,思想建党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是要求党员不仅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或者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入党。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同志,努力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思想建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根本任务是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思想建党的途径是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觉悟;同时在建党的过程中,不搞唯成分论,对于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只要其符合一定的政治思想条件即应允许其入党。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无产阶级怎样领导革命和如何建设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正是在这一建党思想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出发,将一个只有五十几人的小党建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三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多项建设。其中,思想建设是根本性的基础建设,正如毛泽东所说“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435。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做指导,就会产生相应的组织、作风、制度等等。思想建设是先决条件,如果不从指导性的思想建设入手,其他一切建设都将会流于形式。尽管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还不过时。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具体实践这一理论很好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首先,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宣传,使广大党员树立远大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思潮和利益格局多元化,人们的精神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促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想文化就乘虚而入侵蚀了许多党员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急剧膨胀,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等。这严重腐蚀着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健康肌体。因此,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进而促使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势在必行。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积极地占领广大党员的思想阵地,那么非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想建党的首推的基础教育之一。
其次,必须要求党员端正其入党动机,增强党性修养,从而纯洁党的队伍。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许多党员入党动机非常不纯。他们不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而是为了获得“党员”这一光荣称号的光环笼罩,或者为了捞取更大政治资本或者为了更好的就业等。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各种投机分子必须严肃清除出党,以纯洁党的队伍,进而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说,“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5],“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不落伍,跟得上时代,时时前进。事物的发展史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思想改造也就没有止境”[6]。任何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注意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防微杜渐,慎独自律并持之以恒,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不但从组织上入党,而且也要从思想上入党。
参考文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