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摘 要:《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表达了“扬弃私有制”这一重要观点。《资本家宣言》承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扬弃私有制”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认识和对待私有制问题上,《共产党宣言》与《资本家宣言》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本家宣言》;扬弃;私有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36-04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共宣》)中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1]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这面旗帜的带领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伴随轰轰烈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是,形形色色的对《共宣》的质疑与诘难。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凯尔索和阿德勒合著的《资本家宣言》(以下简称《资宣》)向《共宣》提出了面对面的挑战。在《资宣》序言中,他们明确表示:“我们把那个宣言(《共产党宣言》——笔者注)和我们这个宣言加以比较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希望我们这个宣言将代替那个宣言作为行动的号召。”他们在列举了种种反对“消灭私有制”的理由后,提出通过工人参股的方式,不断“扬弃私有制”。他们认为,20世纪的资本主义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大不同,已具有人民性了,这种“人民资本主义”终究会发展为一个“全民资本家的无阶级社会”,再讨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2]。历史进入21世纪,著名学者高放教授撰文指出,《共宣》中的“消灭私有制”应改译为“扬弃私有制”,过去的误译给“左”的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起过消极作用[3]。如果这一论点成立,是否意味着两个《宣言》是殊途同归?本文试从文本比较的视角,就“扬弃私有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将《共宣》“消灭私有制”改译为“扬弃私有制”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马恩反对一切私有制,其实是一种误读。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并不一般地反对私有制或私有财产。相反地,马克思对于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或私有财产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劳动者掌握自己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比较典型的肯定性表述,认为这种生产方式,即“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4]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
《共宣》的论述中,马恩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6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之后,又坚决地指出资本主义由于自己的矛盾性,必将被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过程被认为是一个扬弃资产阶级私有制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地批评:“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 [1]267针对这样的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其归结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罪恶。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必须扬弃私有制。与此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也明确地指出了扬弃私有制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272同时,他们还认为,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首先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宣》中提出了最先进的国家可以采取的十大措施。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这些措施在不同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1]272
2.扬弃私有制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马克思是一个经济决定论者。经济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历史的动力乃是物质的。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意味着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经济。再者,马克思还认为,经济所指的乃是经济生产的方式。马克思认为,社会利用自然资源并生产它赖以生存的产品的方式乃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动力。任何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都说明了当时的政治状况乃至整个文化状况,而生产制度的变化则是其政治和文化中所发展的相应变化。据此,马克思便形成了一种进化的社会理论。其间,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自然规律体系,社会发展的正常进程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是一种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未来的角度看,根据这一理论,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即扬弃私有制;从过去的角度看,马克思依据这一理论对法国大革命做出了解释。马克思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个中产阶级革命,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通过摧毁贵族和僧侣的特权,涤荡了阻碍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的封建因素。法国大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是社会演化到了一个更高阶段,而达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取代。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应该是动态和发展的。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说:“这些观念,即这些范畴,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都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和暂时的产物。”[5]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私有制作为一个历史存在,并不是永恒的。因此,扬弃私有制被认为是达到社会更高阶段的动力。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了“积极扬弃”和“消极扬弃”的两种扬弃观。马克思认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是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6] “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可在前者那里,对立的消极的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的扬弃。”[7]由此,马克思认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简单地抛弃或者否定,而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更高生产组织方式的辩证发展过程。
3.扬弃私有制符合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马克思自称是黑格尔的学生,他不仅继承,而且还改造、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扬弃是辩证法的重要概念,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含义。在黑格尔哲学中,扬弃是解释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黑格尔认为,历史过程乃是通过对立斗争而向前推进的。每一种趋势在发展到顶点的时候便会培育出一种摧毁其自身的相反的趋势[8]583。在辩证法的方面,马克思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继续。马克思同样认为,辩证法是唯一能够论证社会发展之法则的强有力的逻辑方法[8]68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运动。一方面,它是否定性的。私有制本身包含着种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必定会凸显出来,并且在凸显出来的时候私有制必定会遭到否定。另一方面,它是肯定性或建设性的。否定私有制是一种在更高层面上的重述,而原本包含其中的各种矛盾在该层面上得到升华并组合成一个新的综合。总之,这种对私有制的否定与肯定的过程应该被称之为“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倾向于把“唯物主义”与“科学”等而视之。他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动力乃是它的物质条件[8]688。唯物辩证法意味着一场新的、意义更为深远的革命。在辩证法意义上,黑格尔的精神化国家不能成为终极性综合。在过去,革命把权力从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的手中,但却未触及其根本弊端,即统治和剥削的权力。因为奴役的根源并不在于政治,而在于一种允许垄断生产资料的生产制度所引发的劳动分工,即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提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乃是经济的,必须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平等。在提出废除私有制的终极价值同时,马克思绝不否定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论述私有制的变化发展的时候就曾运用扬弃一词。如说:股份公司使私人资本联合成为社会资本,“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9]
二、《资宣》对《共宣》的继承与批判
1.《资宣》与《共宣》对私有制的认识是一致的。《资宣》对于私有制的理解是“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生产的财富是有正当权利的。”[10]这一观点与马克思对私有制的认识是基本相吻合的。马克思也同样承认对财产的私人占有。在《共宣》中,马克思指出“消灭私有制”并不是“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而是“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1]267在这个认识基础上,阿德勒和凯尔索将“资本主义”划分为四种形式,即“原始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集体资本主义”与“正当的资本主义”。按照时间来划分,“原始资本主义”是指十九世纪到一战结束期间英美等西方国家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是目前苏联存在的资本主义,而“集体资本主义”是一战结束以来英美发展的资本主义;“正当的资本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革命实现了首次公平组织起来的资本主义。依据对资本主义的划分,《资宣》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原始资本主义的批判。《资宣》中认为:“马克思谴责原始资本主义不公平是对的。他对这种不公平引起人类苦难表示道义上的愤慨是对的。”[10]104因此,两个《文本》的作者都赞成同一个论断:私有制是“原始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并且,《资宣》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下,资本的私有无可避免地造成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及其一切后果:被压制的群众遭受的人类苦难,几乎等于奴隶状态,以及经济权和政治权之集中于少数资本家阶级手中。”[10]105同时,《资宣》认为,原始资本主义所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集体资本主义”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为恶化。这也就是说,两个文本同样承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是私有财产的集中,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的基本矛盾。
2.《资宣》承认马克思“扬弃私有制”的观点。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条件下,《资宣》提出了“分散私有制”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扬弃,一方面否定了“原始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发展,产生了新的形式。依据《资宣》文本的叙述:“我们的混合资本主义经济的缺陷在于下列事实,即一方面,生产这个经济中90%的资本所有权集中于仅占5%的家族手中;而在另一方面,代表所生产财富的70%以上的收入却通过劳动予以分配。”[10]57针对这一弊端,《资宣》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分散资本的私有权,分散的方法是按照与生产负荷从人类劳役转向资本工具的速度相适应的速度产生新的资本家。”[10]105“分散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做法,以防止私有财产的过于集中,而导致社会不平等。据此,《资宣》不仅是承认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还进一步承认了扬弃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观点。
3.《资宣》中的不同于《共宣》的“分散私有制”。在扬弃私有制的问题上,凯尔索认为:“苦难的根源不是资本的私有权,而是资本私有权的高度集中。这就是原因,救治办法不是铲除资本的私有财产,如马克思建议的那样,而是分散资本的私有权,分散的办法是按照与生产负荷从人类劳役转向资本工具的速度相适应的速度产生新的资本家。”[10]205就此,阿德勒也提出,废除所有经济上的奴隶、奴役或依附关系,所有人享有同样的经济地位,从而享有过好生活的同样机会[10]96。在他二人看来,“纯粹的资本主义”可以达成这一目的。正如凯尔索指出:“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原则发展,而不与任何社会主义混合,尤其会帮助我们保持自由社会的制度。”[10]《资宣》提出为了达成真正的自由平等,其三个重要因素是劳动、空闲和自由,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必须使人必须拥有足够的生产资料资本。在此基础上,凯尔索和阿德勒提出了“正当的资本主义”,并提出其所具有的四个特征:1)资本工具私有,它从目前有名无实和削弱了的权利充分恢复过来;2)尽可能地把这种所有权分散,以使这个经济的全体成员都能有效地参与财富的生产;3)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充分支付资本主的资本所得,并最后减少劳动的工资,使达到依自由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来衡量劳动贡献所得;4)使一切人都享有高度的生活水平,这种生活水平建立在个人或家庭能维持以生活的最低限度收入的基础上,而且在多数场合,是资本主或劳动和资本的所有者参与的所得[10]96。
三、《共宣》、《资宣》与“扬弃私有制”
《共宣》和《资宣》都是建立在原始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二者在认识和对待私有制是相同的,只是《资宣》用 “分散私有制”来代替马克思的“扬弃私有制”。比较两文本的异同,笔者以为,其分歧的原因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从理论的角度看,两个文本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其一,两者哲学基础不同。《共宣》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伦理思想。列宁曾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地发展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11]马克思的哲学基础无疑是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观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不断强调社会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它的动力来自于新形成的生产制度与那个适合于旧制度的顽固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辩证发展是揭示现实并使之具有生气的内在过程。不仅如此,《共宣》中还包含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建立“劳动者联合体”的新世界来替代“人剥削人”的旧世界。相比之下,《资宣》则具有浓重的形而上色彩。在《资宣》中,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社会的辩证发展的理解,作者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成“不完全资本主义”向“完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是将所有的经济制度都看作资本主义的近似物加以对待,是将资本主义的关系和范畴视为自然而且永恒的思想。这种机械而静态的思想具有浓重的形而上学色彩。再有,《资宣》中比较了奴隶社会和现在的社会中的人,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空闲”学说,试图说明“人的经济自由在于劳动、空闲和自由这三个要素。”[10]11但《资宣》并没有说明现在的社会和将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其二,两者根本分歧在于其经济学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学说,主张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来源,而私有制的罪恶就在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成果,即剩余价值,造成了工人的异化。《资宣》的经济学可以认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改良。凯尔索和阿德勒一方面并不否认人的劳动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他们坚持在发达的工业经济中资本是价值的主要生产者。私有制本身并没有错,而错在于私有资本的过于集中妨碍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社会不平等。
从实践的角度看,两个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共宣》写于1848年的欧洲产业工人运动时期,而《资宣》则是诞生于一百多年后二战后的世界。两个文本的作者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是不同的。《资宣》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却不同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并不仅是“原始资本主义”,还包括“工业力量和资本财富连同政治自由和公平的制度。”[10]2据此,《共宣》主张打破旧秩序而建立新社会,而《资宣》却号召“在既定秩序中发现革新的理由和我们所能发展的更好的社会的萌芽。”[10]1次之,作者的态度立场和历史地位也并不相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共产主义者,其理论是为了工人阶级摆脱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是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影响了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2000年前夕,马克思曾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凯尔索和阿德勒是生活在冷战时期美国的学者,其《资宣》很大程度是针对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文本突出地体现出美国和苏联在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上的对立,其中的思想因此也就具有了浓厚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最后,这两文本中所宣传的价值导向和具体措施也是大为不同的。《共宣》主张人类社会应该由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向更高层次进化,文本最后所呼吁的口号“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1]286更加表现出了一种国际主义的情怀。在文本中所提到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为消灭剥削阶级,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资宣》主张人类社会由不完全资本主义向完全资本主义过渡,并且要求先在美国实现,然后推及全球。在价值导向上,其文本体现了一种美国至上的霸权思维,即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是最为先进的,是全世界效仿的楷模。在具体措施上,《资宣》并不主张消灭资本,而是大力发展资本以及平均资本。而且,《资宣》还要求资本的自由发展和政府的有限干预及管控。在价值理念和具体措施上,《共宣》突出地要求社会向更高层次进步的革命,而《资宣》则强调对现存社会的改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
[2]凯尔索,阿德勒.资本家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
[3]高放.从《共产党宣言》的一处误译看资本主义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2,(5):15-1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2.
[5]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93.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8.
[8]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0.
[10]凯尔索,阿德勒.资本家宣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8.
[11]列宁全集:第2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