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2013-06-03 10:05李望平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隐性素质工程

李望平

南华大学 核资源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美国学者莱尔·M· 斯潘塞和塞尼·M· 斯潘塞博士(Lyle M Spencer,Jr &Signe M Spencer)把人的素质比作水中漂浮的冰山,浮在水上部分的是知识、技能,谓之显性素质;隐藏在水下部分的是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谓之隐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在表现,隐性素质对显性素质起决定和支撑作用,对于面向特定行业的特定专业人才来说尤其如此。在地矿类工程应用人才大军中,虽然面向铀资源开发的专业队伍只占少数,但由于核能行业的特殊性,其从业者除了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铀地矿行业特殊的隐性素质。成就这些素质,离不开相关科研生产与工程项目平台的反复历练以及行业文化的长期熏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对这些素质的启蒙与延展起更为基础的作用。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工具性过于突出,工程人才的视野被局限在技术范围之内,工程与人文、工程与环境、工程与道德被割裂开来,工程的社会性、人文性等系统内涵未得到充分体现。”[1]也就是说,工程教育过于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显性素质的培养,忽略了行业精神、行业意识等隐性素质的提升,长此以往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南华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的核工业行业背景的合并高校,主体组成部分之一—中南工学院最早命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是国内率先创办放射性地质、放射性采矿、放射性选矿等铀地矿类专业的院校。学校后来历经划转地方、合并、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升等阶段,但面向铀地矿行业的服务宗旨依旧没变,还专门成立了核资源工程学院。近年来,该学院适应铀地矿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除通过巩固学科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拓宽铀地矿学生知识面,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外,还认真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铀地矿人才成长的规律,就如何提升学生行业隐性素质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并从基本内容、实现途径、运行机制等方面初步建构了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的培养模式。

一、提升铀地矿工程应用人才隐性素质的现实期待

1.核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核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铀资源的大力开发为基本前提。铀既是重要的国防战略物资,也是和平发展核电的主要原料。我国铀矿床规模偏小,矿体形态复杂,矿化不均,品位低,埋藏条件多变,矿石开拓量大,采矿贫化率高,加工流程复杂,目前国内勘探、采冶水平难以满足我国中长期核电发展的强劲需求。国际上,西方主要大国垄断了铀矿定价权,使我国铀资源贸易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参与海外开发又起步很晚。要保证国内核电的安全运行,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的铀地矿工程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必须具备特殊的行业精神、行业意识、行业道德、行业态度、行业作风。上溯至20 世纪50 年代,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从而造就了一支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铀矿地勘、采冶队伍。后来,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核工业一度跌入低谷,原有人才队伍逐渐流失或退休,新人未能及时补充,加上核能行业的特殊性,其所需人才不易从其他行业引进或共享,所以当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核电时,出现了铀地矿工程技术人员短缺、员工综合素质难以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的严重情况。

2.相关院校特色育人的可靠保障

在以市场为基本就业导向的大环境下,努力保持自己的育人特色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就业市场的关键。对于曾经隶属或依托行业部委办学的高校来说,不应只是面向服务行业创办所需的学科专业,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具备服务这一行业所需的特殊职业素养。为此,相关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显性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整理和弘扬学校带有浓郁行业特点的文化积淀,培养造就学生符合行业需要的隐性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因具有不可复制性,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

3.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职业成功的牢固基石

作为铀地矿工程技术人员,要想顺利适应、完全融入、最终坚守这一特殊行业,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事业成功,光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培养与行业需要相适应的隐性素养,更能提升他们的职场核心竞争力。隐性素质需要长时间的历练,高校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则可以加速他们这些素质的形成。

二、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1.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

甘于奉献即指对事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铀资源开发具有地位上的战略性、使命上的艰巨性、责任上的社会性、技术上的尖端性和环境上的艰苦性。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奉献精神,不能任劳任怨,根本无法适应行业的这些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体制和政策层面的原因,铀资源在产能、定价等方面受市场调节影响较小,即便在国家大力发展核电、铀资源需求强劲的今天,铀地勘、采冶行业的经济效益受到限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报酬仍不能与他们的付出成正比。因此,奉献仍是这一行业领域需继续弘扬的主旋律。

2.安全保密的行业意识

安全意识主要是由铀资源开发作业环境的危险性所决定的。特别是铀资源的放射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潜伏时间很长的威胁。从业者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将加强安全防护作为一种职业习惯,才能有效防止各种安全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受早年技术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我国第一代铀地勘、采冶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防患措施很多难以到位,导致不少人因辐射过量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甚至付出生命。守口如瓶的保密意识是这一行业内每个工作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要素质。铀属于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尽管开发工作在逐步走向开放,其主要分布、产能、关键技术等许多资料仍属国家和科研生产单位重要的保密资料,任何有意无意地泄密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爱岗敬业的行业道德

爱岗敬业体现的是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这是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但它对铀地矿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个特殊的群体远离繁华都市,面对的是大漠荒山,工作枯燥单调,岗位默默无闻,生活中还经常要面对择偶难、家庭照顾难、子女就学难、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容易让人对这一行业产生懈怠和动摇。只有牢固树立献身核工业的远大理想,怀揣对地矿事业的执著追求,永葆对行业工作的满腔热情,才能为爱岗敬业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4.勤勉务实的行业态度

我国铀资源矿床规模小、品位低,从勘探到采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短期内难见成效。因此,从事这一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勤勉务实的态度,静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方能见得到实效。

5.科学严谨的行业作风

铀资源开发的防辐射要求非常高,每个步骤都有十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平时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真正做到万无一失。相反,任何环节的马虎,都可能使全部工作功亏一篑,甚至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培养的实现途径

与阶段性教授与实训可习得的显性素质不同,隐性素质需要经过系统的教育、引导、熏陶、规束才能养成。

1.以教育引导使之认同

隐性素质的形成要以对专业与行业的了解和认同为前提。近些年来,许多就读铀地矿专业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入学后多现专业思想不稳,总是旁骛其他、思谋另就。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大部分来自边远农村,对这些地方的偏僻与落后感同身受,从小向往的是都市生活,并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现实,铀地勘采冶的行业特点使他们的这个愿望难以实现;二是受应试教育的误导,他们过于专注书本知识的积累,缺乏探索神秘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铀地矿行业对外宣传很少,学生缺乏了解并存在误解,甚至“谈核色变”。因此,培养学生的隐性素质首先应着眼于铀矿、地勘、采冶等方面文化常识以及行业发展历史的普及,以此来增进学生对铀地矿专业、行业的了解与认同。这些教育引导应从新生进校开始就全面铺开,重点靠专业导论课来系统导入。

2.以制度约束使之恪守

铀资源开发战略地位特殊,地质环境复杂,防辐射要求高,野外作业条件有限,诸多因素都对工程技术人员隐性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素质的形成仅靠平时的宣传教育和有限的现场感受远远不够,学校还应在教学管理各环节中,特别制定一些体现行业性质、特点和要求的制度措施来强力约束学生某些方面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如:铀地矿学生实习的安全制度和保密制度就可以比照行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来从严制定,从而使学生的安全保密意识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并逐渐成为自觉习惯。

3.以文化熏陶使之内化

“文化是我们身外的一个东西—它存在于个体之外,而又对个体施加着强大的强制力量”。长期的文化熏陶能将外在的行业素质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从业者牢固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他们的行为。这里的文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指地矿科学文化。它作为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折射出人类积极探索科学利用大自然,协调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特色及服务行业特点,挖掘、整理、引入一些地矿文化元素,积极营造一种地矿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科学的作风。二是铀地矿历史文化。铀地矿作为我国核工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为打破西方核垄断和核讹诈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是构筑我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是支撑民族自强的脊梁骨,是中华民族科技崛起的里程碑。但在这份荣耀背后,曾经有成千上万的工程技术专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一辈子奋战在戈壁荒原、深山峡谷,经受了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他们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地质传统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三特别”地质精神。这些光荣传统和精神力量浓缩成了今天铀地矿历史文化的精华。汲取这些文化精髓,正是内化铀地矿学生隐性素质的关键所在。

4.以行为训练使之习惯

隐性素质单靠学历证书、职业资质、专业考试不足以验证,更主要的是通过工作中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要使思想意识与实际行动步调一致,必须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来加强行为训练,才能使内在的隐性素质完全外化为一种行为惯性。

四、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行业隐性素质培养的运行机制

1.全程覆盖

隐性素质是一点一滴地不断积累形成的。因此,隐性素质的培养不能指望几门素质教育课程或者几场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将它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结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不同年级以不同形式展开,做到每期有安排,四年不断线(表1)。

2.全面融入

隐性素质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模块,应将它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当中,融入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尤其要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协同效应。

(1)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素质培养的侧重点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根本目的亦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将它融入高校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可以大大延伸隐性素质培养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华大学将铀地矿行业的隐性素质要求巧妙地融入“理想导航”、“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当中,并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红色教育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这一主旨。

表1 高校铀地矿工程应用型人才隐形素质分年级培养方案

(2)融入专业教育。“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2]。专业课虽然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些课程所蕴含的精神与态度,正是它服务行业的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专业教师应深入发掘各门专业课程中反映行业特点和要求的教育资源,并将它们贯穿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全过程,尤其要与专业实习环节环环相扣,以有效实现“在做中”提升行业隐性素质。

(3)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特定行业隐性素质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行业文化氛围。从铀地矿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发展史中深入发掘体现行业特点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形成反映铀地矿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南华大学在设计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制定大学章程时,就充分挖掘了学校深厚的铀地矿文化底蕴,同时广泛吸收了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和铀地矿企业的行业文化精华。“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的提炼,更是长期从事铀地矿教学科研的教职员工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矿物标本室、“铀冶星光”网站,每年举办铀矿冶文化节、铀矿冶科技节等,使学生在校内随时都可以深切感受到铀地矿文化的熏陶。

3.全员参与

在行业隐性素质培养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缺一不可,需要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南华大学老一辈从事铀地矿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大多是当年从各铀地矿企业和科研院所抽调来的,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良好的铀地矿行业职业素养和深厚的核工业情结。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并在学校形成了教职工共同参与人才行业隐性素质培养的整体氛围。铀地矿学生在这种浓厚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下,也进一步增强了养成行业隐性素质的自觉意识,学会了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殊事业所蕴涵的独特魅力。

[1]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等.创建基于大工程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82.

猜你喜欢
隐性素质工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子午工程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工程
工程